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论《左传》记言对记事艺术的影响-精品
-
论《左传》记言对记事艺术的影响
《左传》以
记事为主,这应当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共识,若无
《左传》之记事,面对简陋的《春秋》
,则势必会造成
“
使圣人闭门思
之,十
年不能知也
”[1]
的局面。《汉书
?
艺文志》亦曰:
“
左史记言,右
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2]
p>
汉代之公
羊和谷梁两派抨击左氏时更说:
“
不过叙事,于经义毫无发明。
”[3]
诚
然,《左传》之主要目的在于记事,其成就亦多体现在记事上,但如
< br>果忽略了记言在《左传》记事艺术的实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则势必无
法对其成就做
一客观的认知。就其对于记事艺术实施的影响而言,主
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叙事视
角的影响;二是对叙事时序的影
响。
一、对叙事视角的影响
每一部叙事作
品都有其特有的叙事视角。就《左传》而言,大部
分使用的都是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视角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知型叙
述方式。以这种视角叙述故事,通常能使叙述者超脱于作品
之外,能
够在宏观的把握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又窥见常常被人忽视的细
节之处,对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更是娓娓道来,毫无违和之
感。比如
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作者以这样全方位的视角
窥视了战争爆发的前因后果,
对与事件相关的几个国家如曹国、卫
国、宋国也一一做了宏观的介绍,在叙述事件时,又
因为这种视角的
灵活性而不断转换叙述主体,时而展示楚子不欲战争而子玉请战的君
p>
臣矛盾;时而展示晋国君臣
“
不如私许复曹
、卫以携之
,
执宛春以怒楚,
既战而后
图之。
”[4]
的战前谋划;时而又聚焦于
“
子玉怒,从晋师
”
的不
理智和晋国
“
退三舍避之
”
的报恩之举;时而又展示了子玉
“
今日必无晋
矣
”
的傲慢轻狂和晋文公<
/p>
“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
的深沉老到。整个城濮
之战的前因后果、是非曲直、种种细节就在这种自由的视
角切换中全
方位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左传》采取的这种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视角,即所谓的全知全
能的视角无疑是成功
的,这种叙述方式带给了这部作品极大的自由
性,带给了作者剪裁和匠心独造的自由。不
过,由于《左传》为《春
秋》传的特性,以及身为史书的特殊身份,作者在自由剪裁,匠
心独
运时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而是受到了其耳闻目睹以及史料记载的
限制,所以在采取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事件时,便不得不倚仗于
人物的语言
和行动,不然便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管得太宽、知得太多的
感觉,而漏出虚饰的痕迹。所以
,《左传》在进行事件叙述时,在篇
章中所展示的便几乎都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也就是
传统所说的记
言。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隐前的对答,是不可能真实记录
的,钱钟书先生曾直接提出:
“
上古既无缘音之
具
,
又乏速记之方
,
< br>驹不
及舌
,
而何其口角亲切
p>
,
如聆警欺软或为密勿之谈
,
或乃心口相语
,
属垣烛
隐<
/p>
,
何所据依?
”[5]
< br>试想,在作者将这些事件归于人物之口以说出时,仍
然被后世怀疑其真伪,若作者
自己直接叙述而出,则不免难以圆这个
“
谎
”
,难以弥缝虚饰的痕迹。
所以
,《左传》的作者选择的是
“
全知全能
”
的第三人称旁观者叙事
视角,这种视角极为灵活,能够说清楚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将
事件的主线和支线有效的结合;甚至能讲述清楚一些游离于
主干之
外,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但是这种叙事角度的选择不是没
有条件的,为了采用这种视角,达到全知全能的效果,作为凡人的作
者便只有
通过记言(或者是拟言、代言)的方式来弥缝虚构、妄诞的
故事情节,以此来让读者餍心
息喙。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左传》
“
记言
”
时曾曰:
“
史家追叙真人实事
p>
,
每须遥体人情
,
悬想事势
,
设身局中
,
潜心腔
内
,
忖之度之
,
以揣以摩
,
庶几入情
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
虚构境地
,
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6]
笔者认为,
这种遥体人
情,悬想事势的造语方式,若以的角度言之,则必然要为人所诟病,
但从文学的角度言之,正是作者采用了记言的方式,才使得这种全知
全能
叙事角度的选择成为可能。记言对于记事这一艺术成就可谓有着
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对叙事时序的影响
< br>童庆炳先生在论及《左传》的叙事时序问题时曾说:
“
首
先
,
中国古
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
,
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的叙事按自
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
,
逆时间的演进
,
如倒叙、插叙也有
,
但不是
很多。
”[7]
对于童先生的这一判断
,总体上我们应该持支持态度,顺序
确实是《左传》最为主要的叙事时序。但诚如童庆炳
先生所说:
“
逆时
间的演进,如倒叙、
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
”
可见,虽然顺序是《左
传》叙事时序最为主要的成分,但倒叙、插叙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而且,当
我们论及《左传》的叙事艺术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其变化多
端的叙事时序。正是这种顺序
、倒叙、插叙、预序的合理搭配,综合
运用,才使得整部《左传》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
出,充满了文学
性。
《左传》这种多
变的叙事视角,是其记事艺术的集中体现,更是
其文学艺术成就这个王冠上的一颗珍珠。
刘知几曾盛赞《左传》的叙
事艺术曰:
“
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
”[8]
这种艺术成就的取得,其
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顺叙、倒叙、插叙、预序等各种
叙事视角的交叉运用,是《左传》取得如此叙事艺术成就不可或缺的
重要一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