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春夏秋冬》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相关
领域
教材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
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
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实
用结合。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
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
是
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时要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
注意新旧知识<
/p>
的联结,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本课设计力求以课堂为载体、以文本为依托,形成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相互造就的创造性活动。
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以词语的形式呈
现,画面感很强,可分为两大组学习。
“春风、夏雨、秋霜、
冬
雪、青草、红花、游鱼、飞鸟”八个词语分别告诉我们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
字词语“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与之一一
对应,
表达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
前面的四个扇面图与四组
词语对应,形成春夏秋冬各具
特色的画面;
后面以一整幅画面呈
现,
将四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整合在一幅图中,
整体感觉
更强烈。
学情分析:
通过上册书的学习,
p>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对于识字学习,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
定的识字方法。
识字是一个学生自主、<
/p>
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导致他们
的识字量不同,
因此在教学时应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
的原有知识开展教学,
让不同水平的学
生都有所收获。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强,喜欢漂亮的东西,这些阶段性特点
使得节奏感强的
内容更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
教学中漂亮的画面
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图文结合,
联系生
活实际,熟悉的内容会让他们更乐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和想法。
3.
教学目标
(
含重、
难点
)
语文
识字教学
书名: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段
春夏秋冬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和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霜、吹”等
6
个生字;认识雨字头和双耳
旁
2
个偏
旁;会写“春、冬”
2
个生字。
2.
读准学习内容中的词语和词语串。
3.
通过赏图、想象等方法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培养热
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图文对照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p>
图文结合,感受文本中描绘的美丽景象。
教学流程示意
开始
导入
认读词语
通过联系旧知,
迁移导入新课。
p>
回
忆
背
诵
《四季》
多
种
形
式
认读词语
通过图文结合,
认读生字词语。
识词、拓展
贴图、
< br>说词,
音乐拍手歌
通过“画画”识
字,韵律读词。
指导书写
观察、
书空、
描、
写、评、改
通过指导书写,
培养书写习惯。
结束
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联系旧知,迁移导入
1
、同学们,咱们学过一篇课文《四季》
,还记得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背一背。
2
、
p>
四季,都是哪四季呢?今天咱们学习的这节识字课就叫“春夏秋冬”
。
【设计意图:
联系旧知,
背诵课文
《四季》
,调动学生对春、
夏、秋、
冬的记忆,引出课题。
】
二、
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
、学习“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个词语。
(
1
)图文结合,学生自己拼读四幅图下对应的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