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浅见

别妄想泡我
664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14: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未来的人类)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浅见



16150417


李紫薇




导读:简单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内里关系,即“文史不 分家”的道理。




摘要:

< p>
纵观古代中国,文人政治无疑是社会最主流的政治模式。纵有武强文弱之时,也

只是乱世的权宜之策,重文轻武依旧是大多数时候的情况。本文从文学与政治两方面出发,

< br>着眼于探讨文学与政治对彼此的影响,以及这种现象的源头、


原因、发展,最后它 为中国文


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化。




一、文人政治的起源




1


、孔子






古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社会” ,常言道“士农工商”,士子作为社会最上层的人


物,


几乎是主 宰着整个国家政治的去向。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正式被确立为国之根本后,


更出


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所谓文人骚客,从来都是政治的 主力军,在这样


的背景下,也就注定了在古中国,文学与政治是绝对分不开的。





这种现象的起源 非常早,最典型的是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里的


“优”并不是


“优秀”


的意思,


而是


“富余”


,也就是


“学习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管理国事,


管理国事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学习”。





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学习与做官结合到一起的人。他本人 的文学成就不必多言,


而他也确实是个“官迷”。《论语》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


诸?求善贾而 沽诸?



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以美玉比喻孔子,问 这


块玉


(您这样的人才)


是藏起来好呢 ?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找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


效力呢) ?孔子会意,答得飞快,还重复了两次,


“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这样识货


的商人呢!”




2


、屈原






至圣如果是这样的观点的话,那么 在后世,文学与政治绑定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追溯时代的长河,从春秋往后看,下一 位伟大的文学家无疑是屈原。屈原的《楚辞》是浪漫


主义的巨作,


地位可与现实主义巨作


《诗经》


并肩,


后人评曰


“楚辞者,


楚人之辞也。



‘凤


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 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


《风》《雅》,体先词赋,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 成家矣。”




《楚辞》辞藻华丽,文风诡谲,上问天命,下述鬼神,然而透过它,满篇却都是屈原


本人的政治抱负。《离骚》留下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闻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无不表达了诗人本人心怀天下、立志安世的理想。



上述


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 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其中有些


地方可 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例如《离骚》云:



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不顾


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固 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


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 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


乃遂焉而逢殃。


此段所述夏代历史相当完整,可与《左传》互相参看,而补《史记


·


夏本纪》


不言羿、


浞之事的疏漏。

也隐隐有着借古喻今的意味,


含蓄隐晦地对当今的执政者发出了劝

< br>诫和警告。屈原的这种手法,在后世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




二、文人政治的发展




1


、诗经与仁政






古中国 文学,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教化。这个说话依然是孔子所主张的,“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从思想上说,



思无邪



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


马迁在《屈原列传》 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里要说,孔子认为


这句诗可以包括全 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这个标


准是“非礼勿视 ,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实质也是


“仁”,孔子 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仁”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 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为仁君、施仁政、育仁民,


仁者至仁。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p>


“仁”与“政”贯穿着儒家政治学说的始终,后继者无


不以“仁” 为自己政治生涯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


、天人三策与独尊儒术






经历了 一个相当混乱的王朝,


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安详年代。


此时举 国上下追捧黄


老学说,


然而野心勃勃的年轻君主并不将其奉为圭 臬。


他理想中的盛世,


应当是铁血皇权下


的大一统盛世。官员,军队,这些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然而,真正致命的,应该是无形的

利刃,他需要这世上最坚固的枷锁来奠定自己的王座。





“沽之哉!沽之哉!”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商人。《汉书》形容 :



群士慕向,异人并


出。儒雅则公孙 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荐)贤则


韩安国、郑当 时;定令(制诰)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


应对则庄 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调制音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


奉使则 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


”< /p>


(《公孙弘传赞》)





董仲舒出现了,


他以一篇

< p>
《举贤良对策》


成功脱颖而出,


提出著名的


“君权神授”


“天


人合一”

< br>“天人感应”三说,将君权彻底推上了神坛,高高在上地供奉起来。


“天人三策称


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知”


< p>
与此同时,


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


文学上的大 一统势在必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r>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


儒者数百人,而公孙 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 br>(《史记


·


儒林列传》)。再有太学博士的出现,彻底确 定了儒术的统治地位,也将读书与


做官、文学与政治真正挂起钩来。



三、文人政治的产物




1


、贬谪文学





此后两千多年,文人政治成为了主 流风向,历史上的大政治家十有八九是文豪出身。


然而可惜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时在文学与政治两方面取得卓绝成就。有些人,官


场春风得意 ,他们的才学便成为了锦上添花般的点缀之物,用来教化人民、


表达观点;


然而


有些人,政坛郁郁不得意,却一转身,被苦难打磨出灼目的光华,


他们创造出另一种堪称奇


迹般的文化,也是古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系 。



——


贬谪文学。





《岳阳楼记》有言,“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非常贴切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