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升五年级奥数
-
四
升
五
年
< br>级
奥
数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第
1
讲
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
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
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
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
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
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
数法和乘
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
1
p>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
10
名同学,某次数
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
/p>
86
,
78
,<
/p>
77
,
83
,<
/p>
91
,
74
,<
/p>
92
,
69
,<
/p>
84
,
75
。<
/p>
求这
p>
10
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
:通常的做法是将这
10
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
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
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
以“
80
”作基准,这
10
个数与
80
的差如下:
6
,
p>
-2
,
-3
,
p>
3
,
11
,
-6
,
12
,
-11
,
4
,
-5
,其中“
-
”号
表示这个数比
80
小。于是得到
总和
=8
0
×
10
+(
6-2-3
+
3
+
11-
=
< br>800
+
9
=
< br>809
。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
8
0
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
9
,再加上
80
×<
/p>
10
,就可口算出结果为
809
。
例
1
所用的方法叫做加法的
基准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加数较多,而且所有的加数相差不大的
情况。作为“基准”的数(如例
1
的
80
)叫做
基准数
,各数与基准数的差
的和叫做
累计差
。由例
1
得
到:
总和数
=
基准数
×
加数的个数<
/p>
+
累计差
,
<
/p>
平均数
=
基准数
+
累计差
÷
加数的个数
。
在使用基准数法时,应选取与各数的差较小的数作为基准数,这样才容易计算累计差。同时考
虑到基准数与加数个数的乘法能够方便地计算出来,所以基准数应尽量选取整十、整百的数。
例
2
某农场有
10
块麦田,每块的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462
,
480
,
443
< br>,
420
,
473
,
429
,
468
,
439
,
475
p>
,
461
。求平均每块麦田的产量。
解
:选基准数为
4
50
,则
累计差
=12
+
30
-
7
-
30
+
23
-
21
+
18
-
11
+
25
+
11
=
50
,
平均每块产量
=450
+
50
÷
10
=
455
(千克)。
p>
答:平均每
块麦田的产量为
455
千克。
求一位数的平方,在乘法口诀的九
九表中已经被同学们熟知,如
7
×
7<
/p>
=
49
(七七四十九)。对
于两位数的平方,大多数同学只是背熟了
10
~
p>
20
的平方,而
21
~
99
的平方就不大熟悉了。有没有
什么窍门,能够迅速算出两位数的平方呢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
凑整补零法
p>
。所谓凑整补
零法,就是用所求数与最接近的整十数的差,通过移多
补少,将所求数转化成一个整十数乘以另一
数,再加上零头的平方数。下面通过例题来说
明这一方法。
例
3
求
29
2
和
< br>82
2
的值。
例
4
求
p>
993
2
和
200
4
2
的值。
下面,我们介绍一类特殊情况的乘法的速算方法。
请看下面的算式:
66
×
46=
73
×
88=
19
×
44=
这几道算式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两个因数都是两位数,一个因
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同,另一
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之和为
1
0
。这类算式有非常简便的速算方法。
例
5
88
×
64
=
例
6
77
×
91
=
解:
由例
3
的解法得到
由上式看出,当两个因数的
个位数之积是一位数时,应在十位上补一个
0
,本例为
7
×
1
=
07
。
用这种速算法只需口算就可以方便地解答出这类两位数的乘法
计算。
练习
1
1.
求下面
10
个数的总和:
165
,
152
,
168
,
171
,
148<
/p>
,
156
,
16
9
,
161
,
157
,
149
。
2.
农业科研小组测定麦苗的生长情况,量出
12
株麦苗的高度分
别为(单位:厘米):
26
,
25
,
25
,
23
,
27
,
28
,
26
,
24
,
29
,
27
,
27
,
25
。求这批麦苗的平均高度。
3.
某车
间有
9
个工人加工零件,他们加工零件的个数分别为:
68
,
91
,
84
,
75
,
78
,
81
,
83
,
72
,
79
。
他们共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
计算:
13
+
16
+
10+11
+
17
+
12
+
15
+
12
+
16
+
13
+
12
。
5.
计算下列各题:
(
1
)
37
< br>2
;
(
2
)
53
2
;
(<
/p>
3
)
91
2
p>
;
(
4
)
68
2
(
5
)
108
2
;
(
6
)
397
2
。
6.
计算下列各题:
(
1
)
77
< br>×
28=
(
2
)
66
×
55=
(
3
)
33
×
19=
(
4
)
82<
/p>
×
44=
(
5
)
37
×
33
=
(
6
p>
)
46
×
99=
第
2
讲
速算与巧算(二)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一类两位数乘法的速算方法,这一讲讨论乘
法的
“
同补
”
与
“
补同
”
速
算
法。
两个数之和等于
10
,则称这两个数<
/p>
互补
。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常会遇到像
7
2
×
78
,
2
6
×
86
等被
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或互补,或被乘数与乘数的个位数字相同或互补的情况。
72
×
78
的被乘
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互补,这类式子我们称为“头相同、尾互补”型;
2
6
×
86
的被乘
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互补、个位数字相同,这类式子我们称为“头互补、尾相同”型。计算这两类题
目,有非常简捷的速算方法,分别称为
“同补”速算法
和
“补同”速算法
。
例
1
(
1<
/p>
)
76
×
74<
/p>
=
(
2
)
31
×
39
=
由例
1
看出,在“头相同、尾互补”的两个两位数
乘法中,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
积(不够两位时前面补
0
,如
1
×
9
=
09
),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
是被乘数(或乘数)的十位数与
十位数加
1
的乘积。“同补”速算法简单地说就是:
积的末两位是“
尾×尾”,前面是“头×(头
+1
)”
。
我们
在三年级时学到的
15
×
15
,
25
×
25
,…,
95
×
95
p>
的速算,实际上就是“同补”速算法。
例
2
(
1<
/p>
)
78
×
38<
/p>
=
(
2
)
43
×
63
=
(
2
)与(
1
)类似可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例
2
看出,在“头互补、尾相同”的两个两位数乘法中,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
数的个位数之积
(不够两位时前面补
0
,如
3
×
3
=
09
),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两个因数的十位数之积加上被
乘
数(或乘数)的个位数。“补同”速算法简单地说就是:
<
/p>
积的末两位数是“尾×尾”,前面是“头×头
+
< br>尾”
。
例
1
和例
2
介绍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的“同补”或“补同”形式的速算法。当被乘数和乘数多于两位时,
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呢
我们先将互补的概念推广一下。
当
两个数的和是
10
,
100
,
1000
,…时,这两个数互为补数,简称
p>
互补
。如
43
与<
/p>
57
互补,
99
与
1
互补,
555
与
445
互补。
在一个乘法算式中,当被乘数与乘
数前面的几位数相同,后面的几位数互补时,这个算式就是
“同补”型,即“头相同,尾
互补”型。例如
,
因为被乘数与乘数
的前两位数相同,都是
,
70
,后两位数互补,
77
+
23
=
100
,所以是“同补”型
。又如
等都是
“
同补
”
型。
当被乘数与乘数前面的几位数互补,后面的几位数相同时,这个乘法算式就是
p>
“
补同
”
型,即<
/p>
“
头
互补,尾相同
”
型。例如,
< br>等都是
“
补同
”
型。
在计算多位数的“同补”型乘法时,例
1
的方法仍然适用。
例
3
(
1<
/p>
)
702
×
70
8=
(
2
)
1708
×
1792
=
解
:(
1
< br>)
(
2
)
计算多位数的“同补”型乘法时,
将“头×(头
+1
)”作为乘积的前几位,将两个互补数之积作
为乘
积的后几位。
注意:互补数如果
是
n
位数,则应占乘积的后
2n
位,不足的位补“
0
”。
在计算多位数的“补同”型
乘法时,如果“补”与“同”,即“头”与“尾”的位数相同,那么例
2
的方法
仍然适用(见例
4
);
如果“补”与“同”的位数不相同,那么例
2
的方法不再适用,
因为没有简捷实用
的方法,所以就不再讨论了。
例
4
2865
×
7265
=
解
:
练习
2
计算下列各题:
68
×
62=
93
×
97=
27
×
87=
79
×
39=
42
×
62=
603
×
607=
693
×
607=
4085
×
6085=
第
3
讲
高斯求和
德国着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
p>
+
2
+
3
+
4
+…+
99
+
100
=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
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
5050
。高斯为什么算得又
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
+
p>
100
=
2
+
p>
99
=
3
+
98
=…=
49
+<
/p>
52
=
50
+<
/p>
51
。
1
~
100
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
50
对数,每对数
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
1+100
)×
100
p>
÷
2
=
5050<
/p>
。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
“
等差数列
”
的求
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
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
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
首项
,最后一项称
为
末项
。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
< br>等差数列
,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
公差
。例如:
(
1
< br>)
1
,
2
,
3
,
4
,
5
,…,
100
;
(
2
)
1
,
3
,
p>
5
,
7
,
9
,…,
99
;(
p>
3
)
8
,
15
,
22
,
29
,
36
,…,
p>
71
。
其中(
1
)
是首项为
1
,末项为
100
,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2
)是首项为
1
,末项为
99
,公
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3
)是首项为
< br>8
,末项为
71
,公差为
7
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
等差数列的
求和公式
:
和
=
(首项
+
末项)×项数÷
2
。
例
1
1
+<
/p>
2
+
3
+…+<
/p>
1999
=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
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
2
p>
11
+
12
+
p>
13
+…+
31
=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
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
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
=
(末项
-
首项)÷公差
+1
,
末项
=
首项
+
公差×(项数
-1
)
。
例
3
3
+
7
+
11
+…+
99
=
例
4
求首项是
p>
25
,公差是
3
的
等差数列的前
40
项的和。
例
5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
形的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边长是
1<
/p>
根火柴棍。问:(
1
)最大
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整个图形由多少
根火柴棍摆成
例
6
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它变成
3<
/p>
只球后放回盒子
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
成
3
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十
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
3
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这时
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
练习
3
1.
计算下列各题:
(
1
)
2
+
4
+
6
+…+
200
(
2
)
17
+
19
+
21
+…+
p>
39
(
3
)
p>
5
+
8
+
11
+
14
+…+
p>
50
(
4
)
3
+
1
0
+
17
+
2
4
+…+
101
2.
求首项是
5
,末项是
93
p>
,公差是
4
的等差数列的和。
3.
求首项是
13
,公差是
5
的等差数列的前
< br>30
项的和。
4.
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问:时钟一昼夜敲打
多少次
5.
求
100
以内除以
3
余
2
的所有数的和。
< br>6.
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
第四讲
整除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能被<
/p>
2
,
3
,
5
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讲我们将讨论整除的性质,并讲解能
被
4
,
8
,
9
整除的数的特征。
数的整除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
1
如果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
能被丙数整除,那么甲数一定能被丙数整除
。
例如,
48
能被
16
整除,
16
能被
8
p>
整除,那么
48
一定能被
< br>8
整除。
性质
2
如果两个数都能被一个自然数
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与差也一定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
。
<
/p>
例如,
21
与
1
5
都能被
3
整除,那么
21
+
15
及
21-15
都能被
3
整除。<
/p>
性质
3
如果
一个数能分别被两个互质的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这两个互质的自然数的乘
积
整除
。
例如,
126
能被
9
整除,又能被
7
整除,且
9
与
7
互质,那么
126
能被
9
×
7
=
63
整除。
利用上面关于整除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整除有关的问
题。为了进一步学习数的整除
性,我们把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一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列出来
:
(<
/p>
1
)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
0
,
2
,
4
,
6
,
8
< br>中的一个,那么这个数就能被
2
整除。
< br>
(
2
)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
0
或<
/p>
5
,那么这个数就能被
5
整除。
(
3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
3
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
3
< br>整除。
< br>(
4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如果能被
4
(或
25
)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
被
4
(或
25
)整除。
(
5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如果能被
8
(或
125
)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
8
(或
125
)整除。
(
6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
9
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
9
整除。
其中(
1
)(
2
)(
3
)是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4
)(
5
)(
6
)是本讲要学习的内容。
因为
100
能被
4
(或
25
)整除,所以由整除的性质
1
知,整百的数都能被
4
(或
25
)整除。因<
/p>
为任何自然数都能分成一个整百的数与这个数的后两位数之和,所以由整除的性质
2
知,只要这个
数的后两位数能被
4
(或
25
)整除,这个数
就能被
4
(或
25
)整除。这就证明了(
4
)。
类似地可以证明(
5
)。
(
6
)的正
确性,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说明一般性的证明方法。
837
=
8
00
+
30
+
7
=
8
×
1
00
+
3
×
1
0
+
7
=
8
×(
99
+
1
)+
3
×(
9
+
1
)+
7
=
8
×
99<
/p>
+
8
+
3
×
9
+
3
+
7
=(
8
×
99
+
3
×
9
)+(
8
+
3
+
7
< br>)。
因为
99
和
9
都能被
9
整除,所以根据整除的性质
1
和性质
2
知,(
< br>8x99
+
3x9
)能被
9
整除。
再根据整除的性质
< br>2
,由(
8
+
< br>3
+
7
)能被
< br>9
整除,就能判断
837
能被<
/p>
9
整除。
<
/p>
利用(
4
)(
5
)(
6
)还可以求出一个数除以
4
,
8
,
9
的余数:
(
4
)一个数除以
4
的余
数,与它的末两位除以
4
的余数相同。
(
5
)一个数除以
8
的余数,与它的末三位除以
8
的
余数相同。
(
6
)一个数除以
9
的余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除以
9
的余数相同。
例
1
在下面
的数中,哪些能被
4
整除哪些能被
8<
/p>
整除哪些能被
9
整除
234 789 7756
8865 3728
8064
。
例
2
在四位
数
56
□
2
中
,被盖住的十位数分别等于几时,这个四位数分别能被
9
,
p>
8
,
4
整除
例
3
从
0
,
2
,
5
,
7
四个数字中任选三个,组成能同时被
2
,
< br>5
,
3
整除的数,并将这些数从
小到大
进行排列。
例
4
五位数
例
5
六位数
例
6
要使六位数
练习
4
1
.
6539724
能被
4
,
8
,
9
< br>,
24
,
36
< br>,
72
中的哪几个数整除
p>
2
.个位数是
5
,
且能被
9
整除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3
.一些四位数,百位上的数字都是
3
,十位上的数字都是
6
,并且它们既能被
2
整除又能被
3
整
除。在这样的四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多少
p>
4
.五位数<
/p>
能被
12
整除,求这个五位数。
能被
72
整除,问:
A
与
B
各代表
什么数字
是
6
的倍数,这样的六位数有多少个
能被
36
整除,而且所得的商最小,问
A
,
B
,
C
各代
表什么数字
5
.有一个能被
24
整除的四位数□
23
□,这个四位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6
.从
0
,
2
,
3
,
6<
/p>
,
7
这五个数码中选出四个,可以组成多
少个可以被
8
整除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
位数
7
.
在
123
的左右各添一个数码,使得到的五位数能被
72
整除。
8
.学校买了
72
只小足球,发票上的总价有两个
数字已经辨认不清,只看到是□□元,你知道每只
小足球多少钱吗
第
5
讲
弃九法
从第
4
讲知道,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
上的数字之和能被
9
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
9
整除;如
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被
9
除余数是几,那么这个数被
9
除的余数也一定是几。利用这个
性质可以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
< br>9
整除或者求出被
9
除的余数是
几。
例
如,
3645732
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
3
+
6
+
4
< br>+
5
+
7
+
3
+
2
=
30
,
30
被
9<
/p>
除余
3
,所以
3
645732
这个数不能被
9
整除,且
被
9
除后余数为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