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
说“恰恰”为
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赏析
p>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 br>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
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
都跃然纸上。<
/p>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
是在“黄四娘家”的
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
上句“
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
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
了,
景色
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
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
蹁跹,
因恋花而“留连”不去,
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
蝶的舞姿亦可
爱,
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
p>
而是继续前行,
因为风光
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
”,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
赏心悦目之际,
p>
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
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
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
照,
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
饶
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
刻画
十分细微,
色彩异常秾丽的,
则不
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些景都
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
色就秾丽
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
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
纯属诵诗,
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
万
朵压枝低”句,
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
“千朵万朵”的复叠,
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
的
“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
并非不重视
诗歌
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
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
“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
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
人迷恋在花、蝶之中,
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
除却“舞”、
“莺”二字,
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
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
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
< br>
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
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
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
诗后联既对仗工稳,
又饶有余韵
,
用得恰到好处:
在赏心悦目之际,
听
到莺歌“恰
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
莺
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
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
“不是爱花即欲死”。
痛快干脆,
毫不藏伏。
杜甫惯于一拚到底,
常用狠语,
如“语不惊人死不休”
,
即是如此。
他又写道:
“只恐花尽老
相催。
”
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
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
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创作背景
这组诗
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年)或唐
代宗宝
应元年
(
762
年)
春。
上元元年
(
760
年)
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
寓居四川成都,
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
暂时有了
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
是“浣
< br>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
供
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
《江村》<
/p>
)
。
所以,
时值
春暖花开,
更有赏心乐事,
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
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第二年
(一说第
三年)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
/p>
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