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一)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一.
曾子
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
(
同“汝”
)
还,顾
反,为女杀彘<
/p>
(
猪
)
。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
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
父母而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曾子妻之市
之:
往
B
.
顾反,
为女杀彘
反:
.
同
“返”
C
.妻适市反
适:往
D
.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
.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
二.
先
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
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
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
之,或因而
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
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
、以荻画地
以:用
B
、教以书字书:写
C
、使学为诗
为:作为
D
、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
、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
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
原因是:
A
、欧阳修聪明过人
B
、太夫人教子有方
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欧阳修刻苦攻读
3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
1
)多诵古人篇章。
< br>
(
p>
2
)唯读书是务。
2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二)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
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
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匈奴使答:
“魏王
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
此乃英雄也。
”
魏武闻之,
追杀此使。
《世
说新语•
容止》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自以
行陋,不足雄
远国
.
(
2
)既
毕,令间谍问曰
.
(
3
)魏王雅望非常
..
(
4
)魏武闻之
,追杀此使
.
2
.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3
.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
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
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
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
之南海,
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
富者曰:<
/p>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
子何
恃而往?”
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p>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
/p>
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
、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
鄙
有二僧
____
_____
②吾欲
之
南
海
__________
③
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
④子何
恃
而往
___
_______
2
、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p>
作者分别举
“贫者”
“富者”
的例子,
采用的是一种
________
方
法
,
这
样
写
,
是
为
了
说
明
人
之
为
学
,<
/p>
关
键
在
____
________
。
4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三)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七、
<
/p>
(
季梁
)
往见王
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
而持其驾③②,告臣
曰:
‘吾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
将奚为④北
面
?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曰:
‘吾用
p>
多
!
’臣曰:
‘用
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⑤善
!
’此数者
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注释:①大行
(h
á
ng)
: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
p>
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
.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p>
2
.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
答:
5 <
/p>
八、
北人生而不识菱
(
< br>1
)
者,
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
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
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
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
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
产,此坐(
2
)强不知以为知也。
[
p>
注释
]
(
1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
坐:
因为。
1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
1
)仕于南方
仕:
( 2 )
席上食菱
食:
(
3<
/p>
)欲以去热也
以:
(
4
)欲以
去热
也
去: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p>
3.
阅读本文
,
说
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6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四)
班级(
)
姓名(
)成绩(
)
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
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
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
之所藏者
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
其所处者焉。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
2
)
如入鲍鱼之肆
肆:
2
.文
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
.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
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那就是:
近朱者赤,
4
.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7
十一.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
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
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 br>诟其侄曰⑤:
“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
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
g
ò
u
)
:责骂。⑥胡:为什么。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p>
(
1
)张丞相好
草
书而不工
(
)
(
p>
2
)使侄录
之
.
.
(
)
(
3
p>
)侄罔然
而止
(
)
(
4
p>
)执所书
问曰
..
.
(
)
2
.翻译下列句子:
(
1
)
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8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五)
班级(
)
姓名(
)成绩(
)
十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
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
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
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待无时
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
.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
.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十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
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
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
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
p>
y
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
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9
1
、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
1
)
景公之时,
雨雪
p>
三日而不霁。
(
p>
)
(
2
)
公被
狐白之裘,
..
.
坐堂侧陛。
(
)
(
3
)立有间
(
)
(
4
)寡人
闻命
矣。
..
..
(
)
2
、
翻译句子:
(
1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
2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
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
、
p>
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这说
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
鉴意义?
10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六)
班级(
)
姓名(
)成绩(
)
十四.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
固小之,
与弟超书曰:
“武仲以能属文,
为兰台
令史,
下笔不能自休。
”
夫人善于自见
,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
[
超
]
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
p>
[
自休
](
冗长松
散
)
自己也止不住。④
[
自见
]
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
[
体
]
体裁⑥
[
里语
]
俗语,民间谚语。<
/p>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
自
古
而
然
.
(
)
(2)
而
固
小
.
之
(
) <
/p>
(3)
鲜
.
能备
善
(
)
(4)
斯不自见之患
.
也
(
)
2
.翻译下列句子。
(
1
p>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
2
)家有弊帚,
享之千金。
3
.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
什么?
4
.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
容。这个成语应该是:
11
十五.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
,
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②去诸?”其父曰
:
“是
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
食,毁吾
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
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
吾之患
在鼠
(
) (2)
告其父曰:
“盍去
诸?”
(
) <
/p>
.
.
(3)
是非
若所知也
(
)
<
/p>
(4)
不病
于无鸡乎?
< br>
(
)
..
.
2
.联系上下文,翻译下列句子
(
p>
1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译:
<
/p>
(
2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
3.
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
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
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
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
、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
不
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
吹毛求疵。
p>
D
、
“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p>
12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七)
班级(
)
姓名(
)成绩(
)
十六.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
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
秦青
②未穷
青之技,自谓尽之
.
.
③饯行于郊衢
④声振林木,响遏
行云
.
.
2
.翻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
愤苦读,或
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
既仕,每慷
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p>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士当
1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
1
.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或:
沃:
③食不给
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
谗:
2
.<
/p>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
.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
p>
.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
么感受
?
14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八)
班级(
)
姓名(
)成绩(
)
十八.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
“
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
“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
“
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
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
“
善哉!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
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
其君
.
.
③孰与
昧
行乎
④何不炳
烛乎
.
.
2
p>
.翻译下列句子。
(
1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2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
行乎?
3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15
十九.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光,以
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
感叹,资给以
书,遂成大学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p>
②衡乃与其佣作
.
而不求偿
.
③资给以
书
④遂
成大学
.
.
2
.
p>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
.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p>
从字面
上
看
,
p>
这
个
成
语
的
意
思
是
,<
/p>
现在用这个成
语形容
4
.你认
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6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九)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十.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
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
也。
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
二人弈
②非然
也
.
.
③思援
弓缴而射之
p>
④虽与之俱
.
学,弗若
之矣
。
.
2
.
下列各句与
“
< br>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
句式不
同的一项是
(
)
A
.夫战,勇气也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
C
.甚矣,汝之不惠
D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7
二一.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
法。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
p>
,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
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言
未尽而王生去
,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
蹉跎,虽欲改
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
”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p>
”
1
.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句
子
①吾悉能志
之
.
②李生说
之曰
.
③不应而还
.
④迨年事蹉跎
..
⑤王生不说
.
⑥王生益愠
.
注
音
解
释
含
义
2
.与<
/p>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中的
“
亡
”
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王生不说
B
.盍改之乎
C
.吾悉能志之
D
.才美不外见
2
.在上文横线上填入一个字。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句:
4
.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br>
)
A
.公问其故
B
.广故数言欲亡
C
.故为之说
D
.桓侯故使人问之
5
.李生认为怎样才是
“
善学
者
”
?(用原文回答)
18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二.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
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
p>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
样展开论述
的?
3
.
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
.
文中有
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
写出这两句话。
19
二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
”答日
:
“待
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
方日: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②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
乃: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
顾: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元方入门不顾。
4
.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一)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四.小时了了
《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
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
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
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
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对曰:
“昔先君仲
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元礼及宾客
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
< br>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
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
安的样子。
)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诣
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②既通,
前
坐
.
.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
之
④人以其语语
之
.
.
2
.翻译系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21
3
.文举曰:
< br>“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
提,
省略了结论。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4
.
从上文
看,
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
吗?请你写
出一个。
二五.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
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
之,处士逃。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南郭处士请为
王吹
竽
为:
.
(<
/p>
2
)宣王说
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
(<
/p>
3
)好
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
2<
/p>
.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p>
3
.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
p>
出现这种现象
?
4
.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
22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二)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
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
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
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
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
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
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
注:<
/p>
①逆
:
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加点词语
。
(
1
)天帝使我长
百兽
p>
(
2
)子以
我为不
信,
.
.
吾为子先行
< br>
(
3
)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
p>
(
4
)兽见之皆走
.
.
2
、翻译
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
不同含义。
〈
1
〉观百兽之
见我而敢不走乎
(
)
〈
p>
2
〉故遂与之
.
.
23
行
(
)
〈
3
p>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p>
4
〉曾子之妻之
.
.
市
(
)
〈
5
p>
〉学而时习之
(
)
〈
6
p>
〉见藐小
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
)
4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
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
用来比喻
一类人。
5
.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24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三)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七.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
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
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p>
”肃遂拜蒙
母,结友而别。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p>
②卿言多务,孰
..
.
若孤
③蒙乃
始就学
p>
④及
鲁肃过寻
.
.
阳,与蒙论议
2
.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
通
,释义
。
②
通
,
释义
。
3
.解释
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丛
草为林
25
③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④子以我为
不信
4
.
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
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
理?
答:
26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四)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八.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
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
.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
②教学相长
.
.
(
)
2
.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教学相长也。
译文:
3
.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
.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
入“
”
,进而
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
”这个结论。
27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五)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二九.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
矣,子速去
。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岂
.
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
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
何
p>
.
.
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
“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
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
义之国。
”遂班军而
还,一郡并获全。
(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
/p>
、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p>
A
、吾欲之
南海
.
C
、怅恨久之
.
B
p>
、水陆草木之
花
.
D
、属于作文以记之
.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
)吾今死矣,子速去<
/p>
。
.
(
2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
荀巨伯所行邪!
(
3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
、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28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六)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十.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
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
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p>
(解元,
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
人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
所谓的“解元”
,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
1
.翻译句子。
(
1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
2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
.
上
p>
文
的
大
意
可
用
成
语
来
p>
概
括
,
比
喻
。
3
.从上文看,孙山是个怎样的人?
29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七)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
又誉其
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 br>“以子之矛陷子之
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
世
而立。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
1
)
楚人有
鬻
盾与矛者
(
p>
2
)
吾盾之
坚,<
/p>
.
.
物莫能陷之。
(
3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
....
2
.翻译句子。
(
p>
1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2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
.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
.
“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
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
/p>
.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
1
)
(
2
)
30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八)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二.
范氏之亡也,
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
,
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掩其耳。恶人闻之,
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
.解释加点词。
< br>(
1
)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
(
2
)遽<
/p>
掩其耳
.
.<
/p>
(
3
)恶
人闻之
,可也
(
4
)恶人
闻之
,
.
.
可
也
2
.翻译句子。
(
1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2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br>3
.
“恶己自闻之,悖矣。
”<
/p>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4
.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5
.成语
p>
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开头的两
个成语。
(
1
)
(
2
)
31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九)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三.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
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兔走
触株,折颈而
死
(
p>
2
)因释
其耒而守
.
.
株
(<
/p>
3
)冀
复得兔
p>
(
4
)兔不可复得,
.
而身为
宋国笑
< br>.
2
.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
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2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二十)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四.
宋
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
“今
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
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
苗长者寡矣。以
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
――
生长、发
育的意思。揠
――
拔的意思。芒
――<
/p>
疲
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
――
告诉。予
――
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
――
不
仅
只是。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宋人有悯
其苗之不
长而揠之者
.
(
2
)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
<
/p>
.
(
3
)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
4
)以为无益而舍
之者,
不耘苗者也
.
33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二十一)
班级(
)
姓名(
)成绩(
)
三五.
楚
有祠者,
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
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p>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
之,乃左手持卮
,右手画蛇曰:
“
我能为之足!
”
p>
未成,一人之蛇成
夺取卮曰:
“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
,终
亡其酒。
注释:祠
——
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
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
p>
——
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
——
音之,
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
——
固然,
本来的意思。
安
——
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
——
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
不到
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
1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
< br>饮之
(
p>
2
)我能为
之足
.
.
(
3
p>
)蛇固
无足
(
4
p>
)为蛇足者,终亡
其酒
< br>.
.
2
.翻译文言句子。
(
1
)数人饮之不
足,一人饮之有余。
(
2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
.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