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

玛丽莲梦兔
819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09: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意外剧情)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








明朝朱家皇帝,都有近乎病态的偏执性格,无不多疑刻


薄,刚愎自用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喜欢比他大


17


岁的

< br>万贵妃的成化皇帝;有好声色犬马却无生育能力的“蟋蟀皇


帝”明武宗;有迷溺于 丹药以至中毒身亡的嘉靖皇帝;有即


位当天就病倒的药罐子皇帝明穆宗;有创造


25


年不上朝的


万历皇帝;有只喜欢做木工并且 围着乳母转的天启皇帝。有


明一代


,


少 有良政:叔侄争位、兄弟相残、宦官专权……



到崇桢皇帝时, 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油尽灯枯。然而,皇族


血统变态的成分进一步暴露,可以说发挥到了 淋漓尽致的程


度。



一个生命体的死亡 有一个回光返照的现象,崇桢的出现正是


这种现象的表征。他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 ,殷切的寻


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史志称“鸡鸣而起,夜

< br>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与前两朝相


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


(1628


< p>
)


十一月,刚刚


成年的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 翼之后,再将其贬至凤


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崇祯要逮捕他,遂与一个关


系密切的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将阉党


260


余 人或处死、或发


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他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


间被罢黜的官员。面对满清崛起后侵扰边关的时局,


“国难

< br>思良将,板荡识忠臣”


,他起用了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


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应该说,崇桢皇帝具备


了一个有为之君的一切表征 ,但是骨子眼里充满了朱家皇族


血统里的暮气,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 br>


就中华历史而言,英雄豪杰固然可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鸿

图,


留得千秋万代名,


但也要忍受百年的孤独。

< p>
中华历史上,


做利国利民的大英雄的代价是血淋淋的,大多没有善终,或< /p>


冤死或错杀,衔恨而死,含冤百年。岳飞、于谦之流,便足


以说明 问题。崇桢皇帝手中的袁崇焕也逃不了这样的宿命。



袁崇焕的 死是千古奇冤:


岳飞遇害风波亭,


时人就痛惜喊冤;

< p>
于谦处斩弃尸街头,明英宗后成化帝就给他平反。袁崇焕蒙


冤下狱,上纲上 线定性为“汉奸”


,身受凌迟,皇帝解气、


百官消恨、天下欢呼 ,则极有可能永久的钉在耻辱柱上。如


果油尽灯枯的明朝死灰复燃,那么明史中的袁崇焕 炮制出来


的形象就是“汉奸”


。为帝王将相修史的明史也不难炮 制出


这样一个史实:袁崇焕的通敌卖国,阻挠抗清,从而进入秦


桧、贾似道之类的“谬丑”行列,落得千古骂名。



那么,袁崇 焕是怎么赚得个“汉奸”的骂名的?这得从他拱


卫京师谈起:一、千里驰援保北京



袁崇焕镇守宁远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都啃不下这性格


刚烈的



“袁蛮子”


, 努尔哈赤甚至抱憾而死。清军入关,首


要任务就得啃掉这个蛮子。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采取迂回手段入侵大明江


山 ,率领满兵十余万,以蒙古兵为前导,绕开袁崇焕,从喜


峰口窜入长城,攻陷遵化。



这些地方都属蓟辽总督刘策管辖,本与袁崇焕无关,但是由


于“抱心太热”


,一心想“精忠报国”


,于二 十八日闻警,即


与祖大寿、何可纲率兵入援,沿路经过抚宁、永平(都在河


北东北)


等地,


逐路置防,


逐城设守,


计划截断满军的归路。


袁崇焕率部到达蓟州,与满军 交锋,满军没有料到会在这里


遭遇,大惊,于半夜越过蓟州向通州退兵,渡北运河,直逼


北京城。



正因为袁崇焕的“突然出现 ”


,逼得满军直接进攻北京城。


身家性命都在北京的帝王将相、 寻常百姓都一致认为:战祸


是由袁崇焕“堵截”引来的。正是如此,当崇桢皇帝要杀袁< /p>


崇焕时,京城的老百姓积极响应,恨不得千刀万剐“食其肉


寝其皮 ”


,方解心头之恨。



袁军和满军对垒 北京城下,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中国的历


史往往由于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带来民族悲剧 。按袁崇焕的


意思,全部兵力撤进北京城,依靠大炮的优势等待宁远的步


兵主力回师,里外夹击,与皇太极决战。但是,此时的崇祯


对袁崇焕已是疑忌太 深,


拒绝袁崇焕带兵进入北京城。


同时,


北京的老百姓也称袁崇焕的部队是汉奸军。站在北京城头上


的民众戴着“爱国主义”的 眼镜,一下子就看到了“汉奸”



而不是千里驰援威震边关的袁 督师。



北京保卫战开始了,战斗场面极其悲壮。大明与大清第 一次


近距离对决竟成了袁崇焕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十多万大军


在 广渠门外的对阵。


袁崇焕身先士卒,


亲披甲胄,


临阵督战,


战士们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这场血战,最终还是袁军


侥幸获胜,


清军劲旅阿巴泰、


阿济格、


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



皇太极深知虽然袁崇焕 兵少,明军又不善野战,但是各地勤


王的军队将陆续赶来,此次征战倾全国之力,后防空 虚,如


果冒昧行事,一着不慎,就是灭顶之灾,将永劫不复。熟读


《三国演义》的一代雄主皇太极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不敢枉


战。无论是皇太极从战略上 考虑,还是怕吃亏,采取了避其


锋芒,退后十余里。



于是,北京保卫战陷入了胶着状态。满军退后,这应该是件


好事,可以为 大明与清军的对决争取更多时间,精心布局,


倾兵对决,大明胜算更多。



持久对抗,势必对明朝有利。果不出皇太极所料,袁崇焕开

< br>始发挥他独有的帅才能力,调兵遣将,进行战略战术布置,


让各处奔赴京城的勤王 部队到京城各处待命,以发挥统一布


署、联合作战的作用。明军战斗力不强,但是有像袁 崇焕这


样的统帅指挥布局,


扬长避短,


完全可以实现对满军的包围,


最后集而歼之,让皇太极陷入灭顶之灾。

< br>


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后,考验不是兵力而是心力。但正是这


“退”造成崇桢皇帝和京城军民的错觉,认为清军可以对付


得了。崇桢皇帝血液里的劣 根性开始暴露。他狂躁不安,甚


至声嘶力竭。如果这位年轻的皇帝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 那


么大明的历史就会改写,也不至于沦落到自缢于煤山,成为


亡 国之君。



崇桢皇帝的心已被猜忌所充塞,根本没有想到袁崇焕 在这场


战斗中的意义。如果没有他千里驰援来尽大忠,拱卫京师,


单凭那些精于为官、疏于打仗的将军和皇太极对阵作战,那


么他就该早早自决于煤山— —这些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他想


来,千里勤王的部队不来保护一国之君的“万岁爷”


,而分


散布置,避而不战,不乘势痛歼满军,不是“胁和”


,还有


什么企图?再者,当年你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


,眼看五


年就要到了,结果战火燃烧到京城了,你到底会不会打仗?

< p>
他老祖宗朱元璋遗传下来的猜忌之心又犯了。



而 恰恰这个时候,整个北京城军民也都纷纷猜测。特别是满


军和袁军对峙后,因为损兵折将 ,以掠杀泄愤,满军泄愤于


京城百姓,京城百姓自然泄愤于袁崇焕,他们愈加认为千里< /p>


驰援的军队分明是“汉奸兵”


,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分明写着


“汉奸”两个字似的。于是“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


焕纵敌拥兵 ”


,怨声载道,皆指袁崇焕的不是。何况袁崇焕


的确有与敌和议 的事实,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


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风雨飘摇的大明举国上下在猜忌袁军,袁崇焕可谓“君民 共


愤”的“替罪羊”


,一下子人人喊打陷于孤立无援之境。而< /p>


此时羽翼渐丰的满人新鲜出炉了一个离间计。那位颇有政治


手腕的 满清皇帝想到了《三国演义》中周瑜的“群英会蒋干


之计”


,四 两拨千斤,借刀杀人,趁机除掉心头大患袁崇焕。


他抓住两个太监,叫几个将军随便放出 风声说,袁崇焕和皇


太极有“胁和”的密约。一般见皇帝比登天难,太监不比别


人,是皇帝身边的人,最容易在耳边吹风。



崇 桢皇帝年少不更事但自负有余,


一听到太监的耳边风,


“胁


和”的证据确凿,当场把袁崇焕打入牢狱。二、狱中报国犹


未悔



兵临城下,遭遇强敌,坚守一方由于丧失自信,出现互残现


象,本身是一种生物界的现象,就像老鼠在紧急情况下会互


噬,是可以 解释得通,毕竟人也是动物的一种高级形式。但


是,


如果一旦某 人能力挽狂澜,


扶大厦之将倾,


抵挡住强敌,

< br>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这一幕并非没有在袁崇焕手中出现


过:


第一次宁远大战,清兵猛攻,眼见城破在即,百姓就大骂袁


崇焕害人;清兵退后,便即大哭拜谢。



然而这一次的京师保 卫战由不得袁崇焕去孤注一掷。他被定


性为“汉奸”后,不可能再带兵作战,以一战取胜 来澄清事


实。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恨男的当汉奸、女

的被强奸,做了汉奸,杀一万次也不为枉杀。



对于命运, 袁崇焕也算豁达,一生坎坷,就像绑在井绳上的


水桶,忽儿上忽儿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 ,他自嘲为大明的


“亡命之徒”


。这次变故实在唐突,让他百思 不得其解。他


想到先师熊廷弼


“冤杀于西市,

< br>传首于九边”


的命运。


当时,


熊 廷弼的下狱蒙难后,袁崇焕兔死狐悲、触景生情、有感而


发,作了一首悲哀的悼词:明朝 历来不是一个善待忠臣的朝


代,从朱元璋大杀有功臣始,中间有杀“保社稷以无虞”的< /p>


于谦,眼前又有“功到雄奇即罪名”的先师熊廷弼……一切


历历在 目,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想到这些,他不由地有些后


怕。


“难道 我要步熊老经略的后尘,最终被朝廷以‘莫须有’


的罪名冤杀?难道我的命运竟然同岳飞 和于谦相仿不成?”


袁崇焕不禁扪心自问。可是,当今的圣上并非是南宋的懦弱


昏君啊!他自觉督师蓟辽以来上对皇上、下对朝廷都是赤胆


忠心,问心无 愧,但为何还要遭遇如此变故呢?他变得有些


迷茫和彷徨……一向重视名节的他甚至希望 能有一位精通


五行八卦的算命先生出现在眼前为自己占卜一卦,预测一下


自己屈死之后冤情能否被后世人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否则,


总感到心有不甘、死而有憾……百年之冤,会不会有昭雪的


一天?



当崇桢皇帝将袁崇焕打入死牢,偌大的一个朝廷能够 站出来


说话的人,寥寥无几。这个自称是大明朝的“亡命之徒”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