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实验
-
实验二
直翅目分类
一、目的:
1
、掌握直翅目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2
、认识重要的科;
3
、了解蝗科的特征;
二、材料:
飞蝗、刺胸蝗、笨蝗、尖头蝗、蚱蜢、菱蝗、蟋蟀、螽蜞、蝼蛄标本。
用具:扩大镜、双目解剖镜
三、观察项目:
< br>1
、取飞蝗观察:
a
、触角比体
短
b
、将
前后翅揭起,在第一腹节两侧有一
个陷入的鼓膜听器
c
、
雌性产
卵器凿状
d
、
后足跳跃式。
这代表蝗亚目的特征。
继续观察其前胸背板,盖住中胸,但不盖住腹部,三对足附节均为
3
< br>节,这代表
蝗亚目中的蝗科的特征。再观察其前胸腹板平垣光滑,没有突起;头顶
钝园,颜
面与颅顶的夹角为钝角;将前翅拉起,找到中脉区(一个长形的翅室)
,区内有
一条游离的纵脉,脉上有许多细小粒状突起,位置靠近
C
U
脉,称为“中闰脉”
这代表蝗亚目
locuatodea
蝗科
Locustidae
飞蝗亚科的特征。
p>
2
、取小翅曲背蝗观察,在紧靠复眼的头顶两侧有长方形的小凹陷,
称“头
侧窝”
。前胸背板背面有纵的中隆线,两侧有中部向内曲
折的侧隆线,并有前中
后三条横沟。
3
p>
、取刺胸蝗观察:
a
、头顶的前面与额组成
圆弧形(侧面观)
b
、前胸腹
板生有一圆锥形的突起
c
、后足腿节的外侧有二条纵隆线,
中间有“人”字形
脊起(羽状隆线)这代表刺胸蝗亚科的特征。
p>
4
、取笨蝗观察:
a
、沿前胸腹板的前缘有一片状突起,
b
、腹部第二节背板
p>
两侧有发音板,
c
、后足腿节外侧羽状隆线
,为不规则颗粒状突起,这代表笨蝗
亚科的特征。
5
、取尖头蝗观察:
a
、
颜面倾斜,额与头顶组成锐角(侧面观)
,背面有一
细沟,
p>
b
、前胸腹板的突起在腹板的中间呈叶状。这代表尖头蝗亚科的特征
。
6
、取蚱蜢观察:
< br>a
、颜面极倾斜,顶和颜组成一锐角,
b
、前胸腹板平坦光
滑,没有突起,
c
< br>、前胸背板的侧隆线明显,这代表蚱蜢亚科的特征。
7
p>
、取菱蝗观察:
a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
在腹部背面,
b
、跗节前、中足
2
p>
节,后足
3
节,这代表菱蝗科
Tetrigidae
的特征。
p>
8
、取蟋蟀观察:
a
、触角比体长
b
、雌性产卵器矛状
c
、听器在前足胫节
两侧,鼓膜外露,称“开式”鼓膜,
d
、足跗节
3
节,代表螽蟖亚目
tettigoniod
ea
和蟋蟀科
Gryllidae
的特
征。
9
、取蝼蛄观察:
< br>a
、触角比体短,
b
、雌性产卵
器不外露,
c
、前足开掘式,
这代表蝼
蛄亚目
Gryllotalpodea
和蝼蛄科
Gryllotalpoidae
的特征。
p>
10
、取螽嘶观察:
a
、雌性产卵器刀状
b
、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但鼓膜被
遮盖,仅留细缝,称“闭式”鼓膜,<
/p>
c
、足跗节
4
节
。这代表螽斯科
Tettigoniidae
的特征。
作业:
1
p>
、绘制蝗科,菱蝗科,蝼蛄科,螽斯科,蟋蟀科检索表。
2
、列表区别缨翅目两个亚目三个重要科的特征。
实验三
半翅目和缨翅目分类
一、目的
:
1
、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
2
、认识半翅目主要科;
3
、了解缨翅目分类方法;
4
、认识缨翅目亚目和重要科的特征。
二、材料:
1
、蝽、长蝽、红蝽、盲蝽、猎蝽、姬猎蝽、花蝽、田鳖的针插标本和翅脉
玻片标本
p>
2
、蓟马、纹蓟马、皮蓟马的玻片或浸渍
标本。
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
三、观察内容
:
(一)半翅目昆虫观察:
1
p>
、取蝽观察:
a
、口器为刺吸式,由头的前
端伸出,折向头胸之腹面,
b
、
翅两对
,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这是半翅目的主要特征。
拉开前翅观察:基部有加厚的“革片”
,革片之后为三角的“爪片”
,端部膜
质称为“膜片”
,膜片上的翅脉亦是分
科的重要特征。拉开后翅完全膜质,翅脉
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可靠数据。
由背面观察:胸部有显著的两个骨片,一是前胸背板,通常为六角形,两个
前角两个侧角(或称肩角)和两个后角,各角之间的边缘分别称为前缘、侧缘、
后侧缘和后缘。一是小盾片,多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称为小盾片的基部,顶角
< br>称为末端,
两侧称为侧缘,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的大小,<
/p>
形状变化是分类的重要特
征。
由背面观察头部,
复眼于头的两侧,
两复眼之间
的稍后方有两个单眼,
头的
前端被纵沟分为三片,中间的为中片
,是“唇基端”
,两侧为侧片,每侧片的外
侧下方,各伸出一条
触角。这些是头部背面所能看到的各部分。
观察胸部腹面,后
胸侧板的前缘靠近中足基节处有一个“臭腺孔”
,由此泌
臭液。
再由背面观察头部:
触角比头长,<
/p>
显露在外面,
明显可见,
为显角亚目
p>
Gymnocerata
特征。
2
、取盲蝽标本,观察盲蝽科
Miridae<
/p>
特征:
a
、前翅分为革区、楔区、爪区、
膜区四个部分,膜区脉纹半园形,被一纵脉分为二个翅室,
b<
/p>
、头部背面无单眼。
3
、
取长蝽标本观察长蝽科
Lygaeidae
特征:
a
、
体长形,<
/p>
b
、
前翅膜区上有
4
—
5
条简单的翅脉。
4
、观察蝽科标本
Pen
tatomidae
主要特征:
a
、触
角
5
节,
b
、
前翅分为革区、
爪区、膜区三部分,
c
、膜区上有多数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
d
、中胸小盾
p>
片很大,至少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
5<
/p>
、观察缘蝽科
Coreidae
特征:<
/p>
a
、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
b
、前翅膜区有
多数分叉纵脉,
由一基横脉上分出
,
c
、
中胸小盾片小,
不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
d
、
跗节
4
节。
6
、观察网蝽科
Tingidae
标本主要特征:
a
、体扁,
b
、无单眼,前胸背板向
后
延伸盖住小盾片,有网状花纹,
c
、前翅不分为革片与膜片,都
有网状花纹。
7
、观察红蝽科
Pyrrhocoridae
主要特征:
a<
/p>
、无单眼、
b
、前翅膜区有
7
—
8
条脉纹,在基部结成
翅室。
8
、观察猎蝽科
Reduviidae
主要特征:
a
、喙短,
3
节,基部弯曲,不能平贴
在身体的腹部,端部尖锐,
b
、前翅膜区基部有
2
个翅室,由其上伸出二条纵脉。
p>
9
、
观察姬蝽科
N
abidae
标本的主要特征:
a
、<
/p>
喙长,
超过前胸腹板,
4
节
b
、
前翅膜区上有
4
条纵脉,形成<
/p>
2--
3
个长形闭室,再分出一些短的分支。
p>
10
、观察花蝽科
Anthocorida
e
主要特征;
a
、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
楔片,膜
区上有简单的纵脉
1--3
条
,
b
、跗节
2--
3
节。
11<
/p>
、取田鳖标本,由背面观察头部,看不见隐藏于头部腹面的触角,这是隐
< br>角亚目
Cryptocerata
主要特征。继续观察:
a
、体扁平,宽阔,
b
、前胸背板梯形,
中胸以后腹面有中脊起,
c
、前翅革区脉纹明显,膜区脉纹呈网状,
d
、前
足攫捕
式,中后足游泳式,跗节
2
节,
爪
2
个。这些是田鳖科
Belosto
matidae
的主要特
征。
(二)缨翅目昆虫观察:
取蓟马浸渍
标本观察,为微小昆虫,体细长,略扁。取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
仔细观察,口器下口式,
但略带后口式(头向后倾斜)
,呈圆锥形突出,上唇、
上颚与下
颚左右不对称,左上颚刺状,右上颚退化,下颚一部分刺状,足的跗节
末端呈泡状,无爪
,前后翅狭长有许多缨毛围绕着,翅脉减退。这些为缨翅目的
特征。
观察翅的表面有微细的毛,
前翅有一缘脉,
至少有一纵脉直达翅端,
腹部末节雄
性通常端部圆形
,雌性为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这代表锯尾亚目
Terebrantia
特征。
继续观察,其产卵器尖端向下弯曲
,翅狭而端部尖锐,触角
6
—
8
节,这代
表蓟马科
Thripidae
的特征。
12
、取
纹蓟马玻片标本,和蓟马比较:触角
9
节,翅较阔,前翅末端圆
形,
围有缘脉,
有明显的横脉,
锯状产
卵器尖端向上弯曲。
这些代表锯尾亚目纹蓟马
科
Aeolothripidae
的特征。
p>
13
、取皮蓟马观察,翅的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腹部末节
雌雄都是
管状,
腹面不裂开,
无产卵器
,
这些代表管尾亚目
Tubulifere
的特征。
继续观察:
触角
8
节(少数种类
7
节)
,有锥状感觉器,下颚须与下唇须均
2
节,腹部第
9
节阔过于长,比末节短,末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这些代表皮蓟马科<
/p>
Phloeothripidae
的特征。
作业
蝽、长蝽、红蝽、盲蝽、猎
蝽、姬猎蝽、花蝽、田鳖各科检索表的编制
实验四
同翅目和脉翅目分类
一、目的
:
1
、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
2
、认识半翅目主要科;
3
、掌握同翅目分类特征
p>
4
、认识同翅目各亚目和重要科,并掌握其特征。
< br>
二、材料:
1
、蜡蝉、蝉、叶蝉、飞虱、广翅蜡蝉、蛾蜡蝉、象蜡蝉、耳蝉、角蝉、沫
蝉、木虱、蚜虫、绵蚜、瘤蚜、粉虱、绵蚧、粉蚧、蚧、盾蚧
2
、草蛉、粉蛉、蝶角蛉
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
三、观察内容
:
(一)同翅目昆虫观察:
1
、以蝉为代表观察同翅目
Homoptera
特
征。从头部腹面观,口器刺吸式,
从头的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一,左右翅呈屋脊状复于
体背,不重叠,这是和半
翅目的区别之处,是同翅目的主要特征。继续观察,触角短鬃状
或锥状;跗节
3
节;
翅脉发达,
前翅至少有
4
条脉从基部发出;
雌性有
3
对产卵瓣形成的产卵器。
< br>
2
、
观察蝉
科
Cicadidae
标本:
触角鬃状
,
单眼
3
个,
前足腿节粗,
下方多刺,
前翅脉纹粗,雄虫腹部第一节有发音器
。
3
、取大青叶蝉标本,观察叶蝉科
Cicadellidae
特征:触角刚毛状,前翅皮革
质,后足基节横向着生,后足胫节下方有
2
列
刺状毛。
4
、再取斑衣蜡蝉标本,观
察蜡蝉科
Fulgoridae
特征:前翅端区翅脉多分叉,<
/p>
并多横脉,构成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5
、观察飞虱科
Delphacidae
特征:体小型,触角短锥状,翅透明,后足胫节
末端有一显著的能够活动的扁平的距。
6
p>
、观察示范标本~广翅蜡蝉,认识掌握广翅蜡蝉科
Ricaniid
ae
特征:外形
象蛾,
头部比胸部阔,
中胸背板很大,
翅脉细,
放射状,
p>
前翅前缘区有很多横脉,
多不分叉,后足跗节第一节短。
7
、观察示范标本~蛾蜡蝉,认识蛾
蜡蝉科
Flatidae
特征:和广翅蜡蝉相似,
但头不比前胸阔,
前翅前缘横脉多分叉,
前翅臀区<
/p>
(爪片)
脉纹上多颗粒状突起。
p>
8
、观察示范标本~耳蝉,认识耳蝉科
Le
dridae
特征:前胸背板向两侧扩展
成叶状或向上呈耳状突
起,后足胫节较扁
,外侧多扩展成叶状或有一列大刺。
11<
/p>
、观察角蝉科
Membracidae
特
征:触角鬃状,前胸极发达,有各种畸形的
延伸或突起,通常盖住中胸或腹部。
12
、观察沫蝉科
< br>Cercopidae
主要特征:体卵形,相当隆起,前胸背板大,但
盖不住中胸小盾片,前翅皮革质,长过腹部,后翅径脉近端部分叉形成一端室,
后足胫节有
2
侧刺,第一、二跗节也有端刺。
13
、取梨木虱标本,观察木虱亚目
Psyllomorpha
特征:触角长,
10
节,第
十节端部有毛状分叉;单眼
3
个;前翅基部生出一条脉纹,中途三分叉,每支再
二分叉
;
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
胫节端部有刺;
雌性产卵器包在背腹两生殖板内,
只包括木虱科
Psylli
dae
。
14
、取
棉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蚜亚目
Aphidomorpha
特征:小形多
态昆虫,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有翅个体的前翅比后翅大;
前翅有
明显的翅痣,亚前缘脉,径脉,中脉及第一肘脉基部愈合;跗节
< br>2
节,第一节很
短;雌性无产卵器,雄性第九节有一圆柱
形的生殖器,平时缩在里面,两侧有短
小的抱握器。
p>
15
、继续以棉蚜观察蚜科
Aphidid
ae
特征:
a
、触角
< br>6
节,末节中部起突然
变细,
明
显分为基部和鞭状部
2
部分,
在末节基
部的顶端和末前节的顶端各有一
圆形的原生感觉孔。
第三至六节
基部可能还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次生感觉孔。
它们
的数目和分布,
可作为鉴别种的特征。
b
、翅若有,前翅大而后翅小,前翅只有
1
条粗的纵脉,其基部为亚前缘脉,第一径脉,径分脉,中脉及
肘脉合并而成,
端部由亚前缘脉与第一径脉造成粗大的翅痣,其余各脉先后分出;中脉<
/p>
2
或
3
分支。后
翅由
1
条纵脉分出径分脉,中脉和第一肘脉
c
、头部背面在复眼前有
p>
疣状突起——眼疣,
d
、腹部在第六节背面
有一对腹管,腹末有尾片(腹部末端
的突起)
。
16
、观察绵蚜科
< br>Eriosomatidae
标本特征:
a
、前翅中脉减少或不分叉,
b
、
腹管退化成盘状或完全没有,
c
、
触角的次生感觉孔呈横带状或不规则的圆环形。
观察示范的自然状态标本,可看到由于其
有发达的蜡腺,体被白色绵状的蜡质。
17<
/p>
、取葡萄根瘤蚜玻片标本,观察瘤蚜科
Phylloxerida
e
特征:
a
、有翅蚜触
角
3
节,
b
< br>、前翅没有径分脉,中脉单一,肘脉
2
支在基部相结合。
18
、观察粉虱亚目
Aleyromorpha
特征:
a
< br>、体小,两性都有翅,体和翅上常
被有白色的蜡粉,
b<
/p>
、复眼的小眼分为上下两群,
c
、触角<
/p>
7
节,
d
、前翅
有两条
脉,前一条弯曲,后一条直,后翅只有一条脉纹,
e
p>
、跗节
2
节,有
2
爪及一中
垫;
f
、腹部第九节背面有凹入,称为皿状孔,中间有小形的第十节背板,称为
盖片及一管状
的肛下片,叫舌状突。只包括粉虱科
Aleyrodidae
。
19
、认识绵蚧科
< br>Margarodidae
特征:
a
、雌雄异型,
b
、雌性通常椭圆形,体
壁有弹性,常被蜡粉,分节明显,触角
6
—
11
节,足发达,腹部有
2
—
8
对气门,
c
、雄成虫具有单眼和复眼,触角
7
—
1
3
节;每节常轮生不同长度的细毛;前翅
脉纹仅
2
分支,后翅变成平衡棍。
20<
/p>
、观察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标本特征:
a
、雌虫体长园形,被有白粉,
腹部末端两侧有臀瓣,
其上各有一根刺毛,
称为臀瓣刺
毛。
肛门周围有骨化的环,
上生
6
p>
根刺毛,叫肛环和肛环刺毛,没有腹部气门;
b
、雄虫没有复眼。
21
、观
察蚧科
Coccidae
特征:
a
p>
、雌虫体圆形,长卵形或球形;背面的体壁
硬化,腹面体壁薄而柔软
;头、胸、腹常合并为一体,所以体节几乎完全消失;
触角
6<
/p>
—
8
节,其第一节较粗大,以后各节愈往
端部愈细。足的节数正常,但很
小。没有腹部气门;腹部末端有深的裂缝,叫臀裂(肛裂
)
,肛门上盖有
2
块三
角形的骨片,叫肛板(三角板)
。
b
< br>、雄虫触角
10
节,具单眼,其数目为
< br>4
—
12
个。有翅一对,足长而
发达,有正常节数,交配器短。在腹部倒数第
2
节上具有
2
个腺孔,分泌出
2
根长的白色蜡丝。
22
、观察盾蚧科
Diaspididae
特征:
a
p>
、雌性介壳近园形,略隆起,由黄色的
两层蜕皮和灰色的丝质分泌物
重叠而成,
蜕皮位于近中央,
雌虫体近园形,
< br>黄色。
取玻片标本,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
头和前胸愈合,
中后胸和腹部前节分节明显;
后数节
合为一整块骨板,
称臀板。
臀板背面和腹面分别开口有肛门和生
殖孔以不
同大小和长度的圆柱形腺管的孔。
一臀板边缘有成对的
附器分布:
叶状而厚的为
臀,薄而分枝的臀为栉,刺状的为腺刺
,其内通有分泌腺;臀板上还有皮棍,触
角退化成疣状,气门
2
对,完全无足。
b
、雄虫若虫介壳较雌
虫介壳为小,椭圆
形,两侧边近平行。蜕皮壳突出于前端,颜色和质地同雌的一样,雄成
虫触角丝
状,
10
节,单眼
4
—
6
个,交配器狭长。
(二)脉翅目昆虫观察:
脉翅目的主要特征,草蛉、粉蛉、蝶角蛉各科特征
作业:
绘制蜡蝉、蝉、叶蝉、飞虱、
广翅蜡蝉、象蜡蝉、耳蝉、角蝉、沫蝉、木虱、
蚜虫、粉虱、绵蚧、粉蚧、蚧、盾蚧检索
表
实验五
鞘翅目分类
一、目的
:
1
p>
、掌握鞘翅目分类方法,认识分类特征。
2
、认识重要科的特征。
二、材料:
1
、下列昆虫的针插或浸渍标本。
金龟甲、丽金龟、花金龟、瓢甲、
毛瓢甲、叶甲、拟步甲、跳甲、小蠹、象
甲、步甲、拟步甲、虎甲、芫菁、叩头甲、豆象
、吉丁甲、隐翅甲、埋葬甲、郭
公甲、莹火虫、天牛、谷蠹、粉蠹、龙虱、水龟虫、
p>
2
、下列玻片标本或示范标本
:
p>
步行甲后翅
(
肉食甲式
)
;
金龟甲后翅
(
隐翅甲式
)
;
萤后翅
(
萤式
)
瓢虫跗节
(
拟三节<
/p>
)
;
叶甲跗
节
(
拟四节
)
。
3
、用具
:
扩大镜、双筒解剖镜、拨针、镊子、蜡盘、蒸馏水。
三、观察项目:
1
、
鞘翅
目特征观察:观察金龟子等,都具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坚硬,
复盖在身体的背面,中央
有一会合的纵缝
(
中缝
)
;前胸背板发达,掀起前翅可看
到膜质的后翅和柔软的腹节背板,
而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很坚硬。
鞘翅在身体背面
复盖
的程度因种类而异,金龟子的腹部仅末端背板外露,但有的可将腹部复盖,
有的腹部大部
分露出,常作为分科重要依据。
p>
2
、后翅类型:掀开金龟子的鞘翅,可以看到褶叠着的膜质后翅用镊
子展开
后可看到
(
或取玻片标本观察<
/p>
),
没有二条中肘横脉及纵室,为“隐翅甲式”对比
观察步行甲后翅,有许多横脉,通常有
2
条中肘横
肘
(
M
—<
/p>
C
u
)造成一小的纵室
< br>为“肉食甲式”
。鞘翅目后翅的另一种翅脉形式叫“萤式”
,中脉与肘脉的端部愈
合呈环,只一条脉纹到达翅缘。
3
、基节
窝类型:用镊子将金龟甲、步行甲的后足连同基节一同拨下,露出
的孔为“基节窝”
p>
,对比二者基节窝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第一腹板的关系,金龟子
的第一
腹板保持完整,
而步行甲的第一腹板被基节窝分割成二部分,
这
是植食亚
目和肉食亚目区分的特征之一。
另外取下金龟子的一只前足,
p>
其基节窝为前胸的骨片所包围,
这种形式的基
节窝称为“闭式”
。取芜菁前足,前足基节窝后面没有前胸的骨片,称为“开式”
p>
基节窝。
<
/p>
4
、跗节的类型:观察金龟子的跗节,有明显的
< br>5
个小节,对比观察瓢甲和
叶甲的跗节,瓢甲的跗节为四
个节,第三节特别小,包在第二节中间,这两类型
的跗节称为“拟三节”
(
隐
4
节
)
;
叶甲的跗节
5
个小节,第四节特别小,包在
第
3
节的中间
,
特称为“拟四节”
(
隐五节
)
。
5
、重要科成虫特征观察:
(1)
、虎甲科
Cicindelidae
p>
、步甲科
Carabidae
与拟步甲科<
/p>
tenebrionidae
:取虎
甲、
步甲观察,均属肉食亚目,区别在于虎甲科头一般比胸部宽,两触角间的距
离较近,小于
上唇宽度,步甲科头一般比胸部窄,触角位于复眼与上颚基部间,
上唇小,两侧不超过触
角间距离,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有的很相似,观察步甲,三
对足跗节均
5
节
(
跗式
5
—
5
—
5
),
再对比观察拟步甲,
前中足跗节
5
节
,
后足
4
节
(
付式
5
—
5
—
4)<
/p>
。
(2)
、叩
头甲科
Elateridae
和吉丁甲科
Buprestidae
取叩头甲和吉丁甲观察
,
都
具有坚硬而细长的身体
,
前胸腹板均有一个向后延伸的腹板突起。
但叩头甲科的
< br>突起细长尖锐,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内;体色一般黑暗;前胸与鞘翅间凹下,能
活
动,
前胸背板两侧后缘还有尖锐的后角突起。
吉丁甲科前胸腹板
突扁平,
嵌在
中胸上,体色多鲜艳,有金属光泽,前胸与鞘翅间
不凹下,不活动。
(3)
、
芫菁科
Meloidae
取豆芫菁进行观察
p>
,
身体和鞘翅比较柔软;
头部略比胸
p>
宽
,
头的后缘收缩成圆形
,
付节和拟步甲
科相似为
5
—
5
—
4
式
,
但前足的基节窝
为开式。
p>
(4)
、金龟甲科
Melonthidae
、丽金龟甲科
Rutelidae
观察金龟甲
,
丽金龟共
同特征是前足开掘式
,
付节
5
节
,
触角鳃叶状
,
通常
10
节
,
末端
3
—
5<
/p>
节向一侧扩
张呈瓣状
,
< br>合起来成锤形。
后足着生接近身体末端而远于中足;腹
部气门完全被
鞘翅所盖住
;
触角的锤状部有毛
,
其他代表金龟甲总科
Melolonthoidea,
后足着
生在身体的中间
,
位置接近中足而远于腹部末端
,
气门
至少露出一对在鞘翅外。
丽金龟甲科与金龟科,
区别在于后者足
2
爪长度不等,
在后足上特别显著,<
/p>
每个
爪都能活动
(5)
叶
甲科
Chrysomelidae:
取叶虫观察
,
一部分体形像瓢甲
,
但显著不同处<
/p>
在于足跗节为拟
4
节
,
复眼园形
,
体多有金属光泽。
(6)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取甜菜象甲观察象甲科的特征
,
其头
部延伸呈象
鼻状
(
有的种类呈管状,<
/p>
咀嚼式口器着生在喙的前端,触角膝状
,
10
—
12
节
,
末
端
3
节呈锤状
;
头部腹面中央有一条外咽缝。
p>
(7)
、
豆象科
B
ruchidae:
取豆象进行观察
,
体坚硬
,
灰褐色
,
复被鳞片组成的
各种花纹
;
头部缩在前胸的下面
,
有较大的复眼
,
从侧面观察复眼的形状
,
其前
下缘有“V”字形缺刻;触角由复眼的前方伸出;鞘翅末端截形,腹末背板露出
鞘翅之外。
(8)
、瓢甲科
Coccinellidae
:取瓢虫和毛瓢虫进行观察
,
共同特征是身体半球
形
,
像一个复转过来的园瓢
,
腹面扁平
;
触角短
,
棍棒状
;
足跗节为拟
3
节
,
瓢甲
亚科
Coccinellinae,
背面光滑无毛,
上颚有基齿
,
端部对裂或不分裂
;
毛瓢甲亚科
Epilachnilnae,
背面有毛
,
少光泽
;
上颚无基齿
,
端部分为许多小齿。
(9)
、天牛科
Cerambycidae:
取天牛进行观察
,
触角比体长
,
复眼肾脏形
,
触
角由复眼的凹陷处伸出
;
足跗节为隐
5
节。
(10)
、隐翅甲科
Staphylinidae
与埋葬甲科
silphidae
:取隐翅甲观察隐翅甲科
的特
征
,
触角
10
或
11
节
,
线状
(
有的种类棒状
),
鞘翅极短
,
没有盖住腹部一半
,
再取埋葬甲观察
埋葬甲科的特征
,
和前科不同处在触角棒状。鞘翅短,末端截形
,
盖住腹部一半以上,腹部露出
3
节。
(11
)
、
小蠹科
Scolytidae
p>
和齿小蠹科
lpidae
。
取小蠹和齿小蠹观察,
共同特征
是体小;喙短而阔,很
不发达;触角短而有锤状部。均属小蠹总科
Scolytoidea
。
但要注意小蠹前足胫节外侧顶端有一强大端距,
代表小蠹
科特征;
齿小蠹前足胫
节外侧顶端缺一明显端距
,
这是齿小蠹科与小蠹科的主要区别。
(12)
、谷盗科
Ostomatidae,
取谷盗观察谷盗科的特征。头前口式,触角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