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历史文化

绝世美人儿
755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22: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梅伊比斯)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


一片风光旖旎的平原林海:


无论是姹紫嫣红还是娇艳欲滴,


鄢陵 的芬芳在季节的轮回


中愈显缤纷多姿。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 秋天果实丰而满枝,严


冬蜡梅怒而傲雪,一年四季,鄢陵的平原林海都能让百姓观赏到变 幻莫测之景观。





鄢陵,


一首气势恢弘的史诗:这里既有许由隐居牧耕、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记载 ,


又有唐雎


不辱使命的遗韵。自汉初置县之后

< br>2000


多年,鄢陵虽然境域时有变化,建制屡有废兴,但


“鄢陵”一名沿用至今,如一颗耀眼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走入鄢陵,花俏枝头的景色让人心 旷神怡,而细细品味,这里的一块石头、一段陡坡、几片


断瓦都有着不俗的经历,满含着 历史文化的记忆。生态文化、佛家文化、儒家文化、民间文


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 种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这片古老、丰厚、神奇、美丽的土地,更


是吸引着人们去探访、去 追思、去建设„„





鄢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


8000

< br>年前,先民们已在这里聚居繁衍。


他们用顽石制成器具,将植物子粒磨粉而食,将 兽皮缝纫而衣,以蚌珠串为饰,筑室而居,


筑城而防。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这里称 鄢国。从此,史籍上便有了“鄢”这个名字。东周诸侯争


雄称霸,鄢国先被郑国所灭,废 国为邑,改称鄢陵。当时“鄢”、“安”两字通读,又称安


陵,先后为郑、韩、魏、楚属 地,汉代置县。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秦求易


地、唐雎不辱使命等史事均 发生于此。




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深而广的文化氛围,


岁月流逝,


历 史变迁,鄢陵县境内文物古迹众


多,闻名遐迩。据统计,鄢陵县境内现有古文化遗址、古 墓葬等


56


处,从旧石器时期至近


代均 有遗存,


反映了鄢陵县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状况,


成 为鄢陵县历史悠久的最


好实物见证。本文撷取其中一二略作明证。





鄢陵乾明寺塔为中原佛教圣地 之一。


和许多古塔一样,


乾明寺塔虽因寺而得名,


却也是有塔


无寺了。


据记载,


乾明寺塔始建于隋,


当时的乾明寺


“砖塔高一十八层,


南北各望二十里外”



寺内殿宇辉煌,香火缭 绕,人头攒动,诵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这千年古塔


却在明嘉靖年间因地 震而轰然倒塌,


不复有存。


现存的乾明寺塔则是明嘉靖后期在僧 人和居


士的广泛化缘和捐赠下复建而成的,


后经历代整修,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修缮,


才有


现在 的风貌。





如今的乾明寺塔,保留着原塔建筑风格,砖结构阁楼式,


13


层通高


38


米,每层檐下都有斗


拱装饰 ,瓦檐挑角,角挂铁铃,古朴典雅,颇为壮观。


1995


年,文 物部门在乾明寺塔顶铜


刹内发现明代刻印的


《金刚经》


数十卷稀有版本,


被河南省文物局修复整理后装订成册,成


为河南省珍贵的图书文物。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历经


1300


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繁花似


锦的乾明寺寺院早已荡然无存,


只有这座乾明寺塔依然耸立,


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世人娓娓述说着岁月中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今存于 鄢陵初级中学校园内的尹宙碑铭,


全称


《汉故豫州从事尹宙铭》



相传为东汉文学家、


书法家蔡邕手书 ,刻于东汉熹平年间。此碑碑额原有篆书,今仅存“从铭”二字


;


碑高


260


厘米,宽


95

< p>
厘米


;


碑文


14


行,每行


17


字,共


3 68



;


元皇庆元年

< br>(


公元


1312



)


在洧川发现,


置于鄢陵孔庙,

不久没于土中


;


明嘉靖年间重新出土,

置于鄢陵孔庙


;1963


年列入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名单。





据考古资料佐证,


此碑书法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


对研究汉代文字发展与书法艺术有很好的


参考价值。康有为曾评论该碑“风华艳逸,汉 分中妙品”。




< br>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


许昌市东部黄河南岸,


属于许昌市 ,



8



4< /p>


乡,


总面积


871.6

< br>公里,


耕地面积约


92


万亩,< /p>


人口约


62


万。


年平均气温


14.3


°


C



年降水量为


700


毫米,


无霜期


215


天。区域内已形成了酿酒 、纺织、水泥、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花卉为其特产,古


有“花都”、“花县” 之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产销基地。其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始于


唐,兴于宋,盛于明 清,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这里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


区,四季分明,光 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我国“南花北移、


北花南迁”的天 然驯化基地。早在盛唐时代,鄢陵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


北宋时期更有 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李白、


苏轼、


范仲淹等历史文化名人,


曾多次莅鄢寻古赏


花,


留下千古传诵的绝唱 。


清代诗人汪琬曾有诗云:


“鄢陵野色平于掌,


也有江南此景无”







鄢陵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西距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京港高铁、


京港澳高速公路


20


公里,北距新郑国际机场


70


公里,


311


国道横穿东 西,


219


省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


许亳高速也在鄢陵交汇。







此外,


鄢 陵一带还盛传贤士许由、宰相小甘罗、明永乐皇帝朱棣、


民族抗日英雄陈德馨等人


的故事,以及曹操议事台、兴国寺塔、三贤冢、醉翁亭碑等景点。这些优美的故事和民间传


说,为鄢陵增加了浓厚的乡土味道和民间气息,读之、闻之,犹如品咂一杯潺潺清泉,口齿< /p>


留香,令人久久难忘„„





鄢陵陈化店地下水依托于


60


万亩“平原林海”及无公害农产品保护区的独特地理优势,使


得本来就 质高味纯的陈化店矿泉水更成为甘甜可口、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





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居的天堂。




注:


(1)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y

< br>ā


n


)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 的列国中的第一大


事。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


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


< br>伯就是郑庄公,


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设计 并故意纵容其弟与其母,


其弟骄纵,


于是欲夺国君之位,


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


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 《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


“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 》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


这个事件。





《春秋》记载道:


“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


弟弟; 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


弟失 教;


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不写共叔段自己出奔,< /p>


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


的意思。





(2)



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 、


邲之战之后,


晋楚争霸中第三次,


也 是最后一次的两国


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


5 75


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


,


唆 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五月,晋厉公与


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 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


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 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


列队应战。


由 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


蛮兵,队列 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