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

绝世美人儿
996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09: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张元和)


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








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







前言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 妙传说、独特情趣和


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


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作为历 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


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


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 、


“礼仪之邦”,


只要读


一点历史,就 可以知道我们祖先在


3000


年前所达到的高度


文明:







父母给长到


20


岁的男孩子举行冠礼,



15< /p>


岁的女孩子


举行笄礼,取表字,告诉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担当 成人


的职责;


用六道仪节完成婚礼;


士 人之间有专门的士相见礼,


以此表达友情的高洁非功利;为表达尊贤敬老,举行乡饮酒< /p>


礼;


置聘礼以教诸侯相接敬让;


国际交往 时列国使节吟诵


《诗


经》


,以表达各自 对对方国家的礼节的尊重。这在《左传》


中连篇累牍;我们的祖先在歌舞之中进行射箭比 赛,即乡射


礼和大射礼,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指的就是


从射礼的竞技表象中挖掘礼让虔敬之义;如此等等。







《礼记 ·曲礼》


中也记载了大量古代礼仪。


以饮食的仪容


为例,食礼告诫人们吃饭时不要把饭窝成一团搁在碗里,喝


汤的时候别让汤倾 流不止,咀嚼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


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盘,


不要当众剔牙等等。


正是这种观念,


我们的祖先之国才被称作 礼仪之邦!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 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


仪,


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


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


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 随时代而变,


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


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


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 ,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


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


“礼,


除非是太不合理,


总是比没有


礼好。

< p>
”极端压抑个性、


践踏自由、


摧残尊严的礼仪并不 能代


表礼仪的真精神——即使在古代也是政治生活不正常所致,


必须摒弃。







可以断言,公民社会不是一群没有 尊严、没有教养的乌


合之众能够建立的。现代礼仪就是公民社会的教养,今日国


人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可以让它开始。







我们身 边的民俗文化从来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经


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都发生了哪 些变化呢?如果你


想了解各地各民族风土民情的细微末节,您可以浏览本书,

< p>
这里将为你展示民俗文化的大千世界,也将带你览奇探胜,


从而使你兴味无 穷。







另外,本书还特别选取了大量的古今名人的传统对联,


它们包括通用联、婚联、寿联、挽联和趣联;特别是还列举


了社会上各 方面的行业用联


50


余种,以飨读者。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在中国升


温,我们中国 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掉中


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更不能忘掉那些精彩的 文化内容——这


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主旨。我们也真心希望通过这本书能


给每一位读者带来收益,增进了解中国的文化宝藏




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农历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 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


“过年”。


按照 我国农历的传统,


正月初一是“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


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 一直持续


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春节是庆祝一年的开始,所以在节日

期间,人民会有盛大的庆祝,历时十数天。







春节对 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对于欧美人,都是头等


重要的节日。我国对春节的重视,是其他 节日不可媲美的,


即使侨居海外的华侨,


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p>


忘记了其他节日,


也不会忘记春节这个极具意义的节日。







正因为春节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这么深远,故此我们更


应详细的了解它。







一、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 月初一是中国最古老又最为隆重的节日——春


节。春节在古代又有“元辰”、“元朔”、 “元日”、“正朝”、“正旦”


等不同称呼,但大多数人通称为“元旦”,意思是一年的 第一


天早晨。







“年” 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


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了好收 成,人们不免要庆祝


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节日。据文献记载,早在尧


舜时代,就有欢度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







相传在 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体大如


牛,独角长尾,长着血盆大口,行走如 飞,经常出来伤害人


畜。天神把“年”锁进深山,只允许它一年出山一次。有一次


大年三十,“年”又出山为害。它来到一个村庄,被一家门口


晒的大红 衣服吓跑了;


到了另一处,


则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 p>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响声、


怕红色、


怕火光的 弱点。


此后,


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放鞭炮来代替甩牧鞭,用贴 红联来代


替大红衣服,用挂红灯、点旺火来代替火光,久而久之,就

形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大年初一,亲友争相探望,祝贺没


有受到“年”的伤害,< /p>


逃过“年”这一难关,


所以“过年”又称“年关”,


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在古代,过年的时间并不一致。直 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


命后,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把阳历(又称“公历”)< /p>


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一九四九年进而把“新年”改称为“元旦”。






二、传统春节的习俗和传说







进入腊 月后,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


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 丰收的喜悦,感谢


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

< p>
炮、


灯笼、


脸谱、


春联以 及节日食品用品等,


人们摩肩接踵,


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 ,热闹非凡。







在几千年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 神、敬天等带有迷信


色彩的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


其他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习俗延续至今,为节日增


添了浓郁的气 息。







1.


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春节时贴在门上


或楹 柱上的吉祥语,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它是中国独


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 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


鲜红的春联,


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点缀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联起 源于“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


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 镇妖避邪。后来,大概由于


雕刻神像太费时,


就用两块木板,< /p>


画上神像来代替,


叫做“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