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
放大
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
看到更多的细节。
2
、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
/p>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
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
p>
“
凸
”“
透
”
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
(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
如
果只能提供给学生
一种放大镜,
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
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计算机或电视机屏
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
“
看,这是什么?<
/p>
”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
能
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
——
《我是放大镜》
。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
作用、
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
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
——
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
放大镜的作用
——
放大物体的像
(可能学生会说
“
把物体放大
”
,
提醒学生物体并
p>
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
< br>——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
< br>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
集
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珠宝商鉴定珠宝、
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
发纤维等、
农
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
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
2
< br>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
、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
方
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
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
新的发现!将新发现
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
交流
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
不清的细微之处。<
/p>
三、放大镜的特点
< br>1
、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
“
放大
”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
有
“
凸
”
< br>、
“
透
”
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
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
2
、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
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
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
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
、师:放
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
透明的)
所以放大镜也叫
“
凸透
”
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
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
、
师: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
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
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
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
、
课外
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
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
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
凸透
”
镜)
作用:
“
放大
”
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
认识
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
、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
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
它们种类数量繁多,
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
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
习性,
由于它们个头太小,
常常被我们忽略。
< br>但有一些执
着的研究者,
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
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
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
发现了许多
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
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
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
(师播
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
、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
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
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
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
的冻灾,
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
虫,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
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
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
而且因观
p>
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
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
)
3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
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
果每个学生自备的,
可事先让材料员
收起来,
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
这些家伙比
较小,
让我们用上放大镜,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
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
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
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
/p>
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
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
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
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
、阅读第
6
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
——
草蛉
2
、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
活动、筑巢
……
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
参考):苍蝇、蚊
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
可
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
“
昆虫世界
”
,
以小组为单位
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
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
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
而且
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
可以在网上开辟一
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
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
及时的反馈
有助于让学生
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
——
由小眼组成
触角
——
形状结构各异
<
/p>
足
——
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
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
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
p>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
教师演示器材:
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
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
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
盐、
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
首先请你在科
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
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
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
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
可画
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
、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
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
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
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
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
、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
用品
,
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
自然
界中有的晶
体从溶液中诞生,
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
形成的,
如
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
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
、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
(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
瞧,
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
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
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
玻璃片需远离
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
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
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
的晶体。)
3
、拓展活动
师:
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
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
晶体,
你知道是怎
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
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
p>
、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显微镜是
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 br>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p>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
、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
究的发展。
4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
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
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
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
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
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
微
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
、如何放得更大?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
但人类的探
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
放大镜不能满
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
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
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
2
、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
荷兰
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
微镜。
由一个
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
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
不
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束代
替光束,
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
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
< br>3
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
、怎样放得更大?
师:
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
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
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
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
得更大?同学
们,
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
放得更大?
(先让学生尝试回
答)
2
、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
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
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
25
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
的需求,我们该怎么
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