小学常见文言文故事

萌到你眼炸
525次浏览
2021年02月12日 19: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泉州实验中学招生)


杨氏之子


-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 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 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可


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字义:甚:很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给






曰:说




未:没有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 子


: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 度


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 子,


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


也。





注释




亡:丢掉,丢失。意:同


< p>



,估计,怀疑。




谷:山谷。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颜色:此指脸上的表情。




他日:另一天。




复:再。



俄而: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走




译文




< /p>


(


从前


)


有个人 丢了一把斧子,


(



)


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


)


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


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 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


,


没有一 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


(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


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北人食菱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


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


并:连同。



2.


去:去除,去掉。



4.


坐:因为,由于。



5.


或:有的人。


< br>6.


而:表转折,


此指却




啖:吃。



1


/


9


8.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 ,盛


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 人,在南方做官,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


(那个


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


点,


(护住自己的短处)


,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 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


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


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 长在水中


,


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 当作知道的。





寓意




< /p>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


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截竿入城


-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


俄有老父


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

遂依而截之。





字词解释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


,


不久





至:来到这里




遂:于是,就





计:计谋


,


办法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


(f


ǔ)


: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


“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 p>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 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


横过来拿着它,

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


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 将长竿从中截断后


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




< /p>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事实可以

< br>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


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


如果把竹竿放平


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愚人食盐


-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 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


为其患。





注释





字词



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2


/


9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通“反”


, 是通假


字,意为“反而,反倒”





译文





从前,


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 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


菜肴以后,愚 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


感觉这菜肴 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


“之所以菜的味道好,


是因为有了 盐。


”靠近傍晚天


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


“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


得很奇怪,只见看 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


“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


“我知道


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 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


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


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 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杀骆驼破瓮


-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 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汝莫愁,吾教汝 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 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










选自《百喻经》


< br>《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


。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

< br>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


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④用:采纳。




翻译




< /p>


从前有一个人,


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



果头被卡在里面出 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


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


了就说:


“你不要发愁,我教 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


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


用刀把骆驼头 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


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 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 /p>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


不加思考的听 信别人的话,


结果白


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 笑。



一毛不拔



作者:


邯郸淳



原文: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



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方


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



看你一毛不 拔,如何做人?




注释及译文



3


/


9


注释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胜:能忍受



译文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 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



既然你想做人,就 需


要将毛全部拔掉。



于是(阎王)就 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


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



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



原文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 ,吏卒多被鞭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


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 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姓点灯。



本此。



(陆游《


老学庵笔记



)


[3]



3


译文



田登 做州官时,


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


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 ,


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


于是人们不得不把




叫作





。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 众进城观看,吏卒书写告示,


公布在集市上:



本州依照惯例,


放火三日




所以就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 点灯。



就是来源于此


!


4


注释



1.


田登:宋朝人


,


人名。


2.


作郡


:做州的长官。


3.


讳:避讳



自讳



即不许别人说自己的名字。



4.


榜笞:用棍棒、竹板打。拷打


5.


上元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6:


放灯:悬挂彩灯。



7.


州治:州府所在地。


8 .


榜:告示。


9.


揭:公布。


10.



:


允许。


11.



:


说。< /p>


12.



(chī)

:用鞭、


杖、或板子打。


13.


遂 :于是。


14.


自讳其名: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

< p>
15.


触:触犯。



16 .


作郡:做郡太守。


17.


皆:都。< /p>


18.


举:全。


19.

< br>书:写。




释义:

< p>
允许当官的放火


胡作非为



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


比喻反动


统治者

能够


胡作非为


,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 p>




作者或出处:


《列子


·


说符》



原文:




















< br>子














4


/


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