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
月三的诗词
< br>
“三月三”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
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
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
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
/p>
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
水边饮
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三月三各族代表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
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
跳舞,纪念
这一节日。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
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乌米饭是
畲族人用山上的一
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
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
并带油光,
p>
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
开脾
作用,
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
果再加上猪油熟炒,
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
< br>“一家蒸十家香”
之说。乌米饭的来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
p>
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
断绝,畲
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
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
植物,叶虽落了,枝
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
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
果充饥,军粮解
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过后有一年三
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
便又想吃乌稔
果,
可是这时正是春天,
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
那有甜果呢?
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
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
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
香味很浓,
雷万兴吃了,
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
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畲
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
p>
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
家家都做
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
“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
载歌载舞,更加热闹
非凡了。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
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
献牲酬祭,
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
以禳灾祛祸,
保
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
< br>是相互敲击作戏。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
三”。节日与活
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
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
祭地蚕”,俗
称“地蚕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
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
放到大地的“天马”
。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
法祭把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
地蚕,结
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此后,
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
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
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
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
田地
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
歌,
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
因气温较低,
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
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
打,妇女们
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
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
山坡上吹木叶、唱
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
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
腿肉分送歌手,
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
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
有条狗请客的
习俗。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
生日。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
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
俗。“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
坛前摆设雄鸡、
刀头等供
品,
还要杀一头狗,
将血洒在纸旗、
纸
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
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
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
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
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
“水碗”
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
“老魔公”
在大门口
咒念
“魔经”
,
打几个“农阳卦”,再
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
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
为扫除
了魔鬼。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
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
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
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
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该县德卧镇称“三月
三”
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
达数万之众。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
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这
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
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
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
鸡蛋
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罗平
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
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
对歌和交友活动。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
p>
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
以在这样
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
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
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
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
误了农时,只
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
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
并相互提醒该忙
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
等活动,亦称“花炮节”。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
农历三月初一,家
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
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
姑娘们精心打扮后,
提上精巧的竹篮,
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
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
,羞
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
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
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
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
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
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
噢噢
的赞
叹声,小伙子可与姑
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
伙子会招来围观者
嘘嘘
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
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
集中在寨中心
的场地上欢歌狂舞。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
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
寨的客人举行欢
送仪式。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
家里每个房间放鞭
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三月三”节日习俗汉族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蒿子粑粑
的食料:
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蒿子粑粑的制法:
1
、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
后用木棍将蒿子的
汁水敲打尽;
2
、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
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
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
一会盛起;
3
、将盛起的面做成
粑粑状
,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
15
分钟左右
即可。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
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
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
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
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
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
便得
就象走亲戚一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
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
红挂绿,
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
狮舞、
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
上,人的魂
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
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
酒楼茶肆喝酒听
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鸡报晓,
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
数游魂乐而忘返,
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
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
招魂。亲人
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
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
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
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
”还
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
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
座前。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
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
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
“我是南海
观音菩萨,
知道人间有难,
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
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
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
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
萨托梦赠草
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
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三
月三吃了蒿子粑粑
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
“鬼节
“关。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
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
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
做粑粑。直到现在,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
的习俗
呢。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
菜、
田儿菜等,
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
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
“三
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
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
甘如荠”的
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
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
枝词》曰:“三三
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
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
营养丰富,而
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
药。在中药里,荠菜
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
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
、肾经,
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
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
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
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
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
三月三这天,
荠菜便长茎开花,
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p>
因荠菜的谐音是
“聚财”
,
故此,
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
于三月初三这一天,<
/p>
在祭祖的时候,
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
捆扎成一
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
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
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
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
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有吃地
菜煮
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
流
卵、
流枣、
乞子和戴柳圈、
探春、
p>
踏青、
吃清精饭荠菜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
过三月三,
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
< br>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
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
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
朱轮走
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
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
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
国的情人节,女儿节。汉族女孩
在这一天过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
”,“采鼠麹草,合
米粉为粿以祀其先”,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
墓,
兼具踏青、
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
“三月会”
,
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
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
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
结彩,
燃放爆竹,
热闹非凡。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
妇女会在
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
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
百病。壮族多于三月
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
绣球,
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
形成的节日,
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
五色糯米饭。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
斗牛、
斗马、
对歌、
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
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
/p>
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
户分配
,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
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说,唐
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
/p>
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
此事,
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
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
节日。此日,家家宰杀
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
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
善对歌,此
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
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
火把舞、木拍灵刀
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
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
节日活动是畲族
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
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
等方面都有着
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
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
改变,畲族的语言、
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
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三月
三”节日
活动黎族称三月三
[1]
为“
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和打
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
为
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黎族“三月
三
”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
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
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
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