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593次浏览
2021年02月12日 21: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shayu)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p>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 br>能力目标:


1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p>








2


、学习 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 p>
2


、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 p>


教学难点


:


情与景的自 然结合



教学方法


:

< br>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课时




一、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解题:




1


)说说苏轼:




2


)谈谈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


,哪个是题目?


< /p>



3


)聊聊背景


:


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三、读读课文




1


)自由朗读;



2


)集体朗读;



3


)个别朗读;



4


) 听读课文。



四、感知文本



1


、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 由。



——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江,直接用一个“大”


字来修饰,


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 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


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 “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


、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


你能从中 读出一些问题?



五、品读课文



(一)上片第一句



1


、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


物。



对吗?


< p>
明确:


“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 这一句就成


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


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


、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 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 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 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


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 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


、这一句似乎很熟悉,


(唱)



“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


乎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



“浪花淘尽 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一样不一样?(把“风 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


,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 人物”?



3


、背诵第一句。


< br>(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


,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 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



1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这里已经把前 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



“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2

< br>)


“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3



“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


“人道是”三个字就特 意说明,


“是人们说”



< p>
2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


“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


、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


,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 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


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


、齐背第二句。



5


、那么,


“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 ?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



1


、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 “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


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2



“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 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


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 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3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 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


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 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


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 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



1


、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 p>
――“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


“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 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 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


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 一时”


,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 p>


2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了 豪情,读出气势。




1


)男女生分句轮流读。



2


)齐背。



(五)


“公瑾”如何?



1


、试着修改一下原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


,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


,能否


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