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玛丽莲梦兔
869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06: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黄帝故里祭祖大典)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


《艺术的故 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 》,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






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 窟绘画到当今


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


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



艺术



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


有出品。贡布里希认为,仅仅 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


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错误的



喜欢



,只有错误的



不喜欢



。错误的


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


序中 贡布里希说道,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


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 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



合适


’< /p>



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 步,


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

< br>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


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


< br>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


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 颜料,为招贴板设计


广告画。



这两个 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


正定义。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 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


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 对艺


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



艺术 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


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 思想,也产


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 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


那么欣赏艺术,就



不应该着重于



艺术学


或者



艺术史

< br>”


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


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 求共鸣。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


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



合适



,而这个< /p>



合适




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这关于艺术的



故事



,作者从很久很久以前


——


史前, 一直讲述到


了现代。




过去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有明确用途的东


西。原始艺 术并不章法着技艺的原始,因此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


眼是因为手艺有限。土著艺术家用 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构成


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太像,但却会保持一种图案的统一与 和谐,有


时也含有特殊的寓意。他们只需要知道它


< p>



什么,而不需要它看


起来





什 么。




关于字画同源的埃及艺术只有 一章,且和后世艺术其实是不同源的。


埃及艺术的特点表现为两点: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 自然的犀利观察。


他们的艺术无意给人观看,意在


< p>
使人生存



,因而重要的不是





,而是



完整



。到公元前


7


世纪至


5


世纪,



埃及人曾经以知识


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他 们开


始尝试表现出事物在他们眼中的真实形象,但也并未完全摒弃古老

< br>的观念,依然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直到


公元前


4


世纪末,希腊才出现



肖像



的观念。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


予面目生气又不破坏其美的两全之策,并且懂得了怎样捕捉个别人


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 的特殊之处。




在对中国艺术的描述 上,贡布里希的认知很有趣,他提到中国艺术


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 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


线。他还提到了据说临摹自顾恺之的一幅责妻图,他称之为



具有我


们所称道的中国艺术的全部高桂和优 雅之处。画中的姿势和布置十


分清楚,人们对一幅阐明事理的图画所可期待的能是已尽。 此外,


它也表明中国艺术家已经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艺术。这幅中国早


期作品中没有丝毫生硬之处,因为画中特别喜欢使用起伏的线条而


赋予整个画面 一种运动感。



的确,回想起来从青铜时代的饕餮纹开


始,中国纹饰艺术从来没有脱离对曲线塑造的追求。而在人物画还


在中国 画中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画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说


是曲线控。流畅的曲线和动势 以及人物优雅的姿态和柔和的神情,


这些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味道。而中国画进入山水 画时代后有关



意境



的问题凸显出来。





有时画家啊就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他们想重新观


看 世界,把肉色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


开。


表现方式的不同是艺术家的决定,也


< br>左右了我们对一幅画作的回应。艺术家追寻的是一种事物与事物之


间相互关系的和 谐感,



合适



。但是至于艺术家到底要达到什么样



合适



,效果,我们却不能带有很多先入之见。因此所谓的



艺术


法则



并不是固定的。而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变化的。古代的艺术家们


同 时需要考虑他们作画的目的,宗教等等。我们需要在了解了艺术


家不同的目的等等的因素 之后,才能更好的了解一幅画想要达到的



效果



是什么样的。




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



几乎


就像《蒙娜丽莎》一样著名。


< p>
这本书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贡


布里希也在序当中写道:



此书的意图,是为了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


迷人的领 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



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


是神秘高深的,但是贡布里希把艺术的历史讲得简单有趣,就像近


在 身边的,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于是,贡布里希仅仅是一个讲


故事的人,而我们也只是 听故事的人。因为这故事有趣,而亲近、


热爱艺术。



【篇二: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


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



拿着书的时候一惊,比我想


象中厚很多。这个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 术的发展以及


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虽然这本书是西方人写的,亚洲部分略


少,不过,至少贡布里希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有价值的,让我进入已


艺术的 世界,一起品味艺术的故事。该书被誉为



艺术史中的圣经





算是一部经典著作了。



< p>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看过才能理解这本书


< br>是艺术史中


的圣经



地位的由来 。喜欢贡布里希的叙



事方式


..


比教科书来的有趣多了。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多两页就像小时


候大人给 你讲故事一样。这本书不同于我曾学习的什么



十二五




等教育计划用书,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历 史堆砌起来的书,读起


来难免觉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观立场鲜明,对于一些艺术品的


评价也是基于民族精神,历史意义等层面,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正


是贡布里希所厌恶的,但是相信教材毕竟是教材,他要考虑到



标准


答案



的拟定。读完《艺术的故 事》前言已经有



三观全毁



的惊艳感


受了,才知道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什么,感受什么, 应


该摒弃什么,或许你能从一副画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也

许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


画到当今的实验艺 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



各种传统不断迂


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


未来。




这里的图片中很多我看过真迹,而且那 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在现


场看因为角度的问题很难能完整的欣赏,而书中的图是完整的 ,值


得我们去拜读。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至少有一个收获,就是即便是个

< br>非艺术生,也可以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公开谈艺术了。在大学期间


读了这本书


,


感对觉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开阔程度


,< /p>


当可以购买时


,


就毫

不犹得买了一本


,


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按历史时间来讲述 所有你能


想到的有关艺术的故事,雕刻、绘画、建筑等等,我个人觉得这本


书很适合每天都读,一辈子都可以拿来翻翻,里面对艺术的观点客


观而且很有 深度。




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 了解艺术的故事、不懂艺术的增加涵养、


懂艺术的从不同面再次分析我们曾经赏析过的画 面。



在我到今天为


止的阅读过程中, 有三本书是无论如何都绝不愿意错过的,它们分


别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曼昆的经济学原 理,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


故事。



< /p>


虽然真的这样一本正经的把这三本没什么联系的书排列在一起让我


觉得自己有点傻气。但对一个,算不上聪明,又懒,又缺乏基础


(听起来好可怜)的人来 说,它们中的每一本都是可以在翻开的瞬


间为你带来一个崭新世界的奇迹魔法。这么说或 许不太准确,应该


是,给你原本已经熟悉到有点腻味的世界狠狠的凿开一个新深度。




大概是名称的原故,一提起什么什么的 故事,在我们的印象中,似


乎都是给那些对某方面有兴趣了解而不要深入研究的业余爱好 者提


供的入门书籍。这或许也就降低了他在中国专业美院的价值,然而

< br>他的确是非常好的书。




首先 ,他关注的不是政治经济如何变迁,虽然这是艺术家生活的时


代背景,作者只是掠过,除 非这种背景真正成了影响艺术发展的重


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对艺术家的影响。他所关注 的是艺术家在不


同时期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艺术家们为这些问题而探索的解决


之道。如说道意大利文艺三杰对乔托和马萨乔在用透视法表现人物


立体 效果时却显得僵硬的问题作出了各自的探索。而且,



对于某个


艺术家或流派尽量的抛弃偏见,进行客观的描述。这比把艺术史当


作进步的历史观念或者先入为主的把艺术的最高真理看作是反映现


实的唯物史观从而厚 此薄彼的人要更像是个学者。比方李春的艺术


史对于被认作是



现实主义



画家



的格列柯、卡拉瓦乔等人作了专题进行介绍,而把普桑和洛兰放在

< br>一节。后来才知道贡布利希的艺术史观影响了整个


20


世 纪。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