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元宵节的习俗

温柔似野鬼°
856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09: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盛中国简介)


潮汕元宵节的习俗


【篇一:潮汕的风俗】






潮汕的风俗:



潮汕民间舞蹈,如英歌舞、车鼓舞、骆驼舞、蜈蚣舞、麒麟舞、鳄


鱼舞、白马舞、孔 雀舞、鳌鱼舞、双鹅舞、舞鲤鱼、舞九鳄、布马


舞、舞狮、舞龙、耍竹龙等,都是游神赛 会时的把戏



潮汕锣鼓队:每年正月至二月,各乡各里游神赛会 的标旗队,有潮


剧戏出人物,有潮乐队,有潮汕锣鼓队,还有茶担。标旗队中穿袍


的乡里老大、着唐装的童佬,洋洋大观。晚间,在老爷宫前的戏台


上演 潮剧,做木偶戏,热闹非凡。有的乡村游神锣鼓队光锣就有


36


面,有的乡村游神后,连续演大戏。游神时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


聋;人们的个个喜气洋 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些美妙绝伦的交


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悦耳的新年颂歌,它是 那么和谐,那么令人


心醉。






压肚腰



: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时,家里的长辈则要给小


辈们发



压肚腰钱



(利市) ,已经参加工作的小辈也要封红包孝敬


长辈。



送压岁钱是潮汕过年夜习俗中重要



的一项,家里的长 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俗语叫



压肚腰



,意思是孩子


们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大人给小孩分发


压岁钱的同时,照例 还有一番勉励祝福的吉利话。到了睡觉时,将


这份礼物名副其实地





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伴随他 们度过一个


欢乐祥和的除夕夜,共迎新的一年到来。



【篇二: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文化




作为潮汕人中的一员,我最熟悉的民俗文化就是潮汕民俗文化 了。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

< br>昌盛于明清、创新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


有中外文化兼容 的特点。潮汕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古今中外


生活在潮汕大地的子民,都深受它的陶 冶。每个潮人身上,不管是


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不表现着潮汕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 与福建的交界处。考古材料证实,


潮汕地区至少在


5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古城。


潮汕文化作为广东三大 民俗文化之一。潮汕地区的方言以潮汕话为


主,亦被称为



福佬话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家庭观念都非常重,有


< br>父


母在,不远行



的说法。守土 安身,男人为一家之主,女人一般在家


做家务,不用出去工作。因此,潮汕地区



重男轻女



现象至今 都比


较重,每个家庭都希望



添男丁< /p>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


观念 也有所改变,现在男女在家中的地位也基本平等。




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了,新春佳节大街小巷有舞龙、舞狮、


< p>
营老






营锣鼓





送神



等活动。



营老爷





营锣鼓





送神



这些


活动属于祭祖的仪式,每一年的这些活动都由附近的不同村人轮流


举办, 并且新年的连续几天都会在固定的场地举办



拜老爷

< p>


仪式,


在此期间会搭有戏棚,有小品、公仔戏、 潮剧等戏剧和舞龙、舞狮


供大家观赏。小孩们还会买烟花炮竹在戏棚附近玩耍。大年初一 一


般在家里,不串门。年初二一家人要回母亲的娘家拜年或去其他亲

戚朋友家串门。新年见面要说吉利话,小孩向长辈拜年后,长辈会


给小孩红包,称< /p>



压岁钱



,意 在祝小孩新年快高长大、学习进步等。


拜年时要带上一对橘子和一些糖果,和亲戚朋友见 面要互相



赠橘



表示大吉大利的意思。新年家里的橱柜上、桌面上、神位等地方明


显的地方都要摆上两对橘子。



元宵节,在潮汕地区有过小年的说法。元宵晚要像年三十一样吃团


圆饭,另外会有花 灯会、



烧龙



等节目。潮州地区有大锣鼓、饶平


有布马舞、潮州有舞龙、揭阳有烧龙等。这天家里一 般会做甜饼、


菜粿等用于祭神和送亲戚。




中秋节,在我们潮汕人的眼中,是一个大节日,并且一直遵循 着自


己的传统。潮汕的中秋节,不仅有传统的



拜月娘



、赏月、吃月饼,


还 有剥芋、烧塔、观神等民间习俗。潮汕称拜月为



拜月娘



,一般


供桌上除了要有月饼外还有糕点、芋 头、柚子、橘子、柿子以及其


他的水果。拜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潮汕有首歌谣唱 道:




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 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


年团圆,年年团圆。



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


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 情切。



拜月娘


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


子多不进行叩拜。自古有



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的说法。

< p>



另外,正月初七是



人日



,要吃七样菜,吃七样菜的习俗 由来已久,


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

< p>
目,并且财运亨通。端午节在潮汕又被称为



五月 节



,这天家里要


裹粽子,粽子要先祭 祖才能吃。吃完粽子可以去看赛龙舟。冬至日


要吃汤圆,吃完汤圆长一岁。



潮汕地区的成人礼∶七夕这天是潮汕地区的成人礼节日,当地称为



出花园



。年满


15


岁的孩子要



出花园



。这天家人要为孩子备办三


牲 果品拜别公婆神


(


俗称公婆母


)


,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 了。七月初六晚孩子就要洗红花


(石榴花)水澡,并且穿新衣。



出花园



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 /p>


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当然,现在很多繁琐礼节已经被简


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红包给外甥(女),让孩子自己置办。并且,


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 孩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


上。在这天会宴请亲戚朋友,吃



花园桌



。除了



穿木屐



还有



咬鸡




的说法。



咬鸡头


”< /p>


即要吃一只鸡,不需要每个部位都吃,不过一


般要每个部位都吃, 首先要吃鸡头部分。有一个说法,出花园这天,


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甚至不能过桥。 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


不用做任何家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为图个好兆头,孩 子说


的话,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

< br>



潮汕宗教文化丰富。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 道教、天主教、


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并以佛教为主,有



佛乐梵音



的佛

< br>文化。因此,在潮汕地区,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寺庙。另外,潮汕人


拜神主要在神庙 里,每个村、镇都会有神庙但潮汕人不称为



拜神




而称为



拜老爷



。一般人们办大事,比如外出做生意、结婚 、造屋


等都要去神庙里求圣杯签。




功夫茶也是潮汕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


茶道。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日常无论看电视、 聊天等必定会一边沏功夫茶。潮汕人非常重人情,


喜欢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向来以好客著 称,客人到家都以功夫茶和


茶点招待。功夫茶具中一般只有三个杯子,潮汕人有



茶三酒四




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斟茶时,


三 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





字,凸显潮人重品德。




潮剧是潮汕的本土文化特产,也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


种之一,有< /p>



南国奇葩



的 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


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 外。潮剧是潮汕文


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之间情谊的重要


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是现今,潮剧多


受 潮汕地区的老人家喜爱,在年轻人中受喜爱程度就大大缩减了。




当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民俗也被简化了。这些也 都只


是潮汕民俗文化的皮毛,博大精深的潮汕文化深受广大民俗文化爱

< br>好者的喜爱。希望中国民俗文化能被更好的保留,并且继承发展,


推陈出新。



【篇三:潮汕甲子的传统民俗】





潮汕的传统民俗



< br>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潮汕地区也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1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



神明



上天



述职



之时。是日起,家家户


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 清洗,谓之



采囤


< br>。从这天起就嗅出浓


浓的春节气氛了。



2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比如

< p>


红粿





嘴角龟





角酥仔





酵包



等等,以备过年之 用。这时家里就会很乱,小孩


大人都会围着帮忙做,而且不能说不好听的话,老一辈的人 会有忌


讳,说这样做出来的糕点不好看。



3


)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 俗谓之



过年






除夕前




人 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潮汕特色


的虾丸、墨鱼丸、鱼饼、 肉饼等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


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 潮汕蜜饯等水果作象


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






,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还要贴门神、春联




吃团年饭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


后,除夕将至。于是, 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


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 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


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



拜老公


(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


神龛上请 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之后长


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 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焚烧纸钱后,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 桌与大厅,一


家人团聚欢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小时候还会是整


个家族一起围炉,那时的氛围更重。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


者平时 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者


吵闹。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 女给父母上辈,分发



压岁钱





送压


岁钱是潮汕 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


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 能直愣愣的送,而是很讲究的装


在一个利是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



压肚腰



,意味< /p>


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


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


将钞票取回。有些地方 还会在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


不能熄灭,以象征



岁岁有余





年年不断炊



的好兆头。约


22


点时,


主妇们又要忙着生炉起火,开始准备 明天祭神的供品


——


斋菜。斋


菜的种类 很多,有芋头做的,也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时用枣子做的,


不过一定要的是用煎豆腐炒菠 菜,这是我老家整个城镇都做的菜,


就是备好初一早上供拜,并在初一早上全部吃素。炸 斋菜时,等炉


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


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的冒气泡。熟时,


黄澄澄 、香喷喷的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是来了客人,女主人就


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 香醇的功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


潮汕小食的美味。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 春来临,新年


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这时,老家晚上


2 3


点半之后就算是


第二天了,为了初一能睡晚点,就会在


23


点半之后开始用斋菜祭拜。


如果离祖嗣远 的还得送过去,这时就能遇上一年一次整个城镇鞭炮


声及烟雾弥漫的奇观了。

< p>



迎财神,放鞭饱




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



汇报工作



去了。 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


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 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


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 气,再有那




神到

< br>”


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

< br>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法灾的。《荆楚岁时记》


中载:



正月一已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

< p>
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4


)春节



正月初一早早起床



不扫地



用水不外流



早餐吃素



当天不沐浴



。这似

< br>乎百年不变的习俗一直都为人知晓的了。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


为新岁之首,春 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


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 称大吉)、蜜饯及各式精美糖


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 吃素,


至少是早餐不吃荤,这个还是跟潮汕人拜佛的佛心多多少少有点关


系。第一件事实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


后辈晓以期望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桔到亲友家拜年,潮汕俗


谚说:


“< /p>


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得是拜年越早


越见其诚意。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拜年的


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汕柑)是必不可少的。大桔


取 其谐音



大吉



,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带奇数。还有就


是潮汕特有的蜜饯共品工夫茶,客人 赠上大桔贺主人吉祥如意,主


人要以大桔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 一这天,


我老家是不给压岁钱的,意味钱财外露,不吉利。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 英歌


舞是一种广东汉族民间舞蹈


,


以广 东省普宁大南山英歌、潮汕英歌和


陆丰市的甲子英歌为代表。甲子英歌在英歌舞中具有明 显的南派功


表演特点,既强烈又气魄豪放,以


107

< p>
名演员构成舞蹈队列,根据


梁山泊


107


名好汉为营救被朝廷军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打进大名府


的故事而创作表演 ,并被申为国级非遗。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


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



招财进宝



等吉利句小红


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


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5


)回娘家(食日昼)



< p>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


年。。< /p>




女儿回娘家,而老家那边就是众人皆 晓得带着蜜饯等等的年货,一


如过年的情景。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 须再掏


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


习俗,潮汕人称为



食日昼



。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


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 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


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 队、舞龙队等


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


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初二这 天家家户户还会吃韭菜,被誉为长长久久,要不是早点在初


一或除夕时就备着,这天菜市 场的韭菜是很难寻的,甚至价格飞涨。



6


)迎神接福



的光临。迎神时,富裕 人家要供上三牲


--


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


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