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与思考
-
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与思考
内容提要:
1.
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2.
为什么要提倡单元教学设计
3.
怎样才能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4.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模型
5.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p>
1.
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从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角
度出发,根据单元(章)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
各种教学形式和
教学策略,
通过一个阶段
(而不是一个课时)
< br>的学习让学生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
个课时内
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
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
结构相对完整和综
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
< br>在课时安排量上,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
就
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
在教学形式
上,
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
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
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
包括有种多教学形式。
2.
为什么要提倡单元教学设计?
<
/p>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一个设计,
这样我们会做得更好一些。
p>
教
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设
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学效
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与否,
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
的帮助。
对教师来说,
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有利于教师整体
更好的把握教
材,解读教材,
< br>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会让你知道在
什么
时候讲到什么程度,
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
会
让学生对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让学生
能够
知道本单元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前边学过的章节和后续章节
< br>的联系。
对学生来说,
单元教
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
壁垒,
不但关注如何
让学习者掌握个别的知识点,
同时也重视让学习
者理清知识点之
间的关系,
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更加坚固的知
识结构。
3.
怎样才能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及分类
教学设计
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
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
的行为进行设计,
它是一个分析教与
学的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
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设
计。
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
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p>
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由《数学课程标准》所决定。由学科
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单元、
章节目标到课时目标,
形成系统的教学
目标序列。
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
明确。
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p>
程序性原则
:课的设计,必须依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过
程,
有序地编排教学内容和采用恰当的教学对策。
学习程序的编排要
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所学内容的同化或顺应,利于学习内化,
而且又可供教与学的操作。
整体性
原则
: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学过程各个因素优
化设计的基
础上,
将诸因素加以科学的组合,
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整体
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趣味性
原则
: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
主导一方,
学生是学习主体一方,
而教师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
目标服务的。
要使学生在课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
p>
保
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
十
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
学习兴趣。
p>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做教学设计要考虑三个现实
:
1.
数学的现实,
要按照数
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不
能在所用到的知识没讲到
的情况下来讲。
2.
学生的现实,<
/p>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照顾到班上的大多数
< br>以至全部学生,要让他们学有所获,并且有最大限度的收获。
< br>3.
教学组织的角度,
要考虑到教学时间安排以及知识在
初中数学
中的地位,对某单元、某模块或某个知识点合理地安排。
教学设计的分类
整体(宏观)
-
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
-
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局部(微观)
-
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
-
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
二、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教学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
教什么,
即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明
确要教什么。
< br>怎样教
,
即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的部分。
教学的效果怎样
,即一堂课的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就是确
定要教什么。把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单元内的
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的结构、体
现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等进行分析。
2.
教学对象分析
p>
了解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水平,
基础知识与
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习起点的能力与学习特点等。
3.
确定教学目标
p>
根据《课标》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
础知识和
学习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行为目标)。
4.
教学策略设计
主要解决
如
何教,如何学
,运用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
< br>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如:
(
1
)激起学习动因的策略
(
p>
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
互为前提、
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
机、
兴趣和追求的意向,
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
是促进
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
《上海青浦实验启示录》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
认知过程,
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师要把认知过程和情
意过
程统一起来,不仅用自己充沛的感情,坚强的毅力,生动的语言等从
各个方面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而
且要关心全
班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才能,
用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使学生
“
亲其
师,信其道
”
。
)
< br>
(2)
组织学习内容的策略(
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
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 br>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
教师根据不
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
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
度,
组织好从简单到
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
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
(3)
安排学习方法的策略
(
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
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
直接的互化关系,
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
与认知活动,
p>
并使之合理结合,
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
是促成
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