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复习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课时作业
-
晨鸟教育
课时作业
6
此起彼伏的思想解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p>
100
分
一、
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
1
.[2020·昆明市高三一模
]
有学
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
英文书报
,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
p>
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
/p>
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
)
A
.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
B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D
.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
2
.[2020·汕头市高三联考<
/p>
]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
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
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
十里。”
这表明《海国图志》
(
)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3
.[2020·焦作市高三一模
]<
/p>
有学者认为:“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
和‘西
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
(
)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彻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4
.[2020·玉溪市高三联考
]
晚清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
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
术义理之微,则非彼人所梦见矣。”
这一认识
(
)
A
.摆脱了自我中心的传统文化意识
B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正常开展
C
.克服了评价异域文化的心理屏障
D
.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变革思想
5
.[2020·上饶市高三二模]
“民权”与“民主”这两个词均为舶来品,同源于一个词,
意为“人民的权力”
。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家王韬等人,均倡民权而反民主,认为“民
p>
主之制,犯上作乱之滥觞也”
。这反映出
当时
(
)
A
.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B
.中西文化交流遭遇挫折
C
.民众权利意识日益增强
D
.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
6
.[2020·合肥市高三一模
]
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废
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
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
)
A
.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
B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失败
D
.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7
.
[20
20·大连市高三模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
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
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
A
.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B
.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
Earlybird
晨鸟教育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
8
.[2020·兰州市高三二模<
/p>
]
严复认为“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
为之根本。”进而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
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一
学说
(
)
A
.强调国民素质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B
.形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
.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来开启民智
D
.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
9
.[2020·孝感市高三一模
]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
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
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
)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
.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10
.[2020·榆林市高三二模
]1919
年
4
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
,
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
言秩序、戒欺诈。”
据此可知,蔡元培
(
)
A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11
.[2020·山东东营模拟<
/p>
]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
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说明当
时的邓小平
(
)
A
.已经在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
.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
.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舆论准备
D
.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12
.[2020·南宁市高三质检
]
孙中山明确指出:“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
/p>
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
,别无挽救之法也。”这反
映出
(
)
A
.孙中山找到了救亡图存正确道路
B
.民族主义既反满洲又反帝国主义
C
.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
D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最紧迫任务
13
.[2020·佛山市高三一模
]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p>
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
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
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体现了
(
)
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党内思想路线的统一
C
.俄国革命经验的错误
D
.右倾错误的危害尚存
14
.[2020·新余市高三一模
]
毛泽东的下列著作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
)
Earlybird
晨鸟教育
15
.[2020·九江市高三联考
]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
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
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8
分,第
17
题
12
分,共
40
分)
1
6
.[2020·济南市高三质检
]
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
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
家之道结合起
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范仲淹上
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
< br>,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
石在上书
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
,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
p>
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
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
的挑战。
1895
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
时期颇不相同,自强
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
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
而他们已
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
。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
p>
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
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6
分
)
(2)
p>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
出其影响。
(12
分<
/p>
)
17
.[2020·烟台市高三三模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五蠹》记载: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
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
p>
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
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
笑。
材料提供的寓言体现了小故事大道理,给人以诸多启发。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你感受到的
启发,并结合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炼的启发,史论结合,言
Earlybird
晨鸟教育
之成理。
)(12
分
)
课时作业
6
1
.解析:题干表明林则徐在鸦片战
争前已经“开眼看世界”
,但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
论。究其原因,他在用“天朝上国”
的传统思维方法分析西方国家。故答
案为
A
项。
B
项,林
则徐对西方工业国家的野蛮掠夺性认识不足,并没有
客观分析战前形势,排除;
C
项,林则徐
的这一错误认识判断并不能延缓战争爆发,排除;
D
项,清廷的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
排除。
答案:
A
2
.解析:
A
项,材料不涉及民主思想,故
A
项错误;
B
项,洋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与材料表述不符,故
< br>B
项错误;
C
项,当时中国闭关
锁国的社会状态并
没有彻底打破,故
C
项错误;
D
项,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
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
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
< br>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
车等新
式交通工具有利于“广推贸易”
。这有利于打破中国
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
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
D
。
答案:
D
3
.解析:根据材料“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
和<
/p>
‘西用’
不会互不侵犯”
“
用’
在‘体’中会发酵”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
中学”“西学”并不矛盾,不会相互侵犯,可
以同时兼具,这
能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即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故
D
选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
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
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
(
现
)
代化,故
A
、
B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西
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不能彻底抵制,故
C
选项错误。
答案:
D
4
.解析:晚清有学者在强调中国学术、名教“无不毕具”
p>
,西人远远不及中国的前提下,
提出学习
西方制造
(
技术
)
,有利于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促进洋务运动的展开,
B
项
正确;材
料中体现的“中体西用”
思想并没有摆脱“自我中心
”
的传统文化意识,
A
项错误;“克服
了
评价异域文化的心理屏障”
与“夷
狄之陋”
等信息不符,
C
项错误;材料
中不能说明洋务派的
认识
“急功近利”
,迫切“变革”
,
D
项错误。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