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
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
从而希
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
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
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
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
也争相以此为题,
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
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
诗作于永州。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
独往独<
/p>
来的渔翁形象,
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
的孤愤。
诗的
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
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
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
烟销日出”,却“不
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
的造语,勾
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
,
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
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
可谓余音绕
梁。“欸乃一声山水
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
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
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
< br>绪融合起来,
痛定思痛、
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
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
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
世事盈虚,
尽在一声长啸
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
“浮生”即人生,
“外事”指世事,
“盈虚”即
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
身遭贬谪、
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
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
慰。可以看出,自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
诗以“今来伴江叟,
沙头坐钓鱼”作结,
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
的苦闷,
自我排
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
闲的渔翁形象。
4.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
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位于太<
/p>
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
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
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
中珍
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
派春意盎然的
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
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
则是
作
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
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
是绿色,
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
“箬笠”
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
明,
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
p>
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
“斜风”是
写风势不猛,
“斜”是人的感受,
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
斜风”,
不一定指
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
“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
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
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
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
,自然、闲适的
心境。
“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
也是明志之笔。
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
常“
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
仕途、遁迹江
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5.
《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
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
溪流随山势蜿蜓,
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
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
巨石上,垂钓老翁悠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
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着采用
“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出溪水
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
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
水势湍
急,
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
造成了强烈的声感,
给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当流经松
林中的平地时,
这条青溪又
显得那么娴静、
安谧,
几乎没有一点声息。
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
色相
映,
融成一片,
色调特别幽美、<
/p>
和谐。
这一联中一动一静,
以动衬静,<
/p>
声色相通,
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
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着菱叶、
荇菜等水生植物,<
/p>
一片葱绿,
水流过处,
微波荡漾,
摇曳生姿;
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
、苇叶,倒映如画,
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
动一静,极
为传神。
诗人笔下的青溪,
既喧闹,
又沉静,既活泼,
又安详,
既
幽深,
又素净,
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
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
情。“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
自己写照,以清川
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
人暗用东
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
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
己的归宿。
这固然说明诗
人对青溪的喜爱,
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
这一点,
写来含而不
露,
耐人寻味。这里写的是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
6.
《鹧鸪天》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
/p>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
片片
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
木虏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
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
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
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
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
后面的二句“双双
新燕飞春岸,
片片轻鸥落晚沙”,
描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
写出那里的风景
之
美。句法上既紧承“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现了景色的可爱,
又表达出心
境的愉悦:脉络不变,意境迁移。这两句用笔清新,对偶自然,轻描
淡写,
情景具足,
以景移情,
不留痕迹,
< br>是全词形象最妍美、
用笔最微妙的地方,
其中的韵味耐人
寻思。
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
< br>开头二句,
“歌”声与“木虏”声并作,
“缥
缈”与“呕哑”相映成趣;
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
< br>细写酒菜的清美。
这三
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
自在和快乐;
“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
染情
< br>尤浓。
结尾二句“逢人问道归何处,
笑指船儿此是家”,
表明词人不但安于“渔
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
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但我们联系作
者的志趣,
可以知道这些
自在、
快乐和自豪,
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
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他的深层心境。
< br>“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
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矛盾心情。
表面
上“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笑”得多么勉强,多么
伤心。这里写
的是一个被逼无奈的渔翁形象
《渔》
荆溪夜泊
作者:唐·李九龄
点点渔灯照浪清,水烟疏碧月胧明。
小滩惊起鸳鸯处,一双采莲船过声。
寄故人刘方斋
作者:宋·文天祥
溪头浊潦拥鱼虾,笑杀渔翁下钓差。
棹取扁舟湖海去,悠悠心事寄芦花。
和胡琴窗
作者:宋·文天祥
买得青山贵似金,瘦筇上下费沉吟。
花开花落相关意,云去云来自在心。
夜雨一江渔唱小,秋风两袖客愁深。
夹堤密与栽杨柳,剩有行人待绿阴。
和慕容法曹寻渔者寄城中故人
作者:唐·钱起
孤烟一点绿溪湄,渔父幽居即旧基。
饥鹭不惊收钓处,闲麛应乳负暄时。
茅斋对雪开尊好,稚子焚枯饭客迟。
胜事宛然怀抱里,顷来新得谢公诗。
钓丝竹
作者:唐·徐夤
藋藋拂清流,堪维舴艋舟。野虫悬作饵,溪月曲为钩。
雨润摇阶长,风吹绕指柔。若将诸树比,还使绿杨羞。
蚕妇非尧女,渔人是子猷。湖边旧栽处,长映读书楼。
钓
车
作者:唐·徐夤
荻湾渔客巧妆成,硾铸银星一点轻。
抛过碧江鸂鶒岸,轧残金井辘轳声。
轴磨騂角冰光滑,轮卷春丝水面平。
把向严滩寻辙迹,渔台基在辗难倾。
双
鹭
作者:唐·徐夤
双鹭雕笼昨夜开,月明飞出立庭隈。
但教绿水池塘在,自有碧天鸿雁来。
清韵叫霜归岛树,素翎遗雪落渔台。
何人为我追寻得,重劝溪翁酒一杯。
不把渔竿
作者:唐·徐夤
不把渔竿不灌园,策筇吟绕绿芜村。
得争野老眠云乐,倍感闽王与善恩。
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
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
封丘作
作者:唐·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