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8.
匆匆
课题
匆匆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1
.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6
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
“
空虚、
叹息、徘徊、伶伶俐俐
”
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
达的好处。
4.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
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
第
3<
/p>
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
的好处。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
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
第
3
自然段,
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6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
“
空
虚、
叹息、徘徊、伶伶俐俐
”
等词语。
2.
重点学习第
1
、
2
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抒发
的情感,体会表达的好处。
1.
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p>
2.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 br>
3.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学习新课。
借助学生耳熟能
详的珍惜时光的名
言、诗句,
感受时光
飞逝的无奈,较为容
易和学生产生共鸣,
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
设计意图
教具
准备
1.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
p>
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
导入
(
)
分钟
【出
示课件
2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世界上最
快而又最慢
,
最长而又最短
,
最平凡而又最珍
铺垫。
贵
,
p>
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
< br>高尔基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
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
/p>
席勒
2.
朱自
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
50
年,现在就让我
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
3.
板书课题
教师提示:写
“
匆
”
字时,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关注写字教学,
4
< br>.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出示课件
3
】<
/p>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
师小结要点:朱自
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
p>
《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
以诗意盎然著
称于世。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教师播放范读音频。【出示课件
4
】
用心书写的良好习
惯。
从怎
样把难句子
2.
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
读顺的指导到对生字
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多读几遍。
新词的释疑,再到对
3.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出示课件
5
】
写字的训练,扎实地
4.
指导生读通难读的句子,结合语句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上好语文课。<
/p>
【出示课件
6
】
新课
教学
预设:
(
1
)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交流
:
“
涔涔
”
指
流汗状,
“
潸潸
”
形容泪流不止。为什么作
(
)
者会
“
头涔
涔而泪潸潸
”
呢?(为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与悲
分钟
伤)
(<
/p>
2
)出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br>
交流:什么叫
“
挪移
”
?(移动)可以说汽车在马路上挪移
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
“
挪移
”
就是慢慢地移动的
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写
< br>“
挪
”
字,上下不平齐,左、中
、右三部分
要写得同样宽。
(
3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薄雾,被初
阳蒸融了。
交流:
“
蒸
融
”
这个词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组词法,
“
蒸
”
就是
“
蒸发
”
,
“
融
”
就是融化,合起来就是
“
蒸发融化
”
的
意思。
三、整体切入,局部赏读。
(一)再读课文,整体入手
1.
p>
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出示
“
品读助手
”
【出示课件
7
】:
(
1
)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
p>
2
)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
3
)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
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师提示:这里的
< br>“
什么
”
,既可以是品味出的情
感、感悟出
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
法。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课文旁边,也可以概括
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
(二)局部赏读,深入体会
1.
学习体会第
1
自然段。<
/p>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
悟?
2.
重点句子点
拨【出示课件
8
】:
(
1
)
p>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 br>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师引导学生交流: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
语文《课标》指
出:阅读是学生个性
化的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应该让学
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
手法,把
“
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
”
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
2
)本段
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
3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
情。(惋
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
生理解。
(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p>
4
)指导背诵第
1
自然段。(借助排比、反问的特殊句
式来背)
3.
学习体会第
2
自然段。<
/p>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
1
自然段的方法,理
解第
2
自然段。
4
.引导学生交流,重
点点拨【出示课件
9
】:
(
1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
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了。(板书
:具体说明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
2
)对话交流:
“
八千个日
子
”
有多少年?作者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
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点拨:朱自清出生于
1898
年,《匆匆》写于
1922
年
3
月
28
日,时年
24
岁,
“
八千多个日子
”
大概就是
24
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过去的日
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
海。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无声
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情绪。
(
3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惋惜、留恋、自
责之
情。
(
4
)指导背诵
教师点拨:对于
p>
1
、
2
自然段的背
诵,可以借助排比、反
问、比喻的特殊句式来背,还可以结合作者表达的对时
光逝去的无奈的感情来背诵。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本文
出现的生字:挪、蒸,交流
“
蒸
”
p>
的写法。
课堂
小
结及拓
展延伸
五、回顾知识,总结提
高。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
< br>1
、
2
自然
p>
本文的课后习题
中有背诵课文的要
求。教师
要从关注过
程、教给方法、培养
(
)分
段。
钟
语感入手,让学生在
课堂上就能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注音。
涔涔
潸潸
赤裸
徘徊
遮挽
p>
.
.
.
..
..
蒸融
伶俐
..
..
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确乎:
涔涔:
潸潸:
徘徊:
p>
三、读句子,看看下面各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中。
1.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br>
(
)
p>
2.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
3.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
p>
4.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
)
5.
在千
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
四、填空。
《匆匆》是一篇
(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
“
”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他写过的同一体裁的作品
有
、
。
【答案】
一、
chén shān lūo pái huái zhē
wǎn zhēng
ró
ng
lí
ng lì
二、略
三、
1.
比喻
2.
拟人
3.
反问
4.
排比
5.
设问
四、散文
朱自清
匆匆
时间流逝的踪迹
《春》《背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