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2010—2011-2—学习资源、思考与练习
-
《生活中的心理学》
2010
—
2011-2
—学习资源、思考与练习
一、学习与练习参考资源
1.
德州学院首页
---
“教务教学”—教学资源
中的“课程资源”
---
“校内网
入<
/p>
口
”
---
“<
/p>
系
部
课
程
”—“
教
育
系
”—“
生
活
中
的
心
理
学
(
网
络
课
程)”
---
“学习指南”中“教学大纲”
--
“教学课件”—电子教材等
----
下
载本学期复习参考资料。
< br>2.
平时相关书目、期刊的学习积累资源
3.
各种网站资源
二、思考与练习
(一)我的自画像<
/p>
-----
给自己画像
结合“相识活动
---
滚雪球—找朋友”心理训练
p>
活动和自我意识的心理知识,
通过一幅画的情景,
< br>说
明你眼中的自己,
别人眼中的你,
你心中理想的自己,
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并论述你
怎样成为理想
中的自己。
要求:
1.
论文结构:题目(自拟)
--
摘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文献。摘要:
100-200
字,关键词:
3--5
个,正文:不少于
500
字,参考文献:
2
篇以上。
)
2.A4
纸或画纸上给自己画像,要有情景,对情
景要有理解、
有解释、
说明。
对实现理想中的我的措
施要稍加
论述。
3.
自画像,
要反映自我意识活动的内容,
是一种
自我发现、自我分
析、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过程。
每个同学各自展现的角度、情景可能不同。
(二)大学生情感生活之我见
依据所学的情绪情感知识
,结合生活
实际,举
例谈谈大学生情感生活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或误区,
并
论述怎样控制调整情绪,培养良好情感等。
要求:
1.
论文结构:题目(自拟)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文献。
关键词:
3--5
个,
正文
:
不少于
1000
字,
参考文献:
2
篇以上。
第一题:复习一下自我意识的结构内容,怎样培养良
好的自我意识,结合对自己的绘画情景,进行描述、
说明或论述。
第二题:复习情绪情感、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的特点、
恋爱、爱情等内容进行论述
第
六
讲
自我意识与生活
一、关于自我意识
1.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特
有的心理现象;
它是在劳动中,
在用语言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意识一旦产生,它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
特殊的重要作用。意
识具有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等基本
特征。
2.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通俗讲:
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或觉知。
即自己所认识到的自己的一切。
主要
包括(
1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
(
2
)心理特征。如兴
趣、爱好、能力、理智、情感、意志特征等
;
(
3
)
自己与他人、社
会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
一个完整的多
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社
会历史制约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
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
作用。
3.
自我意识的分类
按自我意识表现形式分
(
1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问题“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
这样一个人?”等。
(
2
)自我体验:主要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个人对自己的态度
。涉及
问题“我是否满意自己?”
“我能否悦纳自己?”等。<
/p>
(
3
)自我调
节: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的调节以及个体
对待他人和自我的态度的调节。涉
及问题“我怎样控制自己?”
“如
何改变我的状况,使我成为理
想的那种人?”
按意识活动的内容分
(
1
)生理(物质)自我:对自己的身
体及生理状况的意识。包括躯
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方面的意识
,如认识
到自己是个高个子或体质较好。
(
2
)心理(精神)自我: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
自己的性
格、能力、态度、道德、理想和信念以及行为、习惯等的意识。如:
觉得自己比较温和,智商较高。
(
3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
地位、权利等的意识。包括自己的角色、地位、作用、应当承担的社
会义务
和权利的意识等。如:认识到自己作为学生的角色,要认真学
习。
按自我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或观念)分
< br>(
1
)现实自我
(
又称现实我
)
:是对实在我的认识。指个体从自己的
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评价和看法。如:我是个
大学生或我的家庭经济比较窘迫。
(
2
)
投射自我:
是指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以及由此
而产
生的自我感。
如:
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别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很
强。
(<
/p>
3
)
理想自我
(
又称理想我)
是指个体要实现的比较完善的一种自
我境界或形象
,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它包括自己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
或希望他人对自己所产生的好看法等。如:将来成为科学家、政治家
或
企业家等。
自我意识它是一个人对
自己的自觉的观念系统;
它是稳定的但又在
不断发展中的,
p>
对于它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它各个不同维度和层次上
对其进行分析。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人出生起初,还没有自我意识,<
/p>
7
、
8
个月-<
/p>
1
岁的婴儿开始出现自
我意识的萌芽,即
表现为幼儿开始能区分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
把自己这个主体与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
7
,
8
个月-
3
岁左
右;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
3
岁左右-青春期;主观化时期(心理
自我)青春期
――成年,三个主要阶段。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正是一
个人人格成长的过程,
忽视每
一个阶段的健康成长,都会给一个
人终生带来困惑。
三、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一)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础
。
自我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关系极为密
切,
意识支配行为,
行为反映意识,
自
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自我画像——“我属于哪种人”,
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的行为行事。例如,有的
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不公正的牺牲品,
认为“注定要失败”的人,
就会
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
识客观的人自我形象健康,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满足从
容,处事积极,善于利用每一个
成长的机会,改进自己;与人交往能
真情流露,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容易与人建立深厚
的情谊。对自己
充满信心,能独立地处事,也能作出恰当地自我表达
。
(二)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的
地位,决定对现实的看法,
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
积极的自我意识会增进心理健康,而消极的自我意识会诱发心
理疾病。
若一个人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p>
对自己有客观认识,
能够接纳自
我,
p>
则意味着不仅能积极评价和接纳自我,
而
且在适应社会过程中,
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
< br>则可以保持一种积极
的心理状态,因而心理就越健康。
第七讲
大学生自我意识变化的特点及类型
一、
大学生自我意识变化的特点
青年期是
人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与一般
的青年相
比,
大学生有着丰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教育背景,
使之更
p>
多地关注自己人格的成长,
更加注重自我探索,
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
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深刻和
丰富(
“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二)自我体验丰富复杂(
“最善感”的年龄阶段
)
。
(三)自我评价存在不平衡性
p>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两极性:一是易“高估自我”,二是易“低
估自我”。
(四)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但自我控制的水平还
不够。
二、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
盾
冲
突
的
主
要
表
现
p>
2
、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1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3
、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4
、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5
、追
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自我意识发展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发展过程中
的正常现象,
它是大学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集
中表现。
但这些矛盾易使大学生表现出某些思想、
心理、
行为上的不适应
和困难,常常是矛盾突
出的大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从而又
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表明,
大学生
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障碍往往与自我意识发
展的特点存在某种联系。
这也促使我们力求设法解决矛盾,
只要处理
的好
,就能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类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安等,促使我们大学生去解决矛
盾而求
得自我意识的统一。
集中表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自<
/p>
我意识的
6
种类型
1.
自我肯定型(积极型)
:表现:积
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正确的理
想自我与进步的现实自我的统一,并转化为积极的自我。
表现:
“现
实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
p>
“理想自我”比较正
确、积极,既符合社会要求也符合自己的实际,
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的。统一后的自我,完整而强有力,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
自身的健康成长。
2
、自我否定型(消极型)
:表现:
1
< br>)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
2
)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太大,
经过努力仍无法接近目标,
或
距离
虽不大但主观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
)心理上常呈现一种消极的防御状态,自卑感重,自信心少,极易
悲观失望。
4
)不是通过积极的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
想自我,而是
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
趋同现实自我,
p>
以求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因上述状况,又会进一步否定现实自我,结
果更为自卑。
3
、自我扩张型(消极型)
表现:
1
)往往过度高估了现实自我,以致形成
不切实际的,甚
至错误的理想自我,
并认为理想自我的实现轻而
易举,
于是理想自我
与现实自我达到了虚假的统一。
2
)往往“悦纳”自己过分,盲目自
信,妄自尊大
。
3
)大有“天将大任于斯人”之感,
幻想我、
理想我代替现实我伪造一个自我陶醉的典型形象,
p>
来充当现
实的我,喜好自吹自擂,大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
。这类学
生有时候是以幻想的我、
理想的我代替了真实的我,<
/p>
其自我带有白日
梦的特点,在白日梦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得以
统一。经常生活在
白日梦中,容易产生心理变态和行为障碍。
自我否定型与自我扩张型的共同特征:
1
)都属于自我意识消极的统一,是
两种不健康的统一;
2
)表现为
对自我
评估不正确,
理想自我不健全,
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
p>
3
)
形成后的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既不适应
社会也无助(甚至有害)于心
理发展。
4
、自我矛盾型(消极难以统一型)
自我矛盾型的特征:
1
)自我意识矛盾
的强度大,延续时间长;
2
)
自我认识
、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
这三者的发展
p>
缺乏平衡;
3
)
由
于内心始终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自我意识难以统一,
新的自我无
从确立。
5
、自我萎缩型(消极难以统一型)
自我萎缩型的特征
:
极度自卑,自我拒
绝,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
丧失。认为理想自我难以实现,甚至永远无法实现,于是干脆放
弃对
理想自我的追求。但对现实自我却深感不满,可又觉得无法改变,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轻、自贱、自责、自恨、自
愿、自暴自
弃、消沉沮丧,以至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出现
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6
、消极的自我肯定
是一种危害性的自我统一:理想自我本身是错误的、消极的,而
个体仍然尽最大
努力去使现实自我与之统一,
这不仅危害自身,
也危
害社会。
这种类型的学生做了坏事仍心安理得,
没
有内心的不安和矛
盾,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好在这类学生再大学里较为少见。<
/p>
自我否定型、
自我扩张型、
自我萎缩型和消极的自我肯定型都是
需要心理帮助和德育教育的重点对象。
四、自我意识统一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集
中
反映,也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起点。其意义一般
来说,自我意识能积极
统一的,则往往心情舒畅,目标明确,努力进
取,容易成功;
自
我意识消极统一的,无论是自我否定型还是自我扩
张型,
都不会
为实现理想自我而脚踏实地的努力,
因此理想自我最终
都难以实
现,
很难有所作为;
自我意识无法统一的,
则往往内心苦闷,
心事重重,无所适从。因此,为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应努力促
进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积极的统一。
自
我意识的发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经
历
着矛盾――统一――新的矛盾――更高层次的统一的过程。每一次的统
一,
都意味着自我在质上的一种转化和提高。
健康的统一带来健康的
发展,
意味着大学生在心理、
人格方面又一次走向成
熟、
稳定和健康。
第十一讲
情绪
情感与生活
一、
情绪: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主观态度、
< br>内心体验及外在表现。
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
、
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既可以是自然刺激,也
可以是社会刺激。
2
、情绪以需要为中介。凡
< br>是符合个体需要的事物,
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
否则
就引起消极
的否定的情绪。
3
、情绪是
一种身心一体的反应,往往伴随着生理的
变化。
二、情绪与情感区别与联系
p>
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情绪、情感的使用非常随意。但在
心理
学上,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情绪是指感性活动的过程
和感受体验本身。
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
< br>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
面,
具有较稳定持久、
内隐含蓄的特点,
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相联系。
联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从所联系的心理层次看,情绪的心理层次低一些,是先天的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属于高级心
理现象。
2.
从所具有的品性
看,情绪一般不稳定,具有较大波动性;情
感则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影响人的一
生。
3.
情绪与情感相联系和依存。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
进而发展成为
情绪的深层核心,
它通过情绪得以实现;
情绪包含着情
感,受情感的制约,是情感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依存、制约和发展。
三、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情绪表现
是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
2
、情绪的分类。
< br>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情绪分为心
境、激情、应激三
类。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缓和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是
一种非
定向的弥散性体验,是能够影响个体整体心理活动的背景性情绪状
态。心境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是数周、数月。
p>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
悲
痛欲绝、惊慌失措等都属于激情表现。激情的情境性十分明显,往
往由强烈的刺激所诱发
,突然暴发,持续的时间往往不长。激情的暴
发往往由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所诱
发,或者内心
出现强烈
对立的冲突,
过度的抑制或兴奋等亦可引发激情暴发。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
张或威胁性情境出现时,个体急速产生的高
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往往由突发的、
出乎意料的或者需要通过较
大的努力才能实
现目的情境所诱发。
应激反应能力可以通过心理训练
改善提高。
3
、情感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