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情绪管理)
-
第一讲
解读情绪秘密
一、什么是情绪
< br>(
一
)
认识情绪
1.
情绪的含义
关于情绪的定义,
历史一直存在众多的争论。
人们通常以愤
怒、
悲伤、
恐惧、
快乐、
爱、
惊讶、厌恶、羞耻等反应来说明情绪。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情,也
可以被称作情绪
(emotion)
。
情绪总是同人的需要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
如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目的没有达到
时,他将会产生愉快
或者难过等等感受。因此,一般意义上讲,
情绪
(emotio
n)
,是指人们
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或者说,
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
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体
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
情绪的要素
情绪的生理变化
< br>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生理上的心律、血压、呼吸乃至人的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
人在焦虑状态下,
会感到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人在恐惧状态下,
p>
则会出现身体颤栗、
瞳孔放大;
而在愤怒状
态下,
则会出现汗腺的分泌增加、
面红耳赤等生
理特征。
这些变化都是受人的自主神经支配的,
是不由
人的意识所控制的。
因此,
情绪状态
下
的这些变化,
具有极大的不随意性和不可控制性。
例如,
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
情感挫折、
学习上的压
力时,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反应,
即使你再不愿意,
甚至去控制,
情
绪也会出现。
情绪的内心体验
人的不同情绪生理状态必然会反映在人的知觉上,
反映到人的意
识中来,
从而形成人不
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 br>心理学家伊扎德
(Izard,1977)
提出的情绪四
维理论认为,
人对情绪状
态的自我感受,
是在强度、
紧张度、
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上产生的心理感
受。
愉快度表
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表示情绪的心理激活水平,
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
的激活水平;
激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
情境出现的突然性,<
/p>
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
度;
确信
度表示个体胜任、
承受感情的程度。
内省的情绪体验是人脑对客
观环境和客观现实
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
这种反映形式不同于认
知活动,
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而是
< br>带有主观色彩的反映。
如人在受到伤害时,
会感到痛苦;
在朋友聚会时,
会感到由衷的快乐;
当
面临极度危险境地,
会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惧感;
当自己的某
些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时,
会感到幸福愉快;在被欺辱时,会感到愤怒;在失去亲人时,
会感到悲伤。
情绪的外在表现
< br>情绪不仅体现为生理上的反应和内心的体验,
而且还以面部表情、
声音表情和动作表情
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面部表情最
直接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
,
人们可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变化,
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例如,
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喜笑
< br>颜开;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愁容满面。体态表情同样反映着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例如,
在期末考试过后,
我们可通过考生们的坐立不安、
手舞
足蹈和垂头丧气看得出他们此时此刻
的情绪状态和面临的境地。
声态表情则是指人们在与人交流时的声下的声调、
音色和声音节
奏的快慢等方面的变化。如,一个人悲伤时,语调低沉、言语缓慢、语言断断续续;而当人
兴奋时则会语调高昂、语速加快,声音抑扬顿挫,清晰有力。
3.
情绪的类型
七情之分
喜怒哀乐是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情绪反应。
在我国,
自古以来人
们通常将情绪按其表现
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
,
人们称之为七情。
(1)
喜
即
喜悦,
是人在其需求达到充分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满意、
愉快和欢
乐的情绪体验。
喜悦
会使人感到轻松、舒畅和满足感。
(2)
怒
是指愤怒,
往往是因为当事者的愿望、
需求不能
得到满足或是为此而进行的活动受到阻
碍时而产生的一种不满、
恼怒的情绪体验。
愤怒的情绪会使人产生紧张、
压抑甚至狂躁的
感
觉。
(3)
哀
即
悲哀,
常由于当事者的期望或愿望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
或是遭
遇重大的丧失而引起
的一种悲凉、哀叹的内心感受。悲哀的情绪会使人产生一种失落、无
奈、痛苦的心理感受。
(4)
惧
指
惧怕、
恐惧,
是当一个人面对危险境地或是巨大灾难时,
而产生的一种极度的恐慌和
畏惧感。恐惧的情绪会使人感到呼吸急促、
紧张、心悸、全身颤栗,甚至使人本能地产生想
逃离的心理。
除此之外,情绪还有喜爱、憎恶、渴望、害羞等表现,而且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多时候<
/p>
会表现为复合情绪反应,
例如,
一个人做
了错事后,
会有一种内疚感,
它包含了对自己的自
责、悔恨、自罪等方面的内心体验;当一个人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学位,会产生
百感交集的情绪状态,它包含着“酸甜苦辣”各种心情。
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
(1)
基本情绪
主要是指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例如,
人的恐
惧、
焦虑、
满足、
悲哀等等。
人的基本情绪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更多带有先天遗传的因素。
(2)
社会情绪
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反应,表现为一种较为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例如,一个人的善恶感、责任感、羞耻感、内疚感、荣誉感、美感、幸福感等,是后天随着
人的成长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社会情绪是在基础情绪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同时又通过基
础情绪表现出来。在大学阶段,更多的是建立和形成一个
人的社会情绪。
心境、激情与应激
(1)
心境
是指一种深入持久、
亦比较微弱的情绪状态,
具有渲染性和弥散
性的特点,
如忧郁、
沉
闷、
松弛等。
心境往往不具有特定的环境对象,
但可以
造成人的情绪的一般背景,
来影响人
的情绪体验。
比如,
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时,
他看什么都会觉得乐观
积极,
而当一个人郁郁寡
欢时,
则对许
多事都会感到没有兴趣。
生活中,
不同的人或是每个人在不同阶
段,
都会有不
同的心境。心境可有愉快与不愉快之分。
(2)
激情
是指一种短暂、强烈的、疾风暴雨式的情绪状态。例如,一场球赛过后,或欣喜若狂,
或垂头丧气;国内外的社会上发生的申办奥运成功、足球走向世界、中国加入
WTO
、美国
9
•
11
恐怖活动等重大事件,包括校园中发生的义务献血、为贫困学生募捐等事件
,都会使大
学生们或群情激昂,
或喜形于色,
< br>或悲愤不已。
激情的特点是强烈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情绪
作用时间短,
往往会随着时过境迁而弱化或消失。
激情的发生常常具有明显和突出的原因和
指向性。
激
情也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积极的激情能增强人的敢为性和魄力,
激励
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则会导致理智的暂时丧失,情绪和
行为的失控。
(3)
应激
又称为应激状态,
是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或危险情景所引发的情绪状态。
即当人处于巨
大压力和威胁的情景下,
而又要迅速做出
重大决定时,
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
在应
激状态下,
会使人身体处于充分的动员状态,
心律、
血压、
呼吸和肌肉紧张度等发生显著的
变化,
从而增加身体的应变能力。
应激往往有两种极端的表现:
一种是惊惶失措、
目瞪口呆;
另一种是
急中生智、
力量俱增。
在应激状态下,
人们往往能做出平时难以做到的事,
使人尽
快地转危为安。
p>
但是应激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当人在紧急情境中的应激状态下,<
/p>
会导致知
觉狭窄,
行动刻板,
注意力被局限;
过于强烈的应激情绪,
会导致人的
临时性休克甚至死亡,
还会导致心理创伤。一个人长期或频繁地处于应激状态中,会导致
身心疾病和心理障碍。
此外,还有人从情绪的功效角度,将愉
快、欢乐、舒畅、喜欢等视为正性情绪,而将痛
苦、烦恼、气愤、悲伤等视为负性情绪;
也有人将情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等等。
二、情绪的发生机制
(
一
)
情绪与情境
人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
产生,
必然有其发生的情境。
正如人们所说,
< br>人逢喜事精神爽,
当人们学业成功、身处优美的环境,都可让人随之产生愉快的心
情;反之,人际的冲突、学
习的压力、
生活中的挫折,
甚至恶劣的气候,
也会使人感到烦躁和抑郁。
除
了外在的环境和
事件会直接引起情绪变化外,
人的自身生理的和
心理的反应也同样会引起情绪的变化。
例如,
人在青春期阶段,
由于身体上的急剧变化,引起内分泌的紊乱,并由此造成情绪上的躁动。
女生因为月经周
期带来生理上的变化,也容易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
二
)
情绪与需要
一名大学生,在漂亮的异
性同学面前常会感到紧张和羞怯,有时还会面红耳赤。为此,
他感到自责和困扰。人的情
绪为什么有时候难以自制
?
情绪产生与变化的背后,实际反映着
我们的需要。
例如当得到他人称赞时,
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和成就的需要,
从而感到一种荣誉
和喜悦感;
相反,
当自己受到他人的冷落时,
就会
产生失落和孤独感,
因为自己的被接纳和
亲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
足。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
也是大学生追求和实现自身各种
需要
的过程。大学生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如完成学业、培养能力、发展自我、追求爱情,
还有娱
乐、健康、实现兴趣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多层次的,有些是眼前的需要,有些
是长远的
需要,
需要之间还相互矛盾。
实现和满足这些需要,
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与制约,
必然会<
/p>
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
三
)
情绪与认知
情绪虽然是与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人的需要相联系,
但是面对同样的事物,
不同的人却会<
/p>
有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比如同一门考试中,成绩刚刚及格的学生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有的人庆幸,好歹及格了;有的人惋惜,怎么没考得更高一些;有的人会感到无地自容,
因
为他从小到大从没得过这么低的分。
为什么会如此,
这是因为认知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只
有通过认知对客观事物与需要的满足做出判断与评价,才会产生相关联的情绪反应。
认知
改变了,情绪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
四
)
情绪与行为
行为是人的情绪的重要表
现形式,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会导致人产生或消除导致行为的<
/p>
动机,
并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模式及过程和效果。
例如,
一个学生因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产生
的成就感,<
/p>
使得他对学习更加努力;
而一个学生过度的焦虑情绪,会使他感到
心烦意乱,
而
无法专心学习;
对考试的
过度恐惧感,
也会使人在考试中发挥失常。
情绪对行为起着一定
的
调节作用,
当人在做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些行为时,
就会感到一种欣慰和充满热情的情绪感
受,
它会
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加强;
而当人的某一行为破坏或阻碍了自己的某一种需要时,
就
会产生厌烦、
排斥的情绪感受,
它同样会使人自己的行为减少或停止。
可见,
情绪与
行为的
关系并非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