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山早行(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
3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律诗(或五律、近体诗)
。本诗
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
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凫雁满回塘
”一句则为虚
写。(
2
分)
2
、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近体
诗中的
五律
,韵脚是
āng
。诗中最能表现“早”的
是
颔联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
视觉
p>
,例句是“
人迹板桥
霜
”;又有
听觉
,依据是“
鸡声
”。
(或静态
和动态也可)
3
、“槲叶落山路,枳
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
有
动
有
静
(只能填一字)
,互相映衬。
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
之情。
4
、全诗哪一个句子直接抒发了诗人思想情感
?(2
分
)
客行悲故乡
(2
分
)
“
因思杜陵梦,凫雁
满回塘。
”
《商山早行》中的这一句,点明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也表现出诗人怀念
长安用以表
现政治上的进取心。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远的小
令《天净沙·秋思》
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句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诗句是:
__
鸡声茅店
月,人迹
板桥霜
__
。
5
、“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
句?
思
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
、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
/p>
内容是什么?(
4
分)
< br>
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
2
< br>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
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
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
2
分
)
7
、诗中除了“晨起”、“鸡声”
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
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
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
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
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
、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4
分)
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
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
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
旅客们套马、
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 br>
9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
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
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
每字一个物象,
合起
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
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
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
< br>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
< p>人)
10
、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
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
远的晨景图。
11
、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
分)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
1
象地勾画出一幅“
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
12
、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
赏析。
(
4
分)
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
,连缀
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
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
景,有俯视之景。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
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13
、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p>
2
分)
只用几
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
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14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
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分
)
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
< br>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
< p>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形式整齐,对仗工 p>
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意对即可)
15
、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请结合“鸡声茅店
月,人迹
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
(4
< br>分
)
鸡声茅店月”
,
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月色,
看见天上有月光就收拾行装出门赶
路;
(
2
分)
“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一一原来<
/p>
更有早行人。
(1
< br>分
)
对早行的情景可谓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16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
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
什么内容?怎么表现的?
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②早行辛苦。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在鸡鸣
声起、残月未落
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17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
各有什么特点?写两种景
色的作用是什么?
< br>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
水暖。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
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
/p>
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18
、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
(
意对即可
)
19
、“槲叶落
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照”字
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
“枳花”
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20
、“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
暗,突出了行之“早”。
21
< br>、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