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数学论文

萌到你眼炸
949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22: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两颗心四行泪)


数学竞赛之我见



--


数学竞赛,不是你的错



我国从


1985


年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至今共参加了


25


次,


16


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这 震撼人心的成绩背后,却至今还没有选手获得数学


界相当于诺贝尔奖的最高荣誉——菲尔 兹奖.故而多数人认为:现行的数学竞


赛扼杀了大多数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阻碍了大 多数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


选拔不出真正的数学人才;未能有效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 。但是,这种情况


并不能把错全推到数学竞赛身上,中国没有在其它理学学科的国际竞赛 上有突


出成就,那在其他领域难道就有国人获得了本领域的最高荣誉了吗?因此,这


个问题的产生牵涉甚广,其解决途径除了数学竞赛本身需要纯洁、自然化和去


功利化之外,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改进的还有很多.




(一)四起三落,不是你的错



数学竞赛是


1894


年在匈牙利开始 的.


苏联把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相提并论,


与科学的发源地—— 古希腊联系在一起,


称数学竞赛为数学奥林匹克.


1956 < /p>


年,


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提出了倡议,



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



Inte 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简称


IMO


),于


1959



7


月在罗马尼亚布拉索夫举行,


以后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 /p>



受学习苏联的影响,


1956


年我国也开始搞数学竞赛,


1958


年以后的 几年,


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数学竞赛也被迫停止.


19 62


年,随着经济形势的


好转,北京又恢复了数学竞赛,并在 国内掀起了数学竞赛的浪潮.但是,


1965


年以后,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数学竞赛再度被迫中断十余年.


直到


1978


年,


数学竞赛第


3

< br>次兴起,


华罗庚教授再一次主持了全国


8


省市数学竞赛.


但是


1979


年发展过热,


由于许多学校和地区为了争得好名次,

< br>集中人力、


物力搞突击训练,


给正常的教学带去了极其负 面的影响,


于是教育部做出不再由官方举办全国性数


学竞赛的决 定.


1980


年,数学竞赛停办一年,之后又恢复正常。


< br>由上可见,数学竞赛的起起落落,落于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危


机和国 人功利化的畸形竞争,


但每次兴起却都是数学家、


数学学者级以 及数学教


师们想要突破中国数学教育的局限止步和年轻一代对数学望而却步而做出的抗< /p>


争性变革。



纵然起落不定,

< p>
却不乏热情和实力。


我国从


1985

< p>
年首次参加


IMO



至今 共参


加了


25


次,


16


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共有


146


人次参赛,



113


块金牌、


26



银牌、


5


块铜牌。



(二)风口浪尖,不是你的错



据有关 文章所述:至今还没有具体的数据表明,中国有多少孩子在上奥数


班、在学习奥数,但媒 体上“‘奥数’成为孩子的噩梦”、“某某竞赛由于报名


人数太多而被迫终止”的报道让 人感到触目惊心.


“疯狂奥数热”已经引起了社


会的轩然大波, 该是解决的时候了.人们对“疯狂奥数热”的缘由有着不一样的


认识.

< br>


可择校或加分或免试入



< /p>



《青少年中的数学健儿们在数学奥林匹克中大显身手吧!


——给北京高二


高三同学的一封信》


[6]< /p>


中看出,当时激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数学竞赛的方法之一


是“教育部 批准的免试进入自己所愿的大学”.《


2010


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


办法》


8


类资格中,


与奥赛有关的占了


3


类.


小升初考试的取消,


直接导致了


“奥


数”


成为选拔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


就业形势的严峻、


学历的重要性促使高中学


生争着进重点大学,而“奥数”理所当然地成了敲门砖.



提高数学成绩。



有些家长是抱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奥数’


能培养人的思维”




‘奥


数’能提高人的数学能力”的想法把孩子送去“奥数”班 的.家长普遍认为,难


题会做了,平常题目更会做,数学成绩当然上去了.还有家长认为 ,数学是一门


基础学科,能够有效带动数理化等其他科目的学习.



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冯大生提 出,


“奥数热”背后的“升学”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老


百姓的需要(教育不公平问题,尤其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在大多数中国家


长的心 目中,有一条刻骨铭心的“成材链”: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


—好工作.


于是,


“不上


‘奥数’

班,


升中学时会吃亏,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线上”

< p>
是家长普遍的心声,


他们认为


“奥数”

< p>
是关系到孩子前途和未来的


“教育投资”




经济利益的驱动。



“奥数”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敛财的工具,


“要想富,教奥数,仨

< p>
月赚下房首付”成了公开的秘密.“奥数热”催生了包括教育培训、教材出版、

房屋租赁等行业在内的庞大的“奥数经济”.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北京


“奥 数”市场规模一年


20


亿.“奥数经济”繁荣表象的背后是被 异化的考试经


济.



由上言论不难发现 :


无论升学还是经济,


这些问题都与数学竞赛有关,

< p>
但错


却不在它,


而是赖于不断开发并将其复杂化的 人,


丑化、


脏化于对它日久功利化


人之 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数 学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门特殊的数学学科


——竞赛数学,也可称为奥林匹克数学”,即 “奥林匹克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


科,


“数学奥林匹克”


是一种竞赛活动。


正宗的


“奥数”

< p>
其实是


“数学奥林匹克”



它主要是面向初、


高中阶段的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学生,


而现在 大家笼统讲的


“奥


数”



其实是一些数学培训班和一些数学竞赛


(主要是针对小学生)



不过,


“奥


数”已成为数学 竞赛的代名词,它们已浑然一体。故而,很多时候“奥数”的噩


梦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了数 学竞赛的错!



(三)你最初该是这样的



数学竞赛< /p>


(


或称数学奥林匹克


),


以培养数学基本素质为宗旨


,


它鼓励 人们


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毅力;


它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化


,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观


察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间题的能力。


所有这一切


,


都 和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任务


是完全一致的


,


因而从教学内容


,


教育方法上对中学 数学教育必然产生很大的


促进作用。


竞赛数学通过一个个千姿百 态奇特巧妙的问题和解法


,


反映了中学数

学的精华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


更深刻、


更灵活


,

< br>更朴素地反映了数学的本质


和科学方法论



数学思想方法


,


是分析解决数学间题的基本观点


,


是 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


识。


竞赛数学的许多思想方法


,


诸如




从特殊情形入手”




< /p>


化归到已知问题”



< br>


构造数学模型”、“



变换角度看问题”



等等。对它们的领悟程度


,


体现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