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 古诗三首》教案
-
3
古诗三首
▶
教学目标
1.
会写“宫、侯”等
8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
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
述诗句的意思。
4.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
教学重点
< br>1.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
意。
2.
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
教学策略
1.
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
xi
ā
p>
n
”;“脉”读“
m
ò”。在字词教
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
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
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
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
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
2.
准备资料:
< br>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1
课时
《寒食》
▶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
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
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
——
韩
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
具
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
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
1
)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
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
2
)指名学生说。
(
3
)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
/p>
105
天,清
明节前
1
~
2
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
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
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p>
课件出示
寒
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
以饮
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
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
719
—
788
),唐代诗人,字
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
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
p>
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
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
唐<
/p>
]
韩翃
春城<
/p>
/
无处
/
不飞花
,寒食
/
东风
/
御柳斜。
日暮
/
< br>汉宫
/
传蜡烛,轻烟
/
散入
/
五侯家。
p>
【设计意图】
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
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
感。
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
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
: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
(
1<
/p>
)指名学生说。
(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p>
(
3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
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
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
词,高度凝练而华美。
“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
美好的景观。
2.
诗人说“无处不飞
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
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
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
内春意之浓郁。
3.
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p>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
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
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
花”而说“飞花”,这
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 br>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
主要是
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
“飞”字。
4.
“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
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
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
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
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p>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
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
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
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
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
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
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
柳枝随风飘拂。
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
王侯贵族之家。诗
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
色,由这首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
,环环相扣,便于
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迢迢牵牛星》
▶
课时目标
1.
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
情。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
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
——
“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
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
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
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
同走入《古诗十
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
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
,将学生
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1.
课
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
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
纤
泣
涕
盈
脉
3.
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
xi
ā
n
”;“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
m
ò”。
4.
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
/
牵牛星,皎皎
/
河汉女。
纤纤
/
擢素手,札
札
/
弄机杼。
终日
/
不成章,泣涕
/
零如雨。
河汉
/
清且浅,相去
/
复几许。
盈盈
/
一水间,脉脉
/
不得语。
5.
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
教师范读。
7.
自由练读。
8.
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
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
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
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
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
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
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
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
怨。
4.
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
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
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p>
6.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
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
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
1
)课件出示诗句:迢
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