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

巡山小妖精
532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09: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平翘舌音)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



(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 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



三元



。相传自


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 ,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


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 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




初历



,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 汉族人民一年中最


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 此日有


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


< p>
贺正



,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


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


庭、 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


尊长拜年等庆贺 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


1


< p>
1


日称新


年。



解放初,定公历


1



1


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


传统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


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 ,用自己的


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


.


岁时部


.


元正》引《汉杂事》:


< /p>



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




皇帝为君兴



,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 《四民月令》:




正月之朔,是谓正 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


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 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


寿,欣坎如也。


”< /p>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


鸡鸣而 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 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


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


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


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 梁录


.


正月》:




1



/


6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

< p>
......


士夫皆交相


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 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


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 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


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 今不改也。



清叶调元《汉口竹


枝词< /p>


.


时令》:




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

糕。




元旦民俗



桃符:



亦名



桃板



。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 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


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 于其上,悬于门


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 及刻


印门神像。



汉王充《论衡


.


订鬼》引《山海经》:


< br>“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


记》:




正月一日


......


帖画 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 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宋王安石《元日》 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 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


< br>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



< br>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


祝祷之语 ,岁旦则更之。



元方回《乙未岁除》诗:



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

< br>”


版,同板。



小挂千:




2



/


6





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清

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


.


挂千》:




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 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 之,世家大族鲜用之


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闹嚷嚷:


< /p>


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为古代





、宋代



闹蛾



之遗。明沈榜《宛署杂记


.


民风一》:




岁时元旦拜年


......


戴闹嚷嚷。



原注:




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 曰闹嚷嚷。



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


.


元日


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


< br>“


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 /p>



年糕:



江南 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过


农历年的食品,故称 。又称



水磨年糕


< br>。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


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清顾禄《 清嘉录


.


十二月


.

年糕》:




黍粉和糖为糕,曰年 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


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 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


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 /p>



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 买诸市。


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按:



吴人所制



糕元宝



,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 锡麒曾作


诗嘲讽之。




3



/


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