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
附件
2
: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
文本主要内容摘选
总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p>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
认真贯彻落
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
< br>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
生态间隔、
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p>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海
洋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以人为本的新
型城镇化道路,按照
全域统筹、海陆统筹、城乡一体、集约紧凑发展的要求,实现城市转
型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
市域:青岛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
山区、城阳区
、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市、莱西市和平度市,陆域面
积
112
82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12240
平
方公里。
2.
中心城区:指市区的环
胶州湾沿岸地区,包括胶州湾东岸的市
南区、
市北区、
李沧区和崂山区,
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
< br>
1
胶州湾西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心城区面积为
1408
平方公里,
其中胶州湾东岸面积为
581
平方公里,胶州湾北岸面
积为
553
平方
公里,胶州湾西岸面积
为
274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总面积为
6143
平方公里,
包括陆域面积
< br>4360
平
方公里,
近岸海域面
积
1783
平方公里。
陆域包括:
p>
市南区、
市北区、
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
、黄岛区,面积为
3230
平方公里;鳌山卫
< br>街道办事处、温泉街道办事处、田横镇、金口镇,面积为
510
< br>平方
公里;胶州市毗邻胶州湾的九龙街道办事处相应区域,面积为
50
平
方公里;胶东街道办事处、李哥庄镇(青岛新机
场及临空经济区)
,
面积为
150
p>
平方公里;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为
420
平方
公里。近岸海域包括:胶州湾,面积
365
平方公里;自海岸线向海
15
米水深线所围合
的区域,面积
1418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
标准、本土优势”
,
围绕实施国家海洋强国
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
市。
发展战略
2
1.
区域协作战略
< br>依托辐射内陆、
联通南北、
面向太平洋的战略区位和海港
、
空港
资源优势,
提升青岛在东北亚国
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推进青岛成为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战
略支点,
构筑国家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
的示范平台。
2.
空间拓展战略
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全域范围内按照“中心城市
-
外围组团
-
重点镇
-
一
般镇”的城镇空间体系结构,坚持职住平衡、产城共融、高效配置
资源,引导人口在全域
城镇体系中合理分布,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市
政交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发展。
3.
经济发展战略
<
/p>
以建设我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目标,
以
电子信息、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家电等十条工业千亿
级产业链为核心,
p>
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蓝色高端新
兴产业体系,助推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4.
城市安全战略
< br>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完善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建
立有利
于城市安全的空间发展格局。
加强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和重大事故
隐患的防治,实施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制度。
5.
社会和谐发展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br>完善
3
城镇服务功能,
p>
提升村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实现城乡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
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
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
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
滨海度假
旅游目的地;
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
/p>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军民融合创新
示范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
沿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
山东半岛蓝
色经济区核心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规划
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610
万人。
用地规模
规划
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660
平方公里,
人均
建设用地面积
108
平方米。
4
城市开发边界
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
边界控制范围为
810
平方公里,东至崂
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
河生态控制区边界
,
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
园保护区边界
,
南至滨海岸线;
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
界。
外围组团和各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
在各自总体规划中
划定。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协调
周边城市协调发展
按照《山东省城镇
体系规划(
2011-2030
年)
》
的要求,发挥青
岛城市群的空间职能作用,加快构建省域“双核、四带、六区”的城镇<
/p>
化总体空间格局,
带动区域发展的胶济沿线城镇发展带、
烟威青城镇
发展带和沿海城镇发展带,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协
调发
展。
产业协调发展
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产业的创新发展,
率先在中国东部沿海
地区实现产业发展的转
型升级,打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点。
5
提升青岛在山东省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
/p>
统领山
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
蓝色高端
新兴产业体系。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加快建
设青岛新机场,
发挥区域性航空枢纽作用;
加快建设董家
口第四代物流贸易港,
优化完善前湾港等港群建设,
< br>提升青岛港的国
际地位和区域辐射能力;
加快建设济青高
铁、
青日连铁路及疏港铁路
系统,
完善
现有陆路交通主干路网及重大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
提升
青岛在
国家铁路、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水资源、能源在全
省乃至全国范围的统一调配
力度,
在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周
边城市加强合作。
p>
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加强河流、海
湾、山体等跨区域生态资源的协作保护工作,建立
跨域污染治理协商机制。
协调保护以胶州湾、
崂山、
大泽山、
大珠山、
小珠山等为核心的区域整体生态格局;
加强流
域综合治理,
实施北胶
莱河、
潍河、<
/p>
白马河、
潮河、
大沽河、
五龙河等跨界河流的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河流沿岸的污染排放;加强与烟台市、
潍坊市、日照市的陆
地和海域接壤地区(丁字湾、莱州湾、棋子湾及吴家台湾)在规划建
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
制污染排放,严格保护海湾资源。
6
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
全市划分为
5
类生态功能区:
山地生态功能区、
水系及湿地生态
功能区、海域及海岛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乡
建设生态功
能区。
空间管制要素
包括风景名胜区、
p>
自然保护区、
海洋生态保护区、
森林公园、
河湖湿地、滨海防护林、基本农田和水源保护区。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到
2020
年,
全市人
口规模控制在
1200
万人,
其中城镇
人口
935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78
%。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实施“全域统
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
全域统筹
在全域(陆域、海域)范围内,统筹海域(海岛)
、流域、山体
等各类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与永续利用;
统筹交通市政设施、
社会民
7
生事业、公共
服务设施、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带动城市组团(群)的
有序发展,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化
发展。
2.
三城联动
东岸城区是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
彰显青岛历史文化特
色,着力加快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病”问题,走内涵
式发展道路。<
/p>
北岸城区是青岛市域城镇布局的空间中枢,以高水平打造科技<
/p>
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合理控制开发时序,为建设青岛
市未来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心预留发展空间。
西岸城区
是国家批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域,
是实施国家
海洋强国
战略的主体空间,引领和带动青岛市产业的升级转型。
3.
轴带展开
轴是指大沽河生态中轴。
通过流域整治,
统筹大沽河两岸的生
态
恢复与城镇建设,构建未来大青岛都市区的生态脊梁。
p>
带是指东岸烟威青综合发展带、
西岸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和滨海蓝
p>
色经济发展带。以轨道交通为引领,连接各个城市组团中心,形成沿
交通走廊轴带展开的多中心集合型城市群。
通过轴带展开,带
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依托国家开放
口岸和航运优势,对接东北亚,打造海上经济
带。
4.
生态间隔
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
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
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8
加快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建设,
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p>
提
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
推进城市资源管
理和清洁能源使用,
全面落实
节能减排要求,促进低碳发展,开
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河道治污截
污、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
5.
组团发展
遵循“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统筹全域城镇体系布局和城市
组团空间布局。
p>
立足青岛全域,完善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骨架、以重点镇和<
/p>
一般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群体系,形成特色突出、职住平衡、运行高
效、联系紧密的空间布局。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城市组团群在
功能上应突出职能特征,
以各城
市组团的整体功能协同来承接海
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
即墨组团、胶州组团借力与中心城区
的紧密型空间关系做强做
大;平度组团、
莱西组团重点发挥地域
中心功能作用,提升城市综合
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的能力。
高标准打造青岛新机场空港组团、
董家口第四代物流
贸易港城组
团。突出海洋科技特色,建设鳌山湾蓝色硅谷海洋科技组团。加快平
度新河综合化工组团和莱西姜山先进制造业组团的建设。
在保护胶州
p>
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严格筛选、稳妥有序地推进胶州滨
海区域建设。
积极推动重点镇发展,
把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全面
提升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水平,
辐射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市域城镇
< br>
9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
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1.
一轴
大
沽河生态中轴,加强流域生态保护,设置大沽河河口湿地保护
区,
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
自然生态景
观长廊和现代农业集聚带,控制和引导流域内城镇与村庄的有序开
发,打造滨河特色小
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
三城
胶
州湾东岸城区、
北岸城区和西岸城区,功能相对完善、相互依
托
、各具特色,形成以胶州湾为核心的青岛市中心城区。
3.
三带
滨
海蓝色经济发展带:
在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前提下,
依托滨海大<
/p>
道、青连铁路等交通廊道,立足国内,面向东北亚,集中布局港口、
滨海旅游、行政商务中心、蓝色硅谷等核心战略空间。
东岸
烟威青综合发展带:
突出城市功能的提升与优化,
依托青荣
p>
城际、青龙高速等交通廊道,布局多个城市副中心、重点产业园区和
客运交通枢纽,带动莱西市发展,辐射烟台市、威海市。
西岸
济潍青综合发展带:突出城市空间拓展和战略性产业的布
局,依托胶济铁路、青兰高速等
交通廊道,促进胶州湾西岸城市空间
向北拓展,带动平度市发展,辐射潍坊市及山东半岛
内陆腹地。
4.
多组团
10
按照组团式发展格局,强化中心服务功能,完善多组团布
局,加
强各组团产业、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依托交通走廊和枢纽,
提升组团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市域城镇体系及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
成“中心城市
-
外围组团
-
重点镇
-
一般镇”
4
p>
级城镇等级结
构,包括:
1
个中心城市(
500-1000
万人的特大城市,即由
胶州湾
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组成的中心城区)
、
p>
11
个外围组团
(3
座
50-100
万人的中等城市,
2
座
20-50
万人的
< br>I
型小城市,
6
座
10-20
万人的
II
型小
城市
)9
个重点镇(
5-10
万人,
6
个重点镇和
3
个镇级
市)
、
26
个一般镇(
5
万人以下)
。
远期青岛全域范围内将形成布局合理、
p>
功能完善、
集约紧凑的城
市
(镇)
群。
这个城市
(镇)<
/p>
群将由
1
个中心城市
(城市群的核心区)
,
10
个次中
心城市,
35
个重点镇(或小城市)
,
1000
个左右的新型农
村社区中心构
成。
城镇体系发展指引
1.
中心城区
包括胶州湾东岸城区、北岸城区和西岸城区。
(
1
)东岸城区
包括市南区、
市北区、
崂山区、
< br>李沧区,
是以行政、
文化、
金融
、
商贸、商务、旅游度假为主体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
p>
市南区是青岛的行政文化、
金融商务和滨海旅游中心,
城市历史
11
文化和滨海特色风貌的重要体现区;
市北区是青岛重要的商贸商务、科教研发、文化创意、特色旅游
中心和邮轮母港城,城市
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重要体现区;
崂山区是青岛的金融商务、
财富管理、文化会展、科技研发、旅
游度假中心,
国家级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
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
核心区域;
李沧区是服务山东半岛地区的铁路及公共交通枢纽、
交通商务中
心,青岛重要的商贸流通、滨海宜居中心和城市绿色生态休闲中心。
p>
(
2
)北岸城区
包括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规划建设为科技型、生态型、人文
型
新城区。
城阳区是青岛北部综合服
务中心、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聚集
区、胶州湾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红岛经济区是青岛市的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中心、
科技创新与研
发孵化中心、文化创意中心、蓝色硅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园区,生态<
/p>
宜居示范区。
(
3
)西岸城区
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
区,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与自由贸易港区、
临港产业配套和海洋装备先进制造业基地、海
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
区、滨海旅游度假区,是西海岸新区的港航商务与金融商务中心。<
/p>
2.
外围组团
(
1
)胶南组团,紧邻中心城区的青岛
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重
12
要的
次中心城市,
构建未来大青岛都市区的重要功能组团,
滨海蓝色
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共建西岸城区,
共同打造成为国家级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
(
2
)即墨组团:紧邻中心城区的北岸城区,青岛重要的次中心
城市,
构建未来大青岛都市区的重要功能组团,
烟威
青综合发展带的
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山东半岛的商贸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
3
)胶州组团:紧邻
中心城区的北岸城区,青岛重要的次中心
城市,
构建未来大青岛
都市区的重要功能组团,
济潍青综合发展带的
重要节点,
发展成为山东半岛的物流枢纽、
空港及航空产业综合配套
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胶州滨海区域是胶州湾大沽河、洋河河口湿地
保护区,
胶州湾湾底水动力循环最弱的地区,
双积路以西建设成为高
p>
端科技、教育研发产业集聚区,双积路以东加强河口湿地保护,建设
成为胶州湾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示范区。
(
< br>4
)平度组团:青岛北部的次中心城市,济潍青综合发展带的
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国家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
5
)莱西组团:青岛北部的次中心城市,烟威青综
合发展带的
重要节点,青岛水源保护地,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先进制
造业基地。
(
6
p>
)鳌山湾组团:包括蓝色硅谷核心区及田横地区,是滨海蓝
色经济发
展带的重要节点,
国际海洋科研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海
p>
洋科技生态新城和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
除农村新型社区以及支撑全
域的交通、
绿化、
市政工程以外,
p>
严格控制鳌山湾北部的田横地区
(田
13
横镇、金口镇)的开发建设,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
7
)
董家口港城组团:
是国际枢纽港青岛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代国际物流贸易港
;
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国家大宗散
< br>货集散和能源储运中心;
临港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港城融
合发展的示
范区。
(
8
)空港组团: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航空产业、临空经济聚
< br>集区。
(
9
< br>)王台组团: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中
德生态园建设。
(
10
)
姜山组团:
以轻工业、
循环经济产业为主导的先
进制造业
基地。
(
< br>11
)新河组团:以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中心城市
-
外围组团
-
建制镇
-
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
4
个层
次,分别按教育、医疗卫生、文
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商
贸金融邮电等设施类型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构建覆盖全市域
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市域综合交通
发展目标
14
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p>
建设国家
综合交通枢纽;
构筑陆海空一体
、
地上地下有机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提供高效、便捷、舒适、
安全、环保的交通服务,实现与省内主要城
市间
2
小时、市域内
1
小时的通达目标。
< br>
港口
主要包括董家口港区、前湾港区、黄岛港区、老港区、鳌山湾港
区等。规划期内港口
吞吐量达到
5
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500
万标准箱。
民航
建设青岛新机场,定位为区域性
国际枢纽机场;预测
2025
年机
场旅
客吞吐量
35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50
万吨;
2045
年旅客吞吐量
p>
55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100
万吨。
铁路
建设由客运专线、
城际铁路和普通干线铁路构成的多层次、
互联
互通的
铁路网络。建设济青高铁、潍莱城际、青连铁路、青岛至海阳
城际铁路青岛段、
红岛至胶南城际铁路、董家口港疏港铁路、晋中南
部铁路连接线工程。<
/p>
公路
15
完善公路网络体系,形成以高
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
三级、四级公路为基础,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市域公
路网络体系;
建设安全的公路系统,
采取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和
标志标线等保障公
路交通安全。
管道与重要廊道
加强各类长输油气管
道走廊布局的研究论证和评估,
制定严格的
城市安全防护措施,
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长输管道运行的监控、
维护
与管理。现有危化品管道按国家相关规范严格保护。
市域历史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整体保护青岛“山
、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
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
提高依法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深入
挖掘历史文
化内涵,
充分弘扬青岛的海洋文化特色,
在城市规划建设
中延续青岛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整体山水格局保护
保护市域“三山、
三水、三湾、一带”的整体山水格局,保护与山
体、河流、海岸线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的
古遗址、古村落;系统挖掘
和保护沿海分布的明清海防卫所体系、
北胶莱运河沿岸宋元金交通贸
易遗产廊道。
16
保护中心城区“两山、一湾、
多河”的自然环境格局,重点保护历
史城区顺应地形、
依山就势
、“山、
海、城”融为一体的整体城市风貌,
保护沿胶济铁路线
分布的工业遗产带,
保护东岸城区南部沿海连续分
布的历史文化
街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保护以自然环
境为本底,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
位、
历史建筑
和传统风貌建筑、
工业遗产、
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大遗址、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构
成
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城市风貌特色保护
由海岸线、海湾、
海岛、海滩、礁石、岬角以及山体、河流、湖
泊、丘陵地形、湿地、植被等构成的自然风
貌;反映青岛市历史文化
传承的城区、街区、镇、村和建筑物、构筑物、街道、院落、名
胜古
迹等人文风貌。
市域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城乡综合防灾减灾总体要求
实施好组
团式的用地功能布局,控制城镇开敞和生态间隔空间,
建设以城市交通、市政管廊为骨干
的生命线工程;按照“中心城市
-
外
围
组团
-
重点镇
-
一般镇”的城镇等级结构,
各自根据国家规范标准,
做
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落实好防灾减灾各项设施建设,
确保城市安全。
17 <
/p>
主要涉及抗震、防洪排涝与防风暴潮、消防、地质灾害、人防、
社
会治安防范等内容。
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发展目标
壮大蓝色经济,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蓝色产业体系,
努力
将
青岛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和
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
< br>“
五区、两廊、一片
”
的产业空
间格局。
五区:
西海岸产业集聚区、
青岛国际综合服务中心区、
蓝色硅谷
产
业集聚区、海岛及近海海域产业集聚区
4
大蓝色产业集聚区,重
点
布局面向国际的蓝色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
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廊:
东翼现代制造业走廊、
西翼现代制造业走廊,
重点布局面
向内陆、服务山东半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片:大沽河沿岸农业产业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旅游观
光型农业。
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发展目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