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
-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此节合下一节为一篇纲领。乃垂训之大旨也。论圣贤之心。不
因祈福避祸。
而后为善不为恶。论造化之理。积善积恶。而余庆余殃。固不爽也。
小曰吉凶。大曰祸福。无门。无定门也。自召。自作自受也。言天地无私。
因物付物。祸之福之。本无一定之门。听招致以为报应。惟在人心自召耳。然人
一念未起
时。此心湛然。如同虚空。何有善恶。只因此念才动。所向好事是善。
所向坏事为恶。其
先不过起一念。行一事。及后日积月累。遂有善人恶人之别。
而得祸得福。悉决于起念之
时矣。故太上开口曰无门。曰自召。懔懔于为人起念
之时。吃紧提撕警觉。觉者。内观洞
照也。人心善恶。莫不有几。一念内照。便
知向往。易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
也。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
净理纯。动与吉会。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
宋灵源禅师谓伊川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
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只畏敬谨也。福能生祸者。以其居安之时。纵其奢念。
肆其骄
怠。尤多轻忽侮慢也。
东岳大帝训曰。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
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密移。迷者罔觉。
唐六祖
惠能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经云。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云。
罪福二轮。苦乐两果
。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
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
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
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
。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
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夫心净则
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
陵坑坎。秽土禀质。非从天降。岂属地生。只在最初一念
所致。离却心源。更无
别体。
微哉感应机。险哉善恶路。至难持
守者人心。触物而动。渊沦天飞。随念而
迁。凝冰焦火。故古人昼勤三省。夜惕四知。更
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无非时
刻操存。令此心镜恒明耳。心镜明。则善恶自己作得主。
而祸福亦作得主。固天
命在我矣。故论祸福自召之理。推本于存心。再附先儒格论。以宣
太上之旨云。
或问鸡鸣而起。未与物接。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
是为善。
宋张子曰。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惧。如
此一二年间。
守得牢固。自然心正。
朱子曰。罗先生教学者。静坐中。
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此亦养心
之要。
又曰。
心须令只在一处。勿有外事参杂。仍须勤勤操守。临事勿暂放宽。人
之精神。习久自成。
若勤紧收拾。真个提得紧。虽半月见验可也。
又曰。涵养本源之功。最易间断。
然才觉间断。便是相续处。只要常自提撕。
分寸积累将去。久久自然接续。打成一片矣。
p>
又曰。静中私意横生。学者之通患。能自省察至此。甚不易得。此当以敬为
< br>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为何事。就其重处。痛加惩窒。久久纯熟。自当见效。
不
可计功旦暮。而多为说以乱之也。
又曰。心存。群妄自然退听。
又曰。
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如说话觉得不是。
便莫说。做事觉得
不是。便莫做。亦是存心之法。
又曰。学问须自警醒。瑞岩和尚。每日间常自问。主人翁惺惺
否。自答曰。
惺惺。学者宜法。
门人周彦文问曰。近觉行坐语默。
皆瞒不得自己。朱子曰。此是得力处。心
灵到身上来了。但时时默识而存之。
宋陈烈苦无记性。偶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
心不
曾收得。如何记得。乃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遂读书。一览
无遗。
或问敬之貌。谢上蔡曰。于俨若思时可见。问。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太
过却不是。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
高景逸曰。每至夕阳。默检一日所
为。若不切实煅炼身心。便虚度一日。流
光可惧。又曰。所以要惜分阴者。不使邪思妄念
。瞬息据我灵府。庶几日就月将。
缉熙于光明。又曰。先儒入敬法。曰整齐严肃。曰常惺
惺。曰收敛不容一物。今
日我辈胸中。劳劳攘攘。千万物俱容在此。岂止一物。若要免此
。须是常惺惺。
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三法又有次第。
无欲故静。有主则虚。此心学纲要。
宋程明道先生。弟伊川。渡江舟几
覆。人皆惊惧。先生独正襟危坐如常。问
之曰。心存诚敬耳。
真空寺
老僧曰。凡人妄想不一。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
种种闲情。此是过去
妄想。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此是现在妄想。或期日后富贵
荣华。子孙发达。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
事。此是未来妄想。三者妄想。或生或
灭。谓之幻心。照见其妄。随念斩断。谓
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只患觉迟。此心若同太
虚。烦恼何处著脚耶。
以上俱精微神化之论。有志者。所当深思力勉。期造纯熟自然
而后已。昔宋
赵康靖公。置瓶豆二物。起一善念。投一白豆。起一恶念。投一黑豆。初则
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