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
-
一、导入新课
词,
是中国
古代诗歌
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
五代十国
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
到顶峰,故俗称
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
调有定格
,句有阕。
”
据《旧唐书》上记载;
“
自
开元
(
唐玄
宗年号
)
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
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
伶乐师,
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
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
短句参
差的曲词,
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
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
的词
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李煜
p>
.,
晏殊,
柳永
,
秦观,
周邦彦
,
吴文英,
李清照
,
纳兰性德
,晏几道
,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
人物:
苏轼
,
辛弃疾
,
岳飞
,陈亮,
陆游
等。
词的特点:
1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
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
“·”
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
上下阕)
,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
首词有的只
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
.一般
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象对
联一样相对
)
4<
/p>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
.词中
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
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
.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
< br>配合。
(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
有阙。
)
7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58
字以内为小令,
59
到
90
字为中调,
长调
< br>91
字以上,最长的词达
240
字。
对于苏轼,
我们并不陌生。在词
的发展史上,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
。
宋神宗元丰三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
五年,
四十五岁的他在
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豪放词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
西大汉,抬着
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感受豪放词风。
二、解题
1
、作者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
学家、
书画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画家,
眉州
眉
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
并称
“
苏黄
”
,词与辛弃疾并称
“
苏辛
”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
“
欧
苏
”
,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
“
宋四家
”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
称
“
三苏
”<
/p>
。
3
、
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
中屡遭贬斥。
1079
年,他突遭逮
捕
,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
“
乌台诗案
”
,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
是因为遭人
暗算,
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
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
他这次受打击,
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
、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
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p>
那旧
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p>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
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
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p>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
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
谈笑之间,
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
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
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
、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
(
周郎
)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1
、思考:
“
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
大江东去
”
是赤壁之战的衬景,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是
p>
“
怀古
”
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
作者凭高远眺,
所见所感,
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
把江水、
p>
浪花、
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
“
周郎
”
出场
造成声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
“
大江东去
”
是眼前
江景,用
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
p>
有如东去的江水,
不禁引起对历史
英雄人物
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
p>
浪淘尽
”
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
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
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
2
、<
/p>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p>
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
通过对赤壁地理位
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
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
而自然联想
到赤壁之
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
故垒西
边
”
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
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3
、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br>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
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
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
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
,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p>
“卷”
: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