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
前,
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
见到他
3
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
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p>
他没对我多说什么,
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
“
大脑三分之二理论
”
(就是
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
0-3
岁就长
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
0-3
岁是孩子的黄金
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
经知道了,
但在十几年前基本
是天方夜谭,
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
孩子
3
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
或送回老家与
父母不见面了,
而年轻的父
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
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
所知,
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
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
搞坏的事,
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
那
p>
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
爱因斯坦白、
柴可夫斯基、
卓别林那样众
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p>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
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
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
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
能是伟人的苗子,
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
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
使中
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
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
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
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
“
懂事
p>
”
前的
黄金教育期(特别是
0-3
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
< br>而懂事的孩子,
一般都超过
3
岁
了)
,
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
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
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
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
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
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
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
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
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
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
自由地成长起
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
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
孩子的家长,
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
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
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
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
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
似乎每个家长和
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
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
p>
自然成长!
自然成长!
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
这么让人望尘
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
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
“
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
教育问题
”
,一定要有
“
教育
突围
”
的意识
.
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
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
0-3
岁的黄金教育
期大家一
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
0-3
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
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
“
教育突围
”
。
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
一
定已积
累了不少常识,
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
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
容易想到
的
“
反向思维
”
,起个名字叫
“
准父母应该
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
”
,不在系统,
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
,
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
你从起点上就考虑
孩子教育的
突围
问题
,
这里的反向思维
,
< br>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一:具有
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
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
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
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
,可你有可能从来
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
“
教育基
因的惯性遗传
”
。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
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
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
我们生长在中国,
我们的血液里也不
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
这就是教
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
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
p>
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
从而一生
只做孩子教
育的执行者,
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
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
你的教育,
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
这使得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
教育
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
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
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
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
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
不假思索的教育,
而要耐心地、
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
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
“
教育突围
”
。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
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
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
归根结底
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
中国父母因
懒于思考、
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
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
因而
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
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
草长得
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
似。
思维二: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
“
成长权
”
。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
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
的成长权是什么。
如果
孩子是一棵树,
而你让他长成了草,
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
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
解自己的孩子,
用盲目的、
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
孩子成长权,
这是为人父
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
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
代,就是因为
“
少数
”
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
类,才
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
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
子发芽
?
如何让每个孩
子都能有权利
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
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
都应该想的问题。
提出孩子
“
成长权<
/p>
”
的概念,
是为了提
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三: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
“
不懂
”
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
“
教育突围
”
和找到
“
适合
”
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
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
瞎、不了解
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
“
全职
”
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
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
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
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
可养起来大不一样,
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
宠物
“
说话
”
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
察思考才能懂。俗话
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
育他,
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
为了懂孩子,
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
外语
——
孩
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
讲话的
0-3
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
考来学习,
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
哪位家
长这门外语学得好,
他的孩子就
一定错不了。
< br>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
就以为
孩子什么都不想,
什么都
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
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
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思维四:忽视孩子,是阻碍家长教育好孩子的最大挑战。
别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心尖,但我还是
要提醒一下,现代社会里
人们的一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尽量把父母从孩子们身边
拉开,
对孩子养
而不管的现象很普遍。
就算你每天下班都和孩子在一起,
你也大大地离开了你的
孩子,
这严重地阻碍了你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因而总难成为合格的家长。
西方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大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私
家教育培育出了那么多
了不起的文人,
都和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形
影不离有关。
我说这话倒不是劝说家长
们从此都不上班在家看孩
子了,
而是要家长们意识到忽视的严重性,
这样你就可
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弥补忽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时
候,
你
就要更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孩子,而不是下班后只顾着逗孩
子开心,逗你自己高
兴。
思维五:人类的大脑一出生就足以令人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里误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孩
子的大脑是空的,需要
大人一点一点地去教育,其实
“
教育
”
二字有点贬义,有灌输的意思,是把被教
育
者看得什么都不懂,高高在上地往别人的脑子里塞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就要算人的大脑了,它
强大的自学能力、观察
能力、认识能力、存储能力是任何教育都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