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
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 br>>>
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08/3/12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P
43
“练一练”
和练习十的
1~4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
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
以学生在
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
第二大块内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
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
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
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新
导入新课
1
、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3
:
5
18
:
30
0.4
:
0.2
1.8
:
0.9
5/8
:
1/4
7.5
:
3
2
:
8
9
:
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
1
、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
1
)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
比例的项。
(
2
)
3
:
5
=
18
: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
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
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
3/5=18/30
(
p>
4
)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
有什么
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
、教学例
4
(
1
)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
2
)、学生写不同比例:
p>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 br>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
☆教学调整☆
规律呢?
(
3
)、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
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
项的积。)
(
4
)、写比例,验证
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
比例并验证。
(
5
)、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
积。这
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
、思考分
数形式的比例
3/6=2/4
,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
比例中,比
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p>
4
、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
例。
出示“
3
.
6
:
1
.
8
p>
和
0
.
5
:
0
.
25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
例式。
提问:
2
.
6
:
1
.
8
p>
和
0
.
5
:
0
.
25
能组成比例吗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
p>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
:
5
=
36
:
30
4
:
7
=
21
:
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
a
:
b=c
:
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
p>
示成
(
)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
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
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
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
、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
四
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
本性质进
行判断比较简便。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
:
3=
(
):
6
4
:(
)
=
(
):
5
3
、
做练习
十第
1
、
2
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
3
、
4
题
教学反思:
2
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 br>>>
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08/3/13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P45
练习十的第
5
—
8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
掌握比例的
基本性质。
2
、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
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
成比例,用
未知数
X
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
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练习引入
1
、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
:
4
=
(
):
12
4
:(
)
=
(
):
6
2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 br>
3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有关比例的知识。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
5
,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
后长是
13.5
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
1
)读题审题,
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
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
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
2
)引导分析,写出
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
X<
/p>
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p>
(
3
)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调整☆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
/p>
教师板书:
6x
=
13.5
×
4
。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
求出未知
数
X
的值。
(
4
)、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
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
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
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
方法求解。)
(
5
)、练
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
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
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 br>2
、做练习十第
6
、
7
题。
3
、做练习十第
8
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
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
(
2
)问。
四、比较提高。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
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习九第
5
、
6
题。
4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比例尺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 br>>>
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08/3/14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P48
“练一练”
和练习十一的
第
1
、
2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
图
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p>
2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
概括的能
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br>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
/p>
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
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
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
学
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
会数学知
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5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