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方法

余年寄山水
620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17: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宋小宝小品相亲1)


..


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


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


教学


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 一内容,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 入设计的类型和方法,可作为老师设计课堂导入参考。



1


、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这是针对教 材特点,


直接揭示学习目标。


就是在上课开始后,


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各个 部分的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等,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


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种导入式特点是



短、频、快



。即省时,接触


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



教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我们 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进入大学。这是为的什么呢


?


就是为了中


华的崛起,


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 华繁荣富强。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周恩


来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 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


板书


)


为中华崛起而


读书。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 读。




教例是教师直接将本堂所讲的 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


给同学们,


使同学们意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个人,不是为了父母,更不是为了


亲戚朋 友,而是为了



中华崛起


< p>
这个大目标,只有如此才有无穷的动力。学生们平时听到的


一些为了自己的 前途而学习,


为了给父母争面子;


为了光宗耀祖而学习这种非健 康意识,



者说非主流意识,一定会受到撞击。


教师举出了周恩来的例子,对学生是很有说服力的。一


是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早巳 深人人心,提起



周总理


< p>
三个字,无不肃然起敬。二是看周总理是


怎样立志的,怎样学习的,并通过 艰苦革命实践,


成为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这样就在学生心


中首先树立起一个



楷模




丰碑



。那么,以后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中心


——“





进行了。



2


、联系旧知,提示新课



它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


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


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 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


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

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


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 既给学


生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 /p>


温故



是手段,



知新



是目的,两者有


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教学过程中,


一般来说,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


学生 是从旧知识中起步


迈向新知识的掌握。


老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 ,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


精心设计,


导 入新课。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的联系,明确学习 的思路,增


强学习的信心。它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如政治老师在讲


< br>事物发展的趋势



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



什么是发展


?”


在学生回 答


;..


..


< br>“


发展



之后,教师可这样引渡 到新课:



同学们,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而发展


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那么,


新事物为什 么会代替旧事物


?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否一帆风



? < /p>


如果不是一帆风顺那又是怎样的呢


?”


让 学生思索片刻后,教师接着讲:



今天,我们这


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


< /p>


例如,一位历史课老师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


“< /p>


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




,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

< p>
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


进行分裂割据。至于具体情况,就是今天 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 导课,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从旧知牵引到寻求新知的情境中,


使导课


简短、恰当、自然。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这种导入



4


种具体方式:




1


)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又称 为归纳导入式。



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


老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


首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概括地


小结一下,


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


讲课时使学生把新 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


这样既


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 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如历史课《唐朝的衰落》


,可以这样


开头:





自从公 元


618


年唐高祖李渊建唐以后,经过太宗、唐宗、武则天到唐 玄宗统治前朝,


这是唐朝历史的前期。从


贞观之治




< br>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中国封建


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但是今 天我要告诉同学们,


到了后期,


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了。这强盛和衰落之间有一转折点,那就是



安史之 乱


’”





这样的导语,


既使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再如讲



秦灭六国




先提问:



商靶变法开始在哪一年


?”“


这项变法起了什么作用


?”


然后


老师指出:


秦 国自商软变法


100


多年来,


封建经济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


大的国家,

< p>
为兼并六国作好了准备。


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知识衔接和 学生


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


但它往往缺乏趣味性,


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


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 ,


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


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其运作 方法和要求是:


老师在讲课之前,


先面向全班学生


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

< br>(


一般


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


)


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老师作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


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再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授



压强



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我们都背书包上学。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些体验:同样重的书包,当用细带子背的时候,


就觉得勒得紧、痛;当用宽带子背的时候,就感觉不到紧、痛。这是什么原因呢

< br>?



当学生发表一些看法后,


这位老师接着说:


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 /p>







(


板书课题


) < /p>


提问式导入的要求是:所提问题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


的作用。



(3)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 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


等活动方式复 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巳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 /p>


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情导入新课。



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


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提示学生回忆前


;..


..


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


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


中再现提问的内容,


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


《海底世界》时< /p>


的导入是:




提到大海,同学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


飞的 海鸥。然而说到海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使


大 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了解。



复习导入语是教师最常 用的导入语。


心理学告诉我们,


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


事物以及能增时新知识学习的事物,


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 /p>


所以,


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能使学生 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


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而且起着集中学


生注意力的作用,


因而,

复习导入的方法往往被教师乐于采用。


当然复习导入语应该和新课

< br>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



3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式导入 ,它是指老师上课伊始,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


又不直接说出 答案,使学生感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



,迫使其去寻求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而


进入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课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是利用上课头几分钟的最


佳时机,


通过设疑、


制造悬念,


创设问题,


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


使学生的大脑产 生兴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


采用这种方式导课,


所设悬念应是发生在学生


周 围的,


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


又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 关的热门话题。


这犹如章


回小说中的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一样,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得到解答不可的感觉,

很快进入角色。


但设凝布阵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凝可设,


自然合理,


切不


可为凝而设,故弄玄虚。老师及 时抓住这一契机,揭示新课。



例如下面地理课讲授

< p>


比例尺



的导入设计就 是这样。一上课老师就问:



哪个同学的爸

爸、妈妈或叔叔、姨娘要出差


?”


七、八个同学举手,老师 指定一名调皮同学小王回答:




们隔 壁的陈叔叔明天出差到成都



。老师说:



你学过地理,你给我查一查地图,重庆到成都


有多少公里< /p>


?


其他同学也帮助查。



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重庆成都的距离,


大家查一阵,都查


不出。


全班陷入沉默。从那一对对微微皱起的双眉,看得出孩子们为难了。

< p>
他趁机将孩子们


心头的乌云一拨:



没关系,只要你们听了我下面讲的,保证你查出来,因为地图上有



比例



’……




老师板书课题



比 例尺






这个导入设计的巧妙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了一种



打破砂锅纹


(



)

< p>
到底



的思想,急于求


得 答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一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指导课上的导入方式


——


关于读书方法,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


点。一是杜甫所说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是郑板桥所 说的:



读书破万卷,心中


无适主。便 是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


?



悬念式导入的特点是设置扣人心弦的问 题,但又避而不讲,吸引学生非要了解探究,


弄个水落石出,否则即不能满足的心理。设 置悬念要做到




”“



”“



< br>,一下击中学生的兴


奋点,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就语文教学而言,设置悬念 ,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


主要条件;


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 ,


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人以


余味, 引入至胜地。如一位老师在讲《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


书目》 一文时,其悬念式导


入方式是:





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有这样一句话


(


板书


)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


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 知识都是你的。



这里所说的



钥匙



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是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

< br>板书标题


)



那么,

< p>
什么是书目


?


现代书目有哪几种

< br>?


为什么书目能够像


;..


..


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


?


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提问,


构成一个个悬念,


从而激起了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他们在学习的


过程中认真钻研课文。



化学课悬念式导入


——

在化学课的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


讲起来 干瘪,


学起来枯燥。


对这些章节内容的教学,

< br>老师若能有意识地创设悬念,


便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


究问 题奥妙所在的愿望,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高中化学



原电池



知识时,可尝


试这样导入新 课:




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



迈克斯通号



货轮正在北太平洋航行。突然货轮响起了刺


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喊船漏水了:坚硬的 钢制船体为什么会突然漏水呢


?


是货轮与其他船


只相撞还是触上了海底暗礁


?


都不是。


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


?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


的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


后经查验, 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使铜板


出现漏洞了呢


?


我们学习原电池的知识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关于原电池


的知识。




这样引入新课,趣味性就强了。



< /p>


巧设悬念导入新课的优秀范例很多。这里再举两例。一是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现代自


然科学中基础学科》


时悬念导入:同学们,一位美国海军次长曾说钱学 森无论到哪里,


他都


抵得上五个师。


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


在学生议论一会儿之后,

< br>老师说:



我们还是先来学习


这 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是一 位语文老师在讲《绿色的


办公室》时设计的悬念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父母工 作的办公室吗


?


办公室里都


有些什么< /p>


?


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


在学生稍议一会儿之后揭题:


世界上就曾有

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



绿色的办公室

< p>





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有两点:

< br>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


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尽快知道究竟 ,


而这种心


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 习的积


极性。


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 始至终扣人心弦,


收到引人入胜的


效果。



4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


因为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


深刻,


有助于激发悟 性,


增强思维力度。


缘于上述原因,


老 师在导入设计上应尽可能组织全


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动手动脑,摆一摆、拼一 拼、剪一剪和做一做


……


据此,学


生在 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有真切的感觉,


建立了生动的、

< p>
足够的表象,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良好思维 品质的形成。


也可以是老师在讲授新课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

< br>通过


提问或指导学生观察,


使学生看到某一现象,


然后通过分析归纳,


以得出的结论或观察到的


现象导入新课的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活动。这种方法在中学生物、理化教学中运用较广,因为这些 科目中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


如分子、电子的运动,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细胞的分裂和新 陈代谢,神经的传导等,不通过


形象的实验和演示,


一般很难理 解。


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


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 /p>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操作实验,


多 种感觉器官并用,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

< p>
课堂气氛。


这种导入方式经常应用在自然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如一位自然课老师在讲


《摩擦


;..


..


起电》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这里有一把塑料 梳子和一些纸后。我先用


梳子梳几下头,


再把梳子放在纸屑上, 大家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接着就做了上述实验。


大家


看纸屑被梳 子吸起来了。


(


演示给学生看


)


梳子为什么能吸起纸屑呢


?


原来摩擦会起电。 接着


板书课题。



< br>语言类学科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灰尘的旅行》一文


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上空能看什么东西,然后把教室门窗挡起来,用一束电光射进去,再

让学生观察,问看到了什么,之后导入新课,效果良好。



运用此法主要注意两点: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其次,要善于根


据 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5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


利用语言、

设备、


环境、


活动、


音乐、


绘画等各种手段,


(


包括演讲、小品、歌曲、 幻灯、音像等


)


,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 激


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引起心理共鸣,从而进入学习新课



角色< /p>



的一种导课方式。




这种



未入 其文,先动其情



的导课方式,创设情境要巧妙精当、真切感人 ,要触到学


生的内心深处,并使之产生深入体验教材内涵的动力,不能为






布景



,这样,老师指


导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现代化电教手段为这种导课提供了诸多条件。例如,讲


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


< p>
时,一上课,老师把事先通过朗诵并配音乐录制好的一首诗《说给母亲的话》播放

< br>给学生听:



儿不嫌母丑,祖国,我们不嫌您落后。孩子 们都想换上漂亮衣裳,但怎能看到


母亲捉襟见肘。


……


放心吧,母亲,为了您早日康复,我们愿献皮输血;为了您披上华丽的


新 衣,我们愿日夜刺绣


……


当您实现四化的时候,我们人人端起飘 香的美酒。



美妙的诗句,


高冗的音乐 ,深沉的爱国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极大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并在


感情上产生共鸣。


老师由此启发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境和丰富的哲 理,


轻松自然地导


入新课


——


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情境导入法如运用 得当,


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

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 一是善于创设情境。老师显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


条件,


通过


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老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 心


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老师设 置情


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


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


或藉此陶冶学


生的性 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


身有 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和诱导。



6


、故事吸引,启迪思考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学生一般能感觉而不能理解。

一旦把它提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予


科学的解释,


不仅能使 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而且也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 生的


注意力。



学生在生活、< /p>


学习中能感受到的实例是很多的。


这些实例既有当前人们普遍关心 的热点


问题,


也有学生自身关心的问题;既有影响较大的突发性 自然事件、社会变革,也有班级学


;..


..


校里出现的局部事件。


老师选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


且趣味性、


启发性较强的新闻或故事或


实际生活事例、


材料,


并以此内容为契机,


在描述过程中潜移默 化地把学生思维带入课文正


题的一种导课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 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


激发学习兴趣,


因而就能使学


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



教学 实践中,


不少老师创造了利用故事导入新课的优秀典范。


如一位 生物老师在讲授昆


虫的性外激素时,上课之初是这样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的:

< p>


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知道洁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在

< p>
1904


年做了一个有趣的


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 的夜晚,他在一个被丛林包围的黑屋子里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笼里,


尽管暴雨不停地下了 一夜,还是有


40


多只雄蛾冒着风雨前来交尾。次日晚上,他在 雌蛾周


围撒上樟脑丸和汽油,


结果一点也没有影响雄蛾前来寻找 雌蛾。


是什么因素使得雄性天蚕蛾


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蛾 呢


?


洁布尔经过认真观察、实验,发现原来是昆虫的性外激素< /p>


发挥了巨大威力。



又如,一位思想政治 课老师在讲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时,一上课,老师先给学生


讲一个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


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到乡间,


跟一位正在稻 田用稻草捆秧的农


夫对对联。农夫先出上联:



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百思而无以对答,回家后怏怏 不乐,侍


女得知后对了出来:



竹篮装 笋母怀儿



。讲完故事后,老师借故事内容问学生:

< p>


为什么学


识渊博的大学士对不出来,

< p>
而谈不上什么文学修养的侍女却能轻易对出


?”


经 这



问,


就引发


了学生深思与讨论,随后老师归纳引导:



因为侍女有用竹篮 装笋的实践经验,而大学士张


英却没有,说明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课。


< br>如在生物课或自然课要讲自然保护的内容时,


可先介绍当前人们关心的酸雨、


臭氧层破


坏、森林锐减、


江湖污染等问题, 并指出这些问题解决程度与人类自身的密切关系,从而导


入新课。


1987



9


23


日发生了我国能够看到的日蚀,一位生物课老师便以这件事来导入


新课:



刚才同学们都看了日食现象,可是你们知道 直日食对人及生物有什么影响吗


?”


这样


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简单地介绍几句日食对人及生物的影


响,并逐渐地过渡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化学课



醇类



的教学,一位老师是用宣读新闻导入的:



一上课,老师拿出一份剪报,向学生宣读:



四商贩非法用工业酒精制售白酒,贵阳发


生千人饮酒中毒事 件。



刺激、醒目的标题,立即吸引全学生急切了解报道的详情 ,接着读:



贵阳日前因饮用高浓度甲醇的白酒引起严重中毒事 件。


据悉,



25

日发现第一例中毒者到


29


日晚,已有上千人中毒。失明者


3


人,死亡


20


人。



学生听罢都震惊了,提出一连串的

问题。例如,为什么饮用工业酒精配制的白酒会中毒


?


为什 么会双目失明


?


甲醇有何性质


?



生强烈的求知欲,


顿时被激发起来了。


此刻转入醉的分类和甲醇等内容的学习,


随后继续读


报:



经化验,这些白酒,每


100


毫升竟含醇


31.5


克,超过国 家规定卫生标准


774


倍。超量


甲醇进 入人体,首先侵害视神经损害肝肾,而后酸中毒而死亡。



< /p>


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应注意:第一,故事内容要与新课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第二,故事本


身生动有趣,对学生具有启发性;第三,语言要精炼,故事要短小精悍,用时不长。



7


、审题入手,提纲挈领


< p>
它是指教师直接从解释或发问教材的课题词语入手,


帮助学生审析题意,< /p>


了解所学内容


的大致概况,为进入新课做好铺垫,达到开









效果的一种导课方式 。这种方法开门


见山,


直截了当,


又突 出中心或主题,


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 探求,


因此也是各科导入常用的方法。


运用此法的关键,


在于针对教材。


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