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文学常识
-
重要文学常识:
一、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p>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
< br>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
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
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
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
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主要特点:
①
分工明确
②
效率高
③
互相牵制<
/p>
④
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
——
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
门下省
——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
中书省
——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p>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
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
容,
< br>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
通过
审查的法令交由尚
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
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
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二、、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
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他渊源于汉朝,
创
p>
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
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
)的进士科
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
/p>
(乙巳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
1300
周年。
在漫长的
1300
年的
科举考试中,
曾产生出
700
多名状元
、
近
11
万名进士、
< br>数百
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
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
< br>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
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
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
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
,根据成绩高低
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
—
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
1
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
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三、古代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
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
“
龀
”
,
“
龆年
”<
/p>
或
“
髫年
”
p>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
(《礼记
·
曲礼上》
:
“
人生十年曰幼,学。
”
因
为古代文字无标点,
人们就截取
“
幼学
”
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
p>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
·
内则》:
“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
p>
·
曲礼上》:
“
二
十曰弱冠。
”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br>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
南子
·
原道训》:
“
< br>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
不断反省自己,
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
p>
后世因而用
“
知非
”
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
/p>
组成六十对干支,
因而称作
“
六十干支
”
或
“
六十花甲子
”
,
所以六
十岁又称作
“
花甲
之年
”
。)
< br>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
·<
/p>
曲礼》:
“
八十九十曰耄。
”
人们根据这解释,
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
/p>
·
曲礼》:
“
百
年曰期颐。
”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
所以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元人陈浩解释说:
“
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饮食
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
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
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 br>
四、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
①
《晋书
·
谢安传》:初
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
《宋史
·
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
2
衡雅重之。
2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p>
如
①
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
②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
右丞
相兼枢密使。
③
《南史
·
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
·
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
.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 br>①
《宋史
·
侯可传》:韩琦镇长
安,荐知泾阳县。
②
《汉书
·
平帝纪》:诸有藏
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
p>
《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
.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
/p>
如
①
《左传
·<
/p>
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
《
文选
·
陈情表》:后刺史
臣荣举臣秀才
。
③
范晔《后汉书
·
< br>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
就。
④
p>
《左传
?
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p>
6
.授:授予官职。
< br>如
①
《汉书
·
< br>翟方进传》:
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
即军中
拜授。
②
《宋史
·
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
记。
7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
·
李将军列传》:李陵既
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
.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p>
如
①
《元史
·
p>
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
《战国策》:起樗里
子于国。
9<
/p>
.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
·
p>
张衡传》
10
.
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
①
《后汉书
·
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
范晔《后汉书
·
张衡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③
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
致靖荐,被征。
11
.仕:做官。
如《论语
·
子张》:学而优则仕。
<
/p>
12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
宦于台阁。
13
.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
·
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 br>
14
.任:担负、担任。如《史记
?
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
.改:改任官职。如《宋史
·
范仲淹
传》:
(
范仲淹
)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
更其名。
< br>2
.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
①
《史记
·
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
《史记
·
淮阴侯列传》:徙齐
王信为楚王。
③
范晔《后汉书
·
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④
《史记
·
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
《隋史
·
徐文宝传》:文宝处法
平允,
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⑥
《宋史
·
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
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
《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
.
迁:
调动
改派。
一般情况下,
“
转迁
”“
迁调
”
表示调职;<
/p>
“
右迁
”“
迁除
”
表示升职;
“
左迁
”“
迁谪
”
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
·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
·
太史公自序》<
/p>
4
.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
汉书
·
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
/p>
5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
知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