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句法与结构】三
-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
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
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
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
句法不通,
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p>
常见的对联
(
短联
)
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
列,
语气一致,
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
< br>说明同一个事物,
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
这种
形式的联语
常在句中用“也”
、
“又”
、
“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
< br>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
形象的两个方面,
“两表”
(
即《前、
后出师
表》
)
,
“一对”
(
《隆中对》
)
,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
人的才智和
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
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
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
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
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
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
、
“才……又……”等。例
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
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
办海军以图强,
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
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
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
递进关
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
、
“更”
、
“不但……而且”等。如一
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
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
“春风吹又生”
,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
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
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
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
联词有“若”
、<
/p>
“如”
、
“便”
、
“如果……就”
、
“要是……就”等
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
对句推出结果,
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
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
p>
对句得出结果,
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
/p>
“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
结果。以上三联均属
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
在对联中
很常见。
常用关联词
“但”
、
“却”
、
“然”
等,<
/p>
但也有不用者。
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
抑,下联“顶上功夫”
,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
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
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
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
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
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
常用“宁……不……”
、
“与其……不如……”
、
“但”
、
“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
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
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
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
< br>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
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
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
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 br>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
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
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
和行动的关系。
或者出句是目的,
对句是行动
< br>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
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
(
清统治者
)
对我们
的压迫,
意在行动起
来;
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
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
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
/p>
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
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 br>
对联的结构,
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
< br>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
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
结构对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如此等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
决定对联的成败,
所以,完整地
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
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p>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
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
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
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
人”是名词相对,
“出”与“行”
是动词相对。
“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
对。上下结构相似。
p>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
于
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
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
但
“宗斯佛”
是动宾结构,
“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
无伤大雅的情况下,
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
此联节奏单位和意
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
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
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
单位为“一三三一”
。
“水”与“风”
,
“冷”与“香”分别为名
词、形容词相对;
< br>“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
“流出”
、<
/p>
“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 br>作品的组织和构造,
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
这就
是结构问题。
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
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
,
但它又是由作品
的思想内容决定的,
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
另
外,结构对于体
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
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
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
问题,
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
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
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
。对联的结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