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5000字读后感
-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看起来比我想象中的要厚重许多,
但读起来,
< br>也比我设想的要平
易近人许多。作者以“故事”为题,自然也体现了通俗行文的一
大特点,读来恍如睡前小故
事一般令人深感舒适而平静。
p>
这本书可谓是一本艺术领域的启蒙之书。
未读此书之前,
作为一个热爱艺术却又并未将
艺术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的法学生
,
对艺术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绘画这件事,
曾
在初高中时期也一度痴迷过,
但是与艺术领域自然还是隔
着个天堑。
因此,
阅读此书对于我
来说
,
是探索未知艺术的一个旅途,
换句话说,也就是探访蒙面之美
的一次旅程。
对于我们
这些并不研究艺术的人来说,
艺术听起来更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
它往往是阳春白
雪,往往气韵深厚,往往难以为人所理解。贡布里希却在这本书中点明,
“实
际上没有艺术
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我们一直认为的有距离的艺术,也在
这句话中变成了
一位艺术家,
也就是一个多了一些艺术素养的普
通人。
这无疑拉近了读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在我看来,
艺术是人们对生活一种感性的认知与表达,
因人的经历、
品味和气质不同而
不同。那么同样地,对于艺术的
美的看法自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正如老生常谈所言:
“一千
个读
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
往往会自然地带入自己的生活感悟和
喜趣,
艺术家在
作品中表达的思绪如果可以被欣赏者理解和接受,
那么对于这个欣赏者来说,
这个作品,
就是他内心认定的艺术之美;
反之,若
艺术家的表达无法得到欣赏者的共鸣,那
么在他眼里,
这个作品
就没有体现出美感。
但是不论欣赏者如何回应,
艺术家创造出这
个作
品,
自然包含了他自己对于艺术的体会,
< br>既然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和理解,
它就不应该有
标准化
的答案。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
只能尝试着理解,而没有资格评判
,因为艺术本没有孰
优孰劣之分,它本就是人们宣泄情感的方式,只要能够表达内心即可
。
这般说来,
导论寥寥几千字,
p>
看似简单的入门引导,
其实是作者对于读者在欣赏艺术方
面的警示。
作者希望欣赏者不带有任何偏见和陋习去欣赏艺术作品,
与此同时,
任何走过场、
摆架子和盲从的行为
也都会成为欣赏艺术的桎梏。
人们面对艺术作品,
应该学会用五
感和内
心体验去品味,
而不是用机械的构图方式之类的标准去衡
量。
毕竟艺术更多地存在于作品的
表达,而不仅仅是外观。
p>
本书基本以时间顺序为基础,
叙述了自远
古时代到当代艺术的变革之路,
涵盖了艺术形
式的变化、
艺术方法的革新、艺术观念的变更等重要形态,同时,
也介绍了各个时
期非凡的
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在我看来,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p>
(一)代代相传而又与时俱进
与现代艺术相较,
远古艺术更多地注重于生产艺术的目的,
而不是仅仅为追求美感。
在
古人的世界里,
艺术是为表达观念和信仰服务的,
也是因为观念和信仰而存在的。
而作为现
代人的我们,
更习惯于艺术表达美感
、
展示品位的方式,
或者说习惯于现代的价值观与思想
体系,
因此在文化的巨大差异下就难以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古代艺术。
p>
说到底,
艺术的起源的
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
所承载的观念之中。
其实艺术的交流本质上在于艺术所承载的
观念的交流。
如果人们可以理解古代艺术所服
务的目的,
那么就可以自然地理解这门艺术的奇特之处,
也能够像认识现代艺术一
般认识它
们。而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
即使有时我们无法
理解作品传承的含义,我们也依旧能
够欣赏它的美。
美是共通的
,
人们对于美的认知从来就不受国家、
时间以及群体等差异的影
响。
古代艺术家创作协调图案的手法和对于美的体验与感知也同
样存在于现当代艺术家的作
品中,
时间长河改变的只是艺术创作
的目的和承载的观念,
而这些并不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
的欣赏体
验。
正如没有文化的文盲也同样能为优美的音乐陶醉,
无法共通
观念的群体也可以
互相欣赏彼此的艺术。
况且,
古代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与现代南辕北辙,
恰恰相反,
许多的古代思想都能在现代
找到它流传的痕迹。如此说来,在纵
向层次上,艺术并不是天差地别,而是代代相传,只是
由于年代久远一时难以找寻源头罢
了。
但正如每个朝代都会有它的叛逆者一样,
即使艺术代代相传,
它的背离者也存在着,
当
然,
艺术的背离带来的并不是民不聊生的战争,
而是文艺的发展。
例如埃及时期的阿米诺菲
斯四世。
他打破了埃及许多古老传统的神圣习俗,
建立起了自己所崇仰的一套艺术规
则。
这
套规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对
于后世来说,
也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发掘。
艺术家们开始
p>
抛弃古老的严苛规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与创
新,
也深刻影响了两河
流域的艺术发展。
除了时代的背离者,艺术的与时俱进也体现在每个时代的整体创新之中。
可以说,
希腊艺术是对埃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受埃及艺术的影响,
希腊艺术同样遵循
着规则,这使得希腊艺术作品依旧秩序井然、
构图清晰。
但是与
埃及艺术不同的是,希腊艺
术并不拘泥于规则。
艺术家们已经开
始寻求可以使艺术令人信服的方式。
他们致力于在艺术
中用自己
眼睛视物的角度来表现事物,
而不是如埃及艺术尽可能地使所有事物一目了然。
这
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不再呈现出僵硬而扭曲的姿态,
而是达到舒适自然的艺术效果。
新
的艺术手法——短
缩法——也随之产生。
而罗马时期的艺术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罗马民族习于征战的胜利者的思想的影响,
在许
多方面较之希腊
艺术有了较大改变,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中世纪时期的艺术主要是为宗教而服务。
为了传达宗教观念与信仰,
艺术家们侧重于对
大局和主旨的表现,
而往往忽视细节的刻
画。
艺术家们在适应宗教传播的目的的过程中不断
地需求新的技
术,艺术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
15
世纪初期,文艺复兴开始了,在佛罗伦萨,艺术家们致力于创造新的艺术,与过去
的观
念诀别。这主要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首先,在南方的意大利与佛罗伦萨,绘画学校不断<
/p>
地涌现,
艺术的新方法——透视法也得到研究与传播,
通过对新方法与旧传统的调和,
艺术
家们在一幅又
一幅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展示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艺术在这个时代愈加成为
生活的镜子,而不再是传达宗教故事含义的工具了。与意大利艺术不同,
1
5
世纪时期的北
方,
在建筑上还是保持
着哥特式的风格。
但是时代的发展依然引领着潮流的变化,
复杂
花饰
窗格和奇特装饰一度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建筑风气,而单纯的艺术风格似乎也露出了
苗头。
除此之外,
印刷术和雕刻铜版画出现,
< br>使得雕版艺术成为欧洲各地艺术交流的手段,
艺术家
们通
过它了解彼此的观念,
它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欧洲其他地方的传播,
p>
同
时也为北方中世纪艺术的终结提供了一些推动力。
16
世纪的威尼斯艺术以对光线和色彩的巧妙运用而
闻名。而当时的德国和尼德兰,面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成果,
表现得矛盾而兴奋的。
他们需要在所习惯的哥特式传统和古
代
建筑的复兴之间寻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以达到艺术的进步,
然而又不忘本。
本世纪的
后期,艺术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艺术家们开始认识到要自己去探索艺术的新程式,
作出自己的艺术“随想曲”,而不是
一味模仿前人。
17
世纪的艺术中,
强调光线与色彩的观念越来越重要,绘画也不再是手法主义风格的
延续。
由于新教的盛行,
尼德兰的艺术呈现出简洁节俭的风格,
艺术家们也被迫专于研究不
遭教会方面指责的绘画分支。
荷兰
的艺术学会在平凡的事物中构成美好的图画,
画作虽然反
映自然
,但并不像自然的镜子那么冰冷,反而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表现新的和谐。
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
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盛行。艺术家们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出令人
眼花缭乱的新花样,<
/p>
艺术开始变得华丽而丰富。
除此之外,
欧
洲的其他许多国家也盛行华丽
的艺术风格。艺术被发现具有感染和征服人心的能力。
p>
即使宗教改革时期艺术家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艺术依然在亘古未变的共同基础上
发展着,艺术家们依然是为了把美丽的东西
给予需要它们或欣赏它们的人而创作艺术。
但到了
18
世纪末期,这一共同基础开始倒塌了,时代发生了变化。
1789
年的法国大革
命极大地更新了人们的思想,
艺术观念的转变也发生于此。
人们开始对艺术的风格有所觉悟。
英国第一任首相的儿子霍勒斯·
沃波尔开创性地根据建筑物的作
用和表现力来选取建筑的风
格,这成为了新时代开始的一个标志。
19
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摧毁可靠的手艺传统。建筑开
始了批量生产,绘画与雕塑
领域中,
由于艺术的题材极大地扩大
,
艺术家们在风格、
题材选择时往往会遭遇难以和顾客
一致的窘境。
本世纪末期,
人们开始认识到之前
大规模的冒牌仿古建筑的粗鄙,
一些有识之
士开始站出来提倡改
革工艺美术,支持认真的、单纯的、内含丰富的手工艺品。
1
9
世纪末期到
20
世纪产生的对于艺术
问题的思考是
20
世纪现代艺术的导火索。建筑
家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目的性以及人们的需要,
而不再追求表面华丽、
实则无用的花饰。
在绘
画中,
又有一批艺术家们意图超越印象主义者。
他们意识到,
人的
所见并不能完完全全地反
映真实,在画作中,
这意味着不能将视
觉所见的景象科学地反映到画布上。
最后,
他们抛弃
了整个西方传统,
转为寻求直率单纯的技术和强烈的表现力,
似乎有些类似于高更的
“野蛮”
。
< br>
从这样历经千百年的艺术变化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得知
,
艺术既具有着不可动摇的稳定
性,但这稳定性又是相对的,艺
术总是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