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荀升亮
223400
[
课
题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
教材简解
] <
/p>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的第一课时,和反比例都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
数
学模型,虽然学生在四、五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
量的思想有一
些感知,但从常量到变量,使学生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
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
本单元开始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教材
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和路程的
变化入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路程
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感知两种量的相
依互变关系;进而通过计算、
交流发现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商(比值)不变的规律
。进而理解正比例
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
[
目标预设
]
知识技能:结合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
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思
考: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获得
从生活现象中抽象
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初步建立事
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念;<
/p>
问题解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
过程,学会在
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
学学习的
兴趣。
[
教学重点
]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
教学难点
]
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
设计理念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吃透教材的
基础上灵活使用教
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努力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
大限度
为学生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学生探究新知识,创新
p>
2
求异能力。
[
设计思路
]
1.
强化关键词“相关联”的突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对
关键词“相关联”
,总是存在较为模糊的认识,有教师强加之嫌,即“一个
量变
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就是“相关联”
。在研读学生和
教材的基础上,对本
节课的导入部分作预设,立求解决学生对关键词“相关联”的理解问
题,为本
单元的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路程
2.
注重正比例关系式的变式理解:
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
=
速度
(一定
)
时间
这一正比例关系式能理解,但如果写成
< br>时间
,是否能表示两者间存在正比例关
路程
系呢?时间和路程的比又表示什么?本节课试着强化变式理解,促进学生思考。
[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
1.
< br>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引入,突破对“相关联”的理解
教师:有这么一则成语(出示: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让知道的孩子说一
p>
说。
播放成语视频:城门附近的池塘里,
一只鱼对其它鱼说:
“城门失火了,我
们快搬家吧!
”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
大惊小怪
。除了那条鱼儿逃走了之外(当然,它用什么样的方式逃走,我们就
不去管它了)
,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过了一会儿,人们拿着装水的工具来池塘取
水救
火。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教师:孩子们,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太意外了,谁能想到城门失火和池
里的鱼儿的命运之间竟然有了关系。
)
【哲学研究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这种
联系表明它们彼此存在着一致性、共同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事物、
特性的统一
形式,即表现为一定的关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典故
很有趣,把两件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深刻形象地联系了起来,不仅使课堂变
得很有
趣,对本节课而言,更是引导学生说出两者之间有了“关系”
,为后续的
3
学习埋下伏笔。
】
< br>教师:是的,因为城门失火和池鱼之间有了关系(投影出示:
关
< br>系,
“关”
为红色字体)
,于是
,它们的结局就联系在了一起(投影出示:
联
系,
“联”字
为红色字体)
,我们也可以说,城门失火与
池鱼是相关联的(投影展示以上出示
的红色“关”字和红色“联”字,并板书:相关联)
。
【词典中对关联的解释为:
“事物互相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正是因为两
者之间有了“关系”
,两者的结果才“联系”在一起,此处用“关系”和“联系”
p>
两个词语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整合出“关联”一词,不仅没有改变词语的本身
含义,更促进了学生对“相关联”的初步感知。
】
<
/p>
教师:你能结合成语故事说一说自己对“相关联”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教师:之所以相关联,是因为城门状态的变化(出示并板书:变化)
,导致
了鱼的命运的变化(出示并板书:变化)
。
追问:什么情况下两者就相关联了?(学生:一种情况变化
,引起另一种
情况的变化)
教师: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2.
用“蝴蝶效应”加深学生对“相关联”的理解
教师出示:
“蝴蝶效应”
,并请同学读一读: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
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
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
场龙卷风。
”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
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
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教师提问:这里存在相关联的情况吗?如果有,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蝴<
/p>
蝶扇动翅膀和产生龙卷风相关联,因为蝴蝶扇动翅膀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
变化,最终导致龙卷风的出现。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投影:蝴蝶
龙卷风
相关联
变化
变
化
【
《数学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
/p>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p>
。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此处教学是使学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