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调查报告
-
2011
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的报告
111
学院电子系
09
级电气信息专业
,
姓名
11111
学号
111
学院电子系
09
级电气信息专业
,<
/p>
姓名
11111
学号
111
学院电子系
09
级电气信息专业
,
姓
名
11111
学号
摘
要: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
节日。民俗是历史积
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
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
中最隆重、
最热闹的节日。
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春节民俗的改变,
,
中国民俗节
日中最重要的春节,节味也越来越淡了。
关键词:习俗种类
现在的变化
变化原因
我的希望
正
文:春节是中国人民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
心中
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
人
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在老辈人眼里,过年是
贴对联、祭祖、吃团、年饭,在小辈人记忆中是发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这是固定的程
序,缺了这些,就不成其为春节了。
春节有的习俗呢有很多
1
.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
玉皇
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
时
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
其他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扭秧歌,踩高
跷,
敲锣鼓、舞狮子。
3
.春联:
(
1
)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
o
定鬼篇》中神荼、郁
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
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
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
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
邪保佑平安。
(
2
)最早的春联:公元
965
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
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
最早的春联。
此后春联成了春节
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
而且倒
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
是福到了。
4
.年画:
(
1
)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
/p>
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
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
(
2
)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
说灶神在
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
吉祥与
幸福。
(
3
)其他常见的年画。
5
.福字:最早
?
福字
--
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
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
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
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
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
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
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 br>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
福也贴
倒了。
6
.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
刀剪
,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
间
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7
.除夕守岁:
1
)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
所以
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
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
)
除夕守岁:
除夕重要的
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
计时方法的
23
点到
1<
/p>
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
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
< br>待。
8
.
放鞭炮:
1
)
什么叫鞭炮:
鞭炮,
p>
又名爆竹。
新年钟声一落,
大街小巷立刻鞭
炮齐鸣,
迎接新年到来。
2
)
爆竹的来历:
据南朝梁代示懔
《荆楚岁时记》<
/p>
记载
?
正月一日,
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
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
了唐朝,人们把竹
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
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
的鞭炮了。
3
)<
/p>
鞭炮的种类:
鞭炮有各种花样。
宋代人把
鞭炮稍加改进,
又发明了烟花。
烟花:
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
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9
.
拜年:
< br>祭神祭祖之后,
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
传统的拜年
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
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长辈端坐,
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
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
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
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
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
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
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
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
十分重视拜年活动。
就现在而言我们的春节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
村里还好一点,在大城市里春节
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首先从祭祀灶神、年画、窗花、
贴福字而言可以收已经在城市里绝
迹了,在农村里基本上都还保持着。放鞭炮能增加春节
的气氛,然而现在在大城市里已经禁
止了燃放鞭炮了,因为燃放鞭炮有安全隐患,容易引
起火灾,沈阳最高楼就因为燃放鞭炮烟
花而引起的大火烧没了,在农村里烟花爆竹还是可
以随便放的,一般也不会引来大火的。贴
对联这是每一个家庭在除夕那天都回去贴的,我
家的对联每年都是我贴的,其实呢贴对联也
有很多的讲究的对联的左右绝对不能错的这与
对联左右两边对子的字音平仄有关,不管是在
城市里还是在农村对联是家家都贴的,这个
习俗都没有丢。除夕辞岁我们现在是围在电视机
前一家人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等待除夕的
到来,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发生了改变农村里基本上
还是家里人的人自家做,然而在城市里
我们很多家庭都是从大酒店里买那种半成品饭菜回家
自己加工处理,很方便在家就能吃大
餐的年夜饭。对于拜年现在是变化最大的习俗了现在社
会信息高速发达人们基本是人手一
部手机,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十分的流行,比以前的去对方
家里还来得快,
每年除夕夜通信运营商都忙死了,
我每年也会在这天晚上发好多的祝福短信,<
/p>
我也是比较喜欢这种方法的。
在生活快节奏的都市中,除了圣诞节,
“情人节”
、
“万圣节”
、<
/p>
“感恩节”等“洋节”越来
越受人青睐。
“洋节”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商业、
娱乐和文化消费,
逐渐变成都市生活中的狂
欢日。然而,对比“洋节”的走俏,中国传统节
日却黯然失色。春节的年味也开始越来越淡
了。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
/p>
固的凝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却难
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像
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
春节这一天多一些对亲人、故国的
思念,
捎来深情的问候。
p>
其实我想,
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
是因
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
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
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
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
,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
臆的机会。
春节还意味着团圆,<
/p>
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
春节提醒孩子
“常回家看看”
,
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
p>
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
春天来了,
万象更
新,
忧愁的、
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
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
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
我希望我们的春节习俗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结
论:春节的习俗已经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丢失了许多,也改变了许多,特别是
在大
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俗的改变
致
谢:
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
他人员表示感谢篇二: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
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
少,
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的民俗渐渐没落。
在这个背景下,
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
/p>
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
时间
2014
年
2
月
10
号—
2014
年
2
月
16
号
(三)过程
①
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
16
p>
—
20
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
几分为小学生。
②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
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
圆等,
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
/p>
文化底蕴丰厚,
值得的我们了解。
除此包
括
24
节气也是祖先们
智慧的结晶,值
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
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
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
色进行活动。
④
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
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
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
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
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
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
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
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
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
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
五月十
五为大端午,
也有包粽子一俗,
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
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
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
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
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
走
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
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
叶粑粑上供。
??
八月十五中秋节。
??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
。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
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
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
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
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
来,传承下去。
??
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民俗文化
素养与兴趣,同时开展各类民俗文
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测控
1302
谢锦篇三:关于凤凰古镇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凤凰古城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前言
:
城市化高度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越来
越寻求一种安逸、舒适的村落来
停下自己的脚步,探寻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为此,我采
用寻访法,在暑期放假期间深入家
乡凤凰古镇,寻访凤凰古镇民俗文化,欲探求凤凰古镇
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崇拜、传统建筑
特色和居住文化以及该地特有的风俗习惯等
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湖南湘西凤凰古镇民俗文化
(二)调查方法
寻访法、现场观察法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2.1
古镇概况
凤凰古镇位于湖南省的西部边缘,
因镇西南有一座山,
形状酷似展
翅飞翔的凤凰,
所以
称凤凰镇,又称沱江镇,因它紧邻沱江而建
。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
2001
年
< br>12
月
17
日,
凤凰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镇历史悠久,
从春秋起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名胜古迹多,
石板街、
吊脚楼、
古城楼都还完好的保存着。
传统文化有
凤凰土话,
苗族服饰,
楚巫文化,原始戏剧的活化石傩堂戏,地
方风
味的阳戏,文武茶灯戏。还有多种民间技艺,玻璃吹画
、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
2.2
建筑特点
凤凰古镇很小,只有一条主街道。以此街道就是凤凰古
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
城。房屋建筑颇有明清风格,在装饰上基本不雕龙刻凤,
而是使用有湘西风味的雕花木窗。
它保持了山地环境的原有植被和地形,建筑布局紧凑、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营造居所。
吊脚楼的建筑使空间呈现出三维特性,
总体建筑显现出参差错落的空景
观。
凤凰古街是保存
完好,明清时期古建筑一条街。长约
1200
米,地面和台阶用石块、石条铺就,呈“
s
”形东
西走向,多数建于清代嘉兴年间。街面房屋以纵向组合,排房式布局
为主,由西向东呈阶梯
形错落有序,各院落以硬山屋顶为主,门面两侧由马头墙连接,房
屋门第、前檐构造做法多
样,
装饰题材丰富,
< br>局部造型不拘一格,
布局为方形或矩形出现,
围合的庭院
,
中轴线明显,
四水归堂天井式,房身建筑一幢二层,正房中坐
,倒坐相对,两侧厢房对成分布,颇具江南
风格,
被史学称为具
有秦风楚韵的
“江汉古镇活化石”
。
凤
凰古街按照道教的传统风水学说理
念,南绕营盘山,北屏社川水,进行“辩证方位”
p>
“相形取胜”
,建筑群依山就势而建,空间
层次丰富,
古街的朝向与秦岭空气流向相适应,
避西北寒风,<
/p>
东纳东南阳光,
夏迎东南凉风,
是适人居
住的老街。
2.3
手工艺品
凤凰的手工艺品极其丰富且十分具有民族特色。主要有
织锦、蜡染、
扎染和银饰。
凤凰的织锦、蜡染、扎染、银饰等做工独特,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
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
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
讲究立
意构图,
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
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
/p>
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
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
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
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
、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
能溶液里浸煮
,
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
,
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
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
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格,手工编织,作工精细;比扎
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不仅会绣花,
会纺纱织布,
还能编织各种图案的花带。
传说古时候,
p>
居住在苗岭山区的人遭受毒蛇的伤害。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见蛇遇同类便迅速离开。由此<
/p>
她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仿照蛇身的花纹编织一块约
1
寸宽的花带,然后,她将花带缠在身
上,遇到毒蛇就取下花带对蛇摆弄,毒
蛇见了以为是同类,果然迅速离开。这个办法很灵,
一下子传开了,许多苗家人免受其伤
害。自那以后,苗族织花带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苗
族花带经代代相传,
越织越快,越织越美,它由原来单一的为了防止蛇伤发
展到现在的多种用途,如作为青
年恋爱的信物,
馈赠亲友的礼品
,
做提包的背带和家具的装饰等等。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
格,手工编织,作工精细
;
比扎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2.4
凤凰少数民族
凤凰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犷、豪放、热烈。酒,是他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土家苗寨
家家户户多有自己酿酒的习惯,酿制的多为甜酒、白酒。
白酒中以苗家的包谷烧、土家的高
梁烧最好喝。湘西凤凰土家苗民夏天用凉水冲甜酒当水
喝,生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水煮开
泡煻糁和阴米再加蜂蜜当茶饮,充饥暖身。平日劳动
归来,没有下酒菜也要喝一两碗包谷烧
或高粱烧解乏。家中来了客人,甜酒、白酒亦是必
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年、节,接亲嫁
女,红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动,酒的作用便更显
得重要了。
酸辣是土家苗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味。
对他们来说,
没有酸辣,
吃龙肉都没有味。
p>
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之说。故而,在土寨苗乡,家家种有辣椒地,户户备有酸菜镡。<
/p>
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类:蔬菜酸、肉食酸、粮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
体,随蔬菜品种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白菜酸
(
或酸白菜
)
、萝卜酸、辣椒酸、豆荚酸、野葫
葱酸、大蔸菜酸、蓖头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顾名思义,是以动物、家禽或水产
的肉为原料的酸食,如:酸猪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鸡肉、酸鸭肉、酸鱼等。酸鱼最有
p>
名气。粮食酸主要以包谷和糯米为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腌制而成,
有包谷酸∥糯米酸等。
日常菜肴方面,
春天吃新鲜舳笋炒肉、
凉拌山笋、
椿木尖、
蕨菜
(
一
种野蕨的嫩苔
)
炒腊肉、野葱炒蛋、鸭脚板
(
< br>一种野菜
)
、桃花虫等;夏天有莴笋炒黄鳝、泥鳅
钻豆腐、
麻辣小山羊;
秋天有油炸蜂蛹、
p>
油酥野鸡、
罐罐菌炒肉、
枞菌炖豆腐、
p>
板栗炖土鸡、
野木耳炖土鸡;冬天有血粑鸭火锅、全牛火锅、腊猪脚
火锅、野猪肉火锅等。
三、建议(或对策)
凤凰古城只是中国众多古城中的一个,中国还有着许许
多多充满文化内涵的地方。在此
次寻访中,我收获匪浅。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篇四:民
俗风情调查报告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汉中陕南风情
2011
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2
班
2011214505
冯婉
陕南风情
1.
乡土美味——镇巴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
镇巴县的腊肉更是
.
其中的精品。
“镇
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