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
标准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目
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
..................................................
..................................................
....... 2
第一章
有理数
.
.
..................................................
..................................................
..................... 2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
..................................................
............. 6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
..................................................
..................................................
7
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
.........
..................................................
............................................... 9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
..................................................
..................................................
.....
1
1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
< br>............................................... .................................................. ..
1
1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
< br>............................................... .................................................. ....
1
4
第七章
三
角形
.....................................
..................................................
................................
1
5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 br>.
...................................
..................................................
................
2
0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
..............................................
..................................................
.
2
1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
..................................................
..............................
2
2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
..................................................
..................................................
.....
2
4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
..................................................
.............................................
2
4
第十二章
轴对称
........................
..................................................
........................................
2
5
第十三章
实数
.....................................
..................................................
................................
2
7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
..................................................
................................................
2
8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
..................................................
.............................
2
9
文案
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
..................................................
..................................................
.....
3
1
第十六章
分式
.....................................
..................................................
................................
3
2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
..................................................
.............................................
3
3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
..................................................
..................................................
.
3
5
第十九章
四边形
........................
..................................................
...........................................
3
6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
..................................................
.............................................
3
8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
..................................................
..................................................
.....
3
9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
..................................................
............................................
4
0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根式
.
................................................ .................................................
4
1
第二十三章
旋转
.........................
..................................................
.......................................
4
3
第二十四章
圆
.....................................
..................................................
................................
4
4
第二十五章
概率
.........................
..................................................
.......................................
4
7
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
..................................................
..................................................
.....
4
9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
..................................................
............................................
4
9
第二十七章
相似
.........................
..................................................
.......................................
5
1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
................................................ .................................................
5
3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
.................................................
..................................................
..
5
5
1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
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
四个章节的
容
.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有理数:
(1)
凡能写成
q
(
p
,
q
为整数且
p
0
)
< br>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
正整数、
0
、负整数统称整数;
p
正分数、负
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
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
不是有理数;
正整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整数
零
正分数
(2)
有理数的分
类
:
①
有理数
零
②
有理数
负整数
负整数
正分数
分
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负分数
2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
2
3
.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 br>0
的相反数还是
0
;
(2)
相反数的和为
0
a+b=0
a
、
b<
/p>
互为相反数
.
4.
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
绝对值是
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
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
(
a
0
)
(
a<
/p>
0
)
a
(2)
绝对值
可表示为:
a
0
(
a
0
)
或
a
<
/p>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
a
(
a
0
)
< br>
a
(
a
0
)
论;
5.
有
理数比大小:
(
1
)正数的绝对值越大
,这个数越大;
(
2
)正数永远比
p>
0
大,负数永远
比
0
小;
(
3
)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
4
)两个负数比
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
5
)数轴
上
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
6
)大数
-
小数
< br>
>
0
,小数
-
大数
<
0.
6
.
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
数;注意:
0
没有倒数;若
a
≠
0
,那么
a
的倒数是
1
;若
p>
ab=1
a
、
b
互为倒数;若
ab=-1
a
、
b
互为负倒数
.
a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
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
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
3
)一个数与
0
相加,仍得
这个数
.
8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
1
)加法的交换律:
a+b=b+a
;
(
2
)加法的结合律:
(
a+b
)
+c=a+
(
b+c
)
.
3
9
p>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
b=a+
(
-b
)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
/p>
(
1
)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
2
)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
3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
的
个数决定
.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
1
)乘法的交换律:
ab=ba
< br>;
(
2
)乘法的结合律:
(
ab
)
c=a
p>
(
bc
)
;
(
3
)乘法的分配
律:
a
(
b+c
)
=ab+ac .
12
.有理数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a
即
无意义
.
0
13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
1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
2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
次幂是正数;注意:当
n
为正奇数时
:
(-a)
n
=-a
n
或
(a -b)
n
=-(b-a)
n
,
当
n
为正偶数时
:
(-a)
n
=a
n
或
p>
(a-b)
n
=(b-a)
n
.
14
.乘方的定义:
(
1
)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
2
)乘方中,相同的因
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
10
的
数记成
a
×
10
n
的形式,其中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
位的
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
4
<
/p>
16.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
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
17.
有
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
似数的
有效数字
.
请判断下列题的对错
,<
/p>
并解释
.
1.
近似数
25.0
< br>的精确度与近似数
25
一样
.
2.
近似数
4
千万与近似数
4000
万的精确度一样
.
3.
近似数
660
万
,
它精确到万位
.
有三个有效数字
.
4.
用四舍五入法得近似数
6.40
和
6
.4
是相等的
.
5.
近似数
3.7x10
的二次与近似数
< br>370
的精确度一样
.
1
p>
、错。前者精确到十分位(小数点后面一位),后者精确到个位数。
2
、错。
4
千
万精确到千万位,
4000
万精确到万位。
3
、对。
4
、错。值虽然相等,但是取之围和精确度不同
5
、错。
3.7x10^2
精确到十位
,370
精确到个位
相关概念:有效数字:是指从该数字左边第一个非
0
的数字到该数字末尾的数
字个数(有点绕口)。
举几个例子:
3
一共有
1
个有效数字,
0.000
3
有一个有效数字,
0.1500
有<
/p>
4
个有效数字,
1.9*10^3
有两个有效数字(不要被
10^3
迷惑,只需
要看
1.9
5
的有效
数字就可以了,
10^n
看作是一个单位)。
< br>
精确度:即数字末尾数字的单位。比如说:
9800.8
精确到十分位(又叫做小数
点后面
一位),
80
万精确到万位。
9*10
^5
精确到
10
万位(总共就
9
一个数
字,
10^n
看作是一个单位,就和多少万是一个概念)。
18.
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
除,最后加减
.
本章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
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
p>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
.
< br>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
的观察、归纳与
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
本章容时,应该
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
二
.
知识概念
6
1
.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
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
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p>
.
2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
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
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
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
3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
4
.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
< br>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
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
行同类项的合并
和去括号。
在准确判断、
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 br>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
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
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
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
应用意识。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
知识框架
7
二.知识概念
1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1
,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
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p>
ax+b=0
(
x
是未知数,
a
、
b
是已知数,且
a
≠
0
)
.
3
.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
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
1
……
(检验方程的解)
.
4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
1
)读题
分析法
:
…………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
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
“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
p>
成,增加,减少,配套
-----
”
,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
最后利用题
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
(
2
)画图分析法
: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
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
形,使图形各部
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
8
<
/p>
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
,填入有关的代数
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
1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
1
)行程问题:
距离
=
速度·时间
< br>速度
距离
距离
时间
;
<
/p>
时间
速度
工作量
工作量
工时
;
<
/p>
工时
工效
部分
部
分
(
3
)比率问题:
< br>
部分
=
全体·比率
比率
全体
;
<
/p>
全体
比率
(
2<
/p>
)工程问题:
工作量
=
工效·工时
工效
<
/p>
(
4
)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
=
< br>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逆流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
(
5
)
< br>商
品
价
格
问
题
:
售
价
=
定
p>
价
·
折
·
利润率
售价
成本
100
%
p>
;
成本
长方形<
/p>
=2(a+b)
,
S
长方形
=ab
,
C
1
,
p>
利
润
=
售
价
-
成
本
,
10
(
6
)周长、面积、体积问题:
C
圆
=2
π
R
,
S
圆
=
π<
/p>
R
2
,
C
形
=4a
,
1
S
形
=a
2
,
S
环形
=
π
(R
2
-r
2
),V
长方体
=abc
,
V
体<
/p>
=a
3
,
V
p>
圆柱
=
π
R
2
h
,
V
圆锥
=
π
R
2
h.
3
本章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
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
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
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
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
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 br>
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
知识框架
9
本章的主要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
,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
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
.
p>
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
初步认识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
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
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
段和角
.
本章书涉及的数学思想:
1.
分类讨论思想。在过平面上若干个点画直线时,应注意对这些点分情况讨论;在画图形
时,应注意图形的各种可能性。
2.
方程思想。在处理有关角的大小,线段大小的计算时,常需要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3.
图形变换思想。在研究角的概念时,要充分体会
对射线旋转的认识。在处理图形时应注
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
转化。
4.
化归思想。在进行直线、
线段、角以及相关图形的计数时,总要划归到公式
n(n-1)/2
的
具体运用上来。
10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
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述六章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 br>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
角。
2.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
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
角。
3.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
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
5.
同位角、错角、同旁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八个角中,有四对同位角,两对错角,两
< br>对同旁角。
同位角:∠
1
p>
与∠
5
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
做同位
角。
错角:∠
4
与∠
6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
错角。
同旁角:∠
4
与∠
5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角。
< br>
6.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
平移:在平面,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
< br>变换,简称平移。
8.
对应点
: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
的两个点
叫做对应点。
9.
定理与性质
12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
垂线的性质:
< br>性质
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p>
性质
2
:连接直
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
/p>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p>
12.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
:两直线平行,错角
相等。
性质
3
:两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
13.
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
2
:错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
判定
3
: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不重合
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
研究了两条直线
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
,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所具有的特性
,
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
< br>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
,
利用平移
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
重点
:
垂线
和它的性质
,
平
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
,
平移和它的性质
< br>,
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
难点
:
探
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
,
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
,
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
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
13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
a
与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
a,b
)
2.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
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
x
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
y
轴或
纵轴;两坐标
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
坐标:对于平面任一点
P
,过
P
分别向
x
< br>轴,
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
x
轴,
y
轴上,对
应的数
a,b
分别叫点
P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
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
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的点与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掌握本节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讲授本章容时应多从实际情形出
14
发,通过对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七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
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
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高。
4
.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
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
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5
6.
三角
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
多边形:在平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
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
成的角叫做它的角。
多边形角和定理
:n
边形的角的和等于:
(
n
-
<
/p>
2
)
×
180<
/p>
°,
则正多边形各角度数为:
(
n
-
<
/p>
2
)×
180
°
÷
n
多边形角和定理证明
证法一
:在
n
边形任取一点
O
,连结
O
与各个顶点,把
n<
/p>
边形分成
n
个三角形
.
因为这
n
个三角形的角的和等于
n<
/p>
·
180
°,以
O
为公共顶点的
n
个角的
和是
360
°
所以<
/p>
n
边形的角和是
n
·
180
°
-2
×
180
°
=
(
n-2
)·
180
°
.
即
n
边形的
角和等于(
n-2
)×
180
°
.
证法二:连结多边形的任一顶点
A1
与其他各个顶点的线段,把
n
边形
p>
分成(
n-2
)个三角形
< br>.
因为这(
n-2
)个三角形的角和都等于(
n-2
)·
180
°
所以
n
边形的角和是(
n-
2
)×
180
°
.
证法三:在
n
边形的任意一边上任取一点
P
,连结
P
点与其它各顶点的
线段可以把
n
边形分成(
n-1
)个三角形,
这(
n-
1
)个三角形的角和等于(
n-1
)·
180
°
以
P
p>
为公共顶点的(
n-1
)个角的和是
180
°
16
所以<
/p>
n
边形的角和是(
n-1
)·
180
°
-180
°
=
(
n-2
)·
180
°
.
p>
已知
正
多边形角
度数则其边数为:
360
÷(
180<
/p>
-角度数)
8.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p>
外角和
=N*180-
(
< br>N-2
)
*180=360
度。
p>
注:
在不考虑角度方向的情况下,
以上所述
的
N
边形,
仅为任意
< br>‘凸’
多边形。
当考虑角度方向的时候,上面的论述也适
合凹多边形。
9.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
正多边形:在平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
形叫做正多边形。
11.
平面镶嵌:
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
平面。
镶嵌的一个关键点是:在每个公共顶点处,各角的和是
360
°.
1
.全等的任意三角形能镶嵌平面
把一些
纸整齐地叠放好,用剪刀一次即可剪出多个全等的三角形.用这些全等的
三角形可镶嵌平
面.这是因为三角形的角和是
180
°,用
6
个全等的三角形即可镶嵌出
一个平面.如图
1
.用全等的三角形镶嵌平面,镶嵌的方法不止一种,如图
< br>2
.
2
.全等的任意四边形能镶嵌平面。
17
p>
仿上面的方法可剪出多个全等的四边形,用它们可镶嵌平面.这是因为四边形的
角和是
360
°,用
4
p>
个全等的四边形即可镶嵌出一个平面.如图
3
.其实四边形的平面
镶嵌可看成是用两类全等的三角形进行镶嵌.如图
4
.
3
.全等的特殊五边形可镶嵌平面
圣地亚
歌一位家庭妇女,五个孩子的母亲玛乔里·赖斯,
对平面镶嵌有很深的研究,
尤其对五边形的镶嵌提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结论.
1968
年克什纳断言只有
8
类五边形
能镶嵌平面,可是玛乔里·赖斯后来又找到了
5
类五边形能镶嵌
平面,在图
5
的五边形
ABCDE
p>
中,∠
B
=
∠
p>
E
=90
°,
2<
/p>
∠
A
+∠
D
p>
=2
∠
C
+∠
p>
D
=360
°,
a
=
e
,
a
p>
+
e
=
d
.图
6
是她
于
1977
年
12
月找到
的一种用此五边形镶嵌的方法.
用五边形镶嵌平面,
是否只有<
/p>
13
类,还有待研究.
4
.全等的特殊六边形可镶嵌平面
191
8
年,
莱因哈特
证明了只有
3
类六边形能镶嵌平面.图
7
是其中之一.在图
7
的六边形
AB
CDEF
中,∠
A
+∠
B
+∠
C
=360
°,
a
=
d
.
5
.七边形或多于七边的凸多边形,
不能镶嵌平面.
只有正三角形、形和正六边形可镶嵌平面,用其它正多边形不
能镶嵌平面.
例如:用正三角形和正六形的组合进行镶嵌.设在一个顶点周
围有
m
个正三角形
18
的角,有
n
个正六边形的角.由于正三
角形的每个角是
60
°,正六边形的每个角是
< br>120
°.所以有
m
·
p>
60
°+
n
·
p>
120
°
=360
°,即
m
+
2
n
=6
.
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
或
可见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镶嵌,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一个顶点的周围有
4
个正三
角形和
1
个正六边形,另一种是在一个顶点的周围有
2
个正三角形和
2
个正六边形.
埃舍尔
_
百度百科
12.
公式与性质
< br>三角形的角和:三角形的角和为
180
°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
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
性质
2
:三角形的一
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角。
多边形角和公式:
p>
n
边形的角和等于(
n-2
)
·
180
°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角和为
360
°。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
1
)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n-3
)条对角线,把多边形<
/p>
分词(
n-2
)个三角形。
(
2
)
< br>n
边形共有
n(n
-
3)
条对角线。
2
p>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几何部分的基础图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动脑
19
动手,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知识奥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
情操和几何思维能力。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
< br>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
次。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
≠
0,b
< br>≠
0)
。
2.
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
3.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组的解。
< br>
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组。
20
5.
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
,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
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
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
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
,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
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简称加减法。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
,
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
培养学
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
,<
/p>
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
重点
:
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p>
,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
p>
难点
: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用符号“<”“>”“≤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1
2.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
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
不
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最高
次数是
1
,像这样的不
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
一
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6.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
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p>
1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
的方
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p>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本章容要求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22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
集
数
据
p>
整
理
数
据
描
述
数
据
分
< br>析
数
据
得
出
结
论
二.知识概念
1.
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
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
称为抽样调查。
3.
总体:要考察的
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
个体:组成
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
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
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
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 br>
9.
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围
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
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本章要求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
过程,
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
养重视
23
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和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
因式五个章节的容。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
转、对
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4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
1
p>
)“边角边”简称“
SAS
”
(
< br>2
)“角边角”简称“
ASA
”
(
p>
3
)“边边边”简称“
SSS
”
< br>(
4
)“角角边”简称“
AAS
”
p>
(
5
)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
HL
)
。
除了边边角和角角角。
4.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
/p>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
骤:
①、
确定已知条件
(包
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 p>
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
写证明格式
(
顺
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
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
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
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
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
线、
中线等探索中
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
启发他们的灵感,
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
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25
二.知识概念
1.
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
这个图
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性质:
(
1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
2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
< br>3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br>
(
4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
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5
)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p>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4.
等腰
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
p>
5.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角对等边。
6.
等边三角
形角的特点:三个角相等,等于
60
°,
7.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
角是
60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
直角三角形中,
3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6
9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
鉴赏,
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
性质来
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1.
算
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
x
的平方等于
a
,即
x
2
< br>=a
,那么正数
x
叫做
a
的算
术平方根,记作
a
。
0
的算术平方根为
0
;从定义可知,只有当
a
≥
0
时
,a
才有
算术平方
根。
2.
< br>平方根:
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
x
的平方根等于
a
,
即
x
2
=a
,
那么数
x
就叫做
< br>a
的平方根。
3.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
0
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
数没有平方根。
4.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0
< br>的立方根是
0
;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 br>
自然数
< br>(
0
,
1
,
2
,
3
)
整数
<
/p>
负整数<
/p>
(
1
,
2
,
3
)
1
2
有理数
正分数
(
,
)
(
整数
、
有限小数
、
无限循环小数
)
2
3
分数
(
小数
)
< br>实数
1
2
负分数
(
,
)
2<
/p>
3
无理数
正有理数
(
无限不
循环小数
)
负有理数
5.
数
a<
/p>
的相反数是
-a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
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的绝对值是
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