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教案(十五)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明清小说专题:
《红楼梦》
1
、
了
解曹雪芹的生平和思想
2
、掌握《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课型
更新、补充、
删减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如何分析《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讲授
授课时数
2
节
无
多媒体
作业五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
第十五讲:
《红楼梦》
一、曹雪芹家世及生平
曹雪芹既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杰出的文学巨匠,又是呼唤新时代到来
的最初
一位诗人。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大起大落的生活巨变中,曹雪
芹也由贵族世家的纨
绔子弟成长为
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但有关他本人的确凿的生平
资料却极少,他的生
卒年月、他的亲生父亲是谁、他与脂砚斋的关系等,都尚未弄清。<
/p>
1.
曹雪芹的家世:
以军功立业而以文事著名后世的家族,
与康熙帝的
密切
关系,
曹寅时家族的煊赫,
三代四人任职江宁织造,
雍正当政后被抄家
的凄惨下场。
2.
曹雪芹的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幼年时期。居家江宁,富贵繁
华的世家生活,良好
的文化、教育氛围。
第二时期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青壮年
时期。家产被抄,定居北京,
家境迅速衰落,放浪形骸的生活,多才多艺的才华。
第三时期为“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晚年时期。迁居北京西山,著
书黄叶村,泪尽而逝。
二、
《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
、创作与修改。
《红楼梦》是曹雪芹贫居北
京西山时创作的。从乾隆六
年开始动笔,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大约初稿题名为《风月宝鉴》
,以
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
》
、
《情僧录》
、
《石头记》等名称。
2
、关于续
书。学术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主要是由高鹗续
补的。
它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悲剧,
成功地处理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
使得
故事完整,便于流传。但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
雪芹的原意,歪曲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损于小说的主题。
3
、关于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分为抄本和活
字排印本两个系统。抄本
多是带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的八十回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
记》
,简称
1
教学过程设计
为“脂本”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甲戌、己卯、庚辰及戚本。排印系统中以程
高本为代表
。即乾隆
56
年(
1791
)
、
57
年(
1792
)由程伟元、高鹗先后两
次用木活字排印
的一百二十回本
《红楼梦》
,
分别为<
/p>
“程甲本”
和
“程乙本”
,
合称为“程高本”
。
三、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时代
的悲剧、
文化的悲剧、
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
< br>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
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
< br>《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p>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
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
说为“悲金悼
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
了解,
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
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
礼教和习俗,
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
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
是双重的悲剧,
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
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
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相比而言,
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
更合乎封建家长改
造宝玉的意愿,
“德言工容”
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
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
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
金玉
良缘所取代。
但宝玉的悬崖撒手,
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
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
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
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
园,它实
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
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
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
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
地位各有差异,
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
但
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
生命之光。
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
p>
“异样女子”
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
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
程,无论贵者
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
2
教学过程设计
< br>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
“千
红一窟
(哭)
”
“万
< br>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
值的生
命被毁灭的悲剧,
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
定的程度了。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
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
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
皇宫、下至
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p>
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
赫赫扬扬历经百年,
却由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之盛,<
/p>
走向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
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
因:
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
导致坐吃山空;
精
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
安富尊荣者多,
运筹谋划者少,
即使没有抄家
之类的外来冲击,
它也难以维
持下去。
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
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
的曹雪芹,
能透过表面的繁荣,
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
反映了
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
处是
他突出的叛逆性格,
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
< br>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
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
却极为
鄙视功名富贵。
他
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
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
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
巩固等级
制度森严的环境里,
却痛斥八股文为
“饵名钓禄”
的工具,
讥讽
“文
死谏,武
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
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
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
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
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
弄,
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
,
以至于为她们
“爱博而心劳”
。
p>
其
“水泥骨肉论”
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
念的公开挑战,
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
这
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
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
p>
但
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
他虽然满怀希望
寻求新的出路,
但又无路可走,
所
3
教学过程设计
< br>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
困惑。
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
幕幕丑剧和悲剧后,
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
产生了
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
出家
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
所说: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
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
《
红楼梦》
思想倾向的局限性:
具有悲观主义,
< br>虚无主义的思想和神秘
主义,宿命论我色彩。
四、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
和发
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红楼梦》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
结,
塑造出一
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
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
色
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
了人物性格的复杂
性、
丰富性。
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
“敢
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
”,大
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
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
《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
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
技巧塑造了
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
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
与作者创造
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
第一,
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
通过日
常琐屑的生活细节,
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
第二,
借助
于对比与
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
p>
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
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
自的独
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
在
《红楼梦》
< br>之前,
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
《红楼梦》<
/p>
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
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
的心理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