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

巡山小妖精
651次浏览
2021年02月12日 21: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报考大专)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教版高一必修


)




【导语设计】



【知识积累】


(见课件)



1


、作家作品


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


高”就是写的苏洵、苏轼 、苏辙。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


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名垂青史 。


散文,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 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


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作出 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


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期所写


的作品,更如精金美玉、行云流水,历来为人所称道,也就


在这个时期 ,他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



PPT1


【探究学习】



引导:苏轼有一个著名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几个红色大字,就是 阅读一本书要反复多次,每次侧重于一


个方面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受益无穷。今 天我们不


妨借鉴一下,分三个步骤学习这首词。


< p>
学习步骤:


(1)


整体感知;

(2)


深入理解;


(3)


比较鉴赏 。



1


、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一位 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


学理清这首词的结构和脉络,听听哪些词句写得好。



师:学习语文要注重朗读,特别是欣赏古典诗词,更要在吟



1




咏之间体会其意境。朗读首先要谈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


要读出作品的 语气和风格,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2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


?


这几个内容


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


解说: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下阕写了周瑜的风采


业绩,又写了 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连缀


第一、


二部分的是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


又用“遥想”转入第 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


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3


、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 一句


?


为什么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



A


、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


?


为什么


?


它给人一


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明确:“大江”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 着眼于整个长江;


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还指历

< p>
史的长江。



B


、把“ 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


?


为什么


?


明确:“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


间概 念扩大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


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 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


久的时间之中,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为人物的活动展



2




开波澜壮阔的背景。



小结:我们的 词人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画师,他挥洒如椽的画


笔,把一泻千里、日夜东流、滚滚滔滔的万 里长江,像电影


全景式鸟瞰镜头似的推到读者面前,在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


时空背景里,


我们既能看到长江波澜壮阔、


磅礴浩瀚 的气势,


又能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尽管他们的躯体已

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


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A


、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赏析


?


解说:“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出了一种


动态 。“惊”写出波浪汹涌。“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


“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 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


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捕捉住最富有感


染力的形象,体会 得很好。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


有音响,


有色彩,


把景写活了。


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


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



B

< br>、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PPT2


师: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绘形绘色绘声的语言描述


这幅“赤壁奇景图 ”。



解说: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峰昂 然屹



3




立,直插云天。江水滔滔,汹涌澎 湃,拍打着两岸。被岩石


击碎的巨浪,四处飞溅。江面卷起重重浪花,裹夹着团团水


雾,喷吐着层层泡沫,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


雪。咆哮 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C

< br>、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这种景象呢


?


(波 澜


壮阔、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D


、作者面对这种景象,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


明确:


我相信我们同学如果身临其境,


一定会有“登高 望远,


举首高歌”的豪情壮志。


我们一起把“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一句朗读一遍。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


< br>明确:它由此及人,触景生情,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自然


地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 英雄豪杰们。诗人为什么把如画的江


山同豪杰联系起来呢


?


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出杰出的人


才,因而置身于如画江山中,不 能不想到一时英雄辈出的三


国时代。



④“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


、你能不能根据这两句的描写,设计几个电视镜头


?


B


、请你具体地描述第一幅,你准备怎样设计周 瑜的形象


?


解说:设计成“头戴纶巾,手摇鹅毛羽扇,束装 儒雅,风度


翩翩”的儒将形象。我有一个问题: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

< br>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


4




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 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


也不会戴青丝巾。



C


、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周瑜呢


?


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透露了诗人的 审美倾向。儒雅之美体现在风度、情调


中,这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这样写,更 能体现周


瑜从容闲雅、举重若轻,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英雄形象。



D


、“曹军溃败”的场面,哪位同学来描述

?PPT3


设计:


大火烧起来了,

曹军官兵四散逃窜,


溃不成军。


哭声、

怒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千里兵船顿时灰飞烟灭。



解 说: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江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


80


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


全军覆灭。“樯橹灰飞烟灭”仅


6


个字,却给 我们描绘出一


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浩大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樯橹灰飞


烟灭”六个字里,可见作者语言的功力。而且寥寥数字,尤


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 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


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



4


、词人站在江边,面对滚滚滔滔的江 水,会是一种什么样


的心情呢


?


作品的 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


豪放



①但作者并不只是豪放,他的心情有时还显得很低沉,很感


伤。


那么,


作者是想到什么之后才产生了感伤低沉的情绪呢


?



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