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
-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
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
”
我国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
生说:
“
许
多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
”
p>
前苏联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 br>”
一
句话,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开启学生智慧
的金钥匙,如能长久坚持,必将终生受益。那么,家
长该怎样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呢?
A
:认清亲子阅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大了,就该让他自己去读书,培养独立能力。
<
/p>
点拨:
亲子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阅读,更是陪伴孩子一起分享阅
读乐趣的时刻。孩子是非常需要家
长的这份陪伴,以培养他们对阅读的持久兴趣。
误区二:时间一到,就把孩子拉过来看书
,
不管他是不是正在专注地玩玩具,或者是一个电视节目。
阅读是每天的必须完成的功课。
点拨:
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情趣点,再
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强压给孩子,势必会造成孩子对阅读的厌恶
和反感,而导致反作用。
误区三:给孩子念完故事后,总是叫他复述这一页讲了什么<
/p>
,最好是能把整篇故事都背出来。每天给
孩子反复念一首唐诗,直
到他能自己背出来为止。
点拨:
很多
家长总是太功利,过分强调孩子的“输出”
,却不重视自己的“输入”
< br>。其实,只有足够多
的“输入”
,才会有让人惊喜的“输
出”
。就好比写文章,要是没有充足的文学养料,哪能随心所欲地遣词
< br>造句呢?
误区三:亲子阅读就是认字。
点拨:
专家认为,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千万不要过早逼着孩子学字。
0-3
岁的孩子,肯定还是从
图画中理解故事更多。文字在他
眼里也不过是一个个图形,如果是机械地记忆,认识再多字的孩子也不过
是台“识字机器
”
,只认得一个个单独的字,却不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和用法。
如今,中国的成年读物也越来越讲求“读图”
,这正是在幼年时
图画阅读严重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对
于
0-3
< br>岁的孩子,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图画阅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
步由图向文字过渡,到了成年以后就该完全以文字阅读为主了。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反对孩子在自发需求下识字。特别是对于处在语言期的
3-6
岁的孩子,也不必扼
杀他们主动学字的欲望。当孩子
觉得只有认识封面上的字才能挑到自己喜欢的书、只有认识包装盒上的字
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时,家长便应该趁机引导他们学字。
B:
为什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
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带着孩子一起看书,这种在阅读过程
中一对一的模式,最能培养孩子集中的
注意力。而孩子又是最喜欢模仿家长行为的,家长
参与的活动都会让孩子的兴趣大大增加。而且,在家长
参与阅读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仅能
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
流,是孩子成长中
最需要的营养成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家长所能给与孩子的这种爱,而正是这种爱让孩
子
在人生的最初,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
在中国,给孩子讲故事的常常是女性,但是父亲这个教育者的角色,在早期阅读中绝对是
举足轻重
的,因为性别的不同会让家长选择的读物也有很大不同,比如,母亲往往会喜欢
读那些细腻动人的故事,
而父亲会更偏向于选择那些幽默的、有知识的或是有思想内涵的
故事。即便是选择同一本读物,父亲和孩
子共读的方式也和母亲很不相同。对于一个孩子
来说,得到多种类型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C:
孩子的阅读时间多长为宜?
在孩子早期阅读的时间问题上,要更好地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
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每天晚上安排半小时左右,周末安排
1
小时的阅读较为合
适
。当然这不是死板规定,具体根据孩
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定。
如果刚开始孩子静不下来,阅读时间为一二十分钟也行,慢慢来。如果孩子的阅
读兴趣和
求知欲强,时间可以长一些。千万要注意的是,当孩子不想读而家长又引导不了的时候,不能勉
< br>强一定要读完一篇故事或阅读多少时间,否则会扼杀小孩子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逃避行为< /p>
和厌恶情绪。
2
、每天阅读时间段安排要相对固定,比如每天晚上
8:00-8:30
,
家长就给孩子读故事。一两个月后,
每到这个时间段
孩子就会主动要家长读书给他听,从而形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切忌阅读时间不固定,就是
今天陪着读,明天一忙就不给读,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难获得教育成效和形成习
惯的。
“不怕慢,
只怕停”
,只要每天
坚持,时日一久,孩子的知识量和求知欲就会大幅提高。
<
/p>
D
:
如何让孩子从喜欢翻书到看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