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短文阅读小练习 通用
-
高考复习文言短文阅读小练习
通用
文言短文阅读小练习(一)
XWG1963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何不秉烛
乎?”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
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
之:
“少
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p>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秉
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2
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
师旷:
.
②安敢戏
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
④臣闻
之:
.
2
p>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
、晋平
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
有这样的担心?
4
、师旷
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
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
1
回
:颜回,又称颜渊。
2
恸(
t
ò
ng
):哀痛之至。
3
门人益亲:学
生更加亲近。
4
迁:转移。
5
贰:重复。
1
、
本文选自
《史记》
。
《史记》
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p>
用
毕
生
精
力
写
成
的
我
国
第
一
< br>部
体
p>
通
史
,
鲁
迅
称
它
为
“
,
”。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
1
p>
)发尽白,蚤死
(
p>
2
)今也则亡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1
p>
)门人益
亲(
)
.
(
p>
2
)弟子孰
为好学(
)
.
(
3
)不贰
过
(
)
.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
、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
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
碗,摆扑丛树
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
,大
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
p>
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
1
觇
(
ch
ā
n
)
:探看。
2
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
/p>
殊:极、很,完全。
4
攧(
di
ā
n
):跌。
1
、
下列句中加点的
“之”
与
例句中加点的
“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
A
p>
、辍耕之
垄上
B
、受任于败军之
际
< br>C
、悍吏之
来吾乡
D
、环而攻之
而不
.
p>
.
.
.
胜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
1
p>
)以剌刀攫
其首:
.
(
2
)蛇竟
死
.
3
、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
、下列
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p>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
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
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
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
立有间。
公曰: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
饱而知人之饥,
温而知人之寒,
逸而知
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
1
雨
(
y
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 br>2
陛:宫殿的台阶。
3
闻命:听
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
1
p>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
.
(
2
)立有
间
(
)
.
(
p>
3
)公被
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
饱而知人之饥,
温而知
人之寒,
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p>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
易费用。酒肉
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
吃好
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 br>
注释:
< br>1
费用:花费钱财。
2
纱绢:一
种细薄的丝织品。
3
馋:这里是饥饿
的
意思。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
1
p>
)可办
粗饭几日
.
(
p>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
(
p>
3
)莫
待无时思有时
.
2
p>
、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
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
p>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
用铁牛八维之,
p>
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
水暴涨绝梁,
p>
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
1
浮梁:浮桥。
2
维:系,
连结。
3
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
真定:即今天河北正定。
5
权衡:秤
锤秤杆。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
1
p>
)一牛且
数万斤。
.
(
p>
2
)募
能出之者。
.
(
p>
3
)徐
去其土。
.
p>
(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
土。
.
2
、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
去其土,舟浮牛出。
3
、试说
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
七
)
杨布将扑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
而吠之。杨布怒
,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
、衣缁衣而反
B
、甚矣,汝之不惠
C
、之虚所卖之
D
、予默然无以应
2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
项是(
2
分)
A
、
p>
衣素
衣而出(穿)
B
、天雨(下雨)
C
、子无扑矣(孩子)
D
、子亦犹是也(好像)
3
、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
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这
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2
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短文阅读小练习(二)
一、
.<
/p>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
下以定。然后
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
也然
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
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
死而后
.
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
简注:平:通“评”,评判,断定。
拊:拍。
蹉跌:跌交,比喻失
败。
1.
用“
/
”给文中画线
处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
)
已(
)
3.
文中
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
4.
依据
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二、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
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
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
一人于
井中也。”——《吕氏春秋·察传》
1.
用“
/
”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
解释加点的词:
及
其家(
)
道
之(
)
.
.
p>
3.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
么道理?
三、诸葛亮,言家事
初,
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顷,
子弟衣食,
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
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
仰
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
不
.
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
财,
以负陛下。
”
及卒,
如其所言。
——
《三国志·
蜀志·
诸
.
葛亮传》
1.
用“
/
”给文中无
标点的文字断句。
2.
解释加点词语。
仰(
)
赢(
)
3.
由诸
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
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四、
.
蝜
蝂
p>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
< br>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
持
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柳河东集·蝜蝂传》
简注:
蝜
蝂
:(f
ù
b
ǎ
n)
一种黑颜色的小虫。
卬
(
á
ng):
抬头向
上,
踬仆
:
音至铺
跌倒。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善负
小虫也(
)
苟
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
.
.
p>
.
2.
从哪里可以看出蝜蝂贪得无厌?(用
文中句子回答)
3.
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五、王安石绝句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
?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