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导读: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范文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
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
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
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
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
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
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
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
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
掌管起草文书、
册命诸侯、
卿大夫、
记
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
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
管天文历法。
< br>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常伯为掌管民事的
地方官,也称牧;
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
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
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
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
西周始置,
掌管军政和军赋,
后世作为兵部尚书
的
.
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
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
别称。
太师、
太傅、
太保:
西周始置,
合称
“三公”
p>
,
为国君辅弼之官,
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
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
臣兼任,
成为虚衔。
少师、
少傅、
少保:
周代始置,
为国君辅弼之官,
合称
“三少”
,
辅导太子。地位分别次
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
师、、太
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
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
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
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
称,但已无实际职
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
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
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
掌管百工和
官营手工业。
< br>相国:春秋时齐景公设置,战国时各国沿置,或称丞相,为百官
之长,
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唐以后多作为实际担任宰相
者的尊称,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