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p>
2
、
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指导学生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
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
按照“任
——
疏
——
黜
——
迁
——
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
生遭遇分段
分层。
)
3
、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4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
、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
、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屈原,
大家并不陌生。
在大家的心目中,
屈原是一个能坚持
自己的理想和节操,
宁死也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诗人。而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
品格,两千多年来
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个备
受后世推崇的国
之忠臣,为何却最终选择了投身汨罗,他的一生有经历了哪些宦海沉浮,
让我们从《屈
原列传》去寻找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
p>
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而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
p>
贾谊合写一传。
《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
整的文献。作者司马
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
传中倾注了自己的
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
二、初读文本、梳理文脉
1
、梳理文言知识点,检查预习
2
、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
1-3
)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p>
。
(重点介绍写《离骚》原因)
第二部分(
4-10
)
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
p>
(重点写楚怀王三次被骗经过)
第三部分
(
11
)
写屈原愤而自沉的经过。
(重点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第四部
分(
12
)
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后者习其
文辞,却不能学其“直谏”
)
第五部
分(
13
)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对其爱国精神予以赞颂)
本文的线索:明线:屈原的命运(任——疏——绌——迁——沉)
。
暗线:楚国的命运(受骗——被袭——客死——灭亡)
三、合作研读
1
、第一部分
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 1 -
明确:⑴屈原见任
⑵屈原被疏
⑶愁作《离骚》
⑴屈原见任
问:屈原为何受怀王信任?
明确:①
王室宗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 br>)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
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
②才能出众(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三个短句,赞其文化修养、政治才
能、外交能力
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屈原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堪为楚王肱股之臣。
< br>
⑵屈原被疏
问:这样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什么遭楚王疏远呢?
明确:
遭谗被疏,
上官大夫嫉妒屈原之才,
于是借屈原制定法令一事向楚王进谗言,
说屈原夸耀自己的才干,自命不
凡。
(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p>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
)
。见疏的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
,根子却在
于上官大夫
“争宠而心害其能”
。
而最
隐晦的原因却是怀王害怕屈原功高震主。
此事一方面写出了屈
原
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也写出楚国君昏臣佞,暗示国事不可为。
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⑶愁作《离骚》
问: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怨(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问:他忧愁幽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
(他痛心
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
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
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愁
的是国家小人当道,国君昏聩,君子无处容
身。表现了屈原对国家的担忧。
问:他又怨什么?
明确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怨恨自己的真诚却受到国君的猜忌,怨
恨自己的忠心却受到小人的诽谤。
问:心中的
忧愁、怨恨是屈原促使屈原要借文字来一抒情怀,如果说“愁”是创作
《离骚》的内因,
那么,屈原的“怨”又来自何处呢?
明确:
< br>“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穷)
作为臣子,屈原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
君王,却因为小人的谗言而受到猜疑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处境艰难。这就和人在困境使就会追念本源、在疲惫时就会喊
天啊、在痛苦时喊父母的道
理是一样的。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
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必然会心生怨恨(能无怨乎?)<
/p>
,
有志抒怀,所以“穷”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
问:本段内容除了讲述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之外,还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先,先将《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
、
《小雅》作了一个比对,指出
《离骚》兼具两
者的优点,以此来突出《离骚》的艺术成就。
(
《国风》好色而
不淫,
《小
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p>
)
- 2 -
其次,在指出《离骚》实用价值(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
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可以借古讽今,可以明道德、叙之乱。
再次,指出了《离骚》的艺术手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
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文辞简约含蓄,能够以小见大
最后,高度赞扬了屈原高洁
的品行。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光(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
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
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
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总结:<
/p>
《离骚》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
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
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
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
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
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
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
又
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
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
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创
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第二课时
2
、第二部分
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
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屈原见黜、怀王见欺、屈原见迁三件事情。
<
/p>
研读本部分内容我们会发现,在三件事情中,作者重点选取了怀王见欺这个事件予
以描述,那么楚怀王是如何被秦国欺骗,又是如何客死异乡的呢?我们来看文章。
问:楚怀王总共受了秦人几次欺骗?
明确:三次
①贪地绝齐
失友失地
②听信谗言
误释张仪
③会盟被擒
客死异乡
①贪地绝齐
失友失地
公元前
313
年,秦国想要进攻齐国,而这时的齐国和楚国是同盟关系。为了保证秦
国攻齐的顺利,张仪于是辞掉秦国相位南行去拜见楚王(乃令张仪佯去秦)
。到楚之后,
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
利用其取
得怀王信任
(厚币委质事楚)
,
然后着
手离
间齐楚关系。用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筹码要求楚王和齐国断绝同盟关系(秦甚憎齐,
齐
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
一听很高兴,不费一兵一卒
就可以得到秦国六百里的土地,这个生意划算。于是就和齐国
断绝关系,可当楚王派使
者去接受土地时,
张仪却诈称当初只约
定是
“六里土地”
(仪与王约六里,
不
闻六百里。
)
。
怀王大怒,兴兵伐秦,
但是不仅战败,而且还损将失地(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
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
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
。魏国也乘机侵吞楚国国土(魏闻之,
袭楚至邓)
,而齐国因为怨恨楚国背信弃义,始终不肯救援楚国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
大困。
)
。楚
国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因为贪婪,而背叛了同盟,
他的轻信和易怒都说明他的昏聩无能,使楚国陷
于窘境。
②听信谗言
误释张仪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