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的快速定位方法

玛丽莲梦兔
610次浏览
2021年02月13日 23: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十大民间故事)


脊椎的快速定位方法








[



]


脊椎的快速定位方法







脊椎的快速定位方法



1


、颈椎:





1


)方法:采坐姿实施,并令患者正 坐。




2


) 颈椎椎体位置判定:颈椎椎体判定以


C2


C7


较易判


定,其余各颈椎椎体则以此两椎体来推定。



a.C2


:由头骨以下,首先摸到的棘突 :



b.C7


:靠近双肩,较突出的棘 突为


C7



T1


,但当头部摇动


时,会跟着活动的是


C7



c.C1


:此椎体由棘突无法 摸到,但其横突位于枕骨下方、耳


朵正后方位置。


2

< p>
、胸椎:




1


)方法:采俯卧姿势实施,并令患者双手掌心朝上平放


于身体两侧。




2


)胸椎椎体 位置判定:胸椎椎体判定以


T4



T7



T1



易判 定,其余各胸椎体则以此三椎体来推定。



a.T1

< p>
:如上所述,靠近双肩,较突出且不会随著头部转动的


椎动即是

< p>
T1


b.T4


:在肩胛骨靠人体内侧较突出的正 中点联机之椎体即是


T4




c.T7


:在肩胛骨最下端的平行联机之椎体即是


T7




d.T10


:以


T4-T7


之等倍距离,由


T7


向下延伸点的椎体即是


T10




e.T2,T3


:由


T1


往下一、二椎体是(或由


T4

往上一、二椎体


即为


T3



T2





f.T5,T6:



T4


往下一、二椎体(或由


T7


往上一、二椎体即



T6



T5





g.T8,T9:



T7


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h.T11



T12


:由


T10


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3


、腰椎:




1


)方法如胸椎。




2


)腰椎椎体位,置判定:腰椎椎体判定发

< br>L4


较易判定,


其余各腰椎椎体则以此推定。

< p>


a.L4:


与骨盆顶点的联机即为


L4




b.L3,L5:



L4


往上及往下各一椎体,即为


L3



L5




C.L1



L2


:由


L3


往上一、二椎体即是(或由< /p>


T12


往下一,


二椎体即是)

< p>



颈椎微调手法枕寰枢复合关节应用解剖



从解剖上看,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是分属于不同节段的两个


运动单元,而从运动生理的 角度分析,这两节段更象是同一


生理性关节的不同组成。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同, 共


同参与头颈的功能活动。



1


,关节连接




1


)寰枢关节。寰枢关节包括三个解剖性关节:其中中央< /p>


部分是寰齿关节,两侧为寰枢后关节。




2


)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由寰椎侧块的上关节面和枕骨髁


所组成,为一球窝关节。



2


,韧带连接




1


)连接枢椎齿突和椎体的韧带




维持枕寰枢复合关节稳


定性的最重要 韧带结构都与枢椎齿突有关。




2< /p>


)连接寰椎前弓和枢椎椎体前面的韧带。




3


)连接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后关节突的韧带

< p>


3


,血管于神经



寰椎横韧带的后面容纳脊髓,



寰椎后 弓上面上关节突后下方有一沟,容纳椎动脉通过称椎


动脉沟。



部分人群自上关节突后缘至后弓,有一骨桥斜架在椎动脉沟


上方 ,呈环状,即为椎动脉沟环。



4


,枕 下肌,枕下三角枕下肌群为头上,下斜肌和头大,小


直肌,为头部后伸和旋转的主要肌群 ;枕下三角由头上下斜


肌,头大直肌和寰椎后弓围成。



二,运动生理和临床意义



1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屈伸运动




1


)寰枕关节的屈伸运动



寰枢关节的屈伸运动



寰枢 关节屈伸运动时,受到寰椎横韧带对齿突的约束作用影


响。



临床意义



颈椎的后伸,引起寰枕后间 隙的减小。由于寰枕后膜在结构


上的特殊性,寰枕关节后伸可造成寰枕后膜对椎动脉产生 切


割挤压,引起椎动脉枕段压迫。



颈 椎前屈时,寰椎相对枢椎齿突前移,对寰椎十字韧带产生


强烈的推挤牵拉。若手法中用力 不当或幅度过大,可能使寰


椎十字韧带撕裂。



2


,侧屈运动



侧屈运动只发生在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的侧屈运动幅度仅


3


度 ,其限制因素是对侧的寰枕关节侧副韧带及齿突顶韧带及


翼状韧带。这些韧带迅速增高的 张力使枕骨髁在远离齿突时


即停止了向内滑动,并牵拉同侧枕骨髁向前滑动


2-3


毫米,


出现向对侧的共轭运动。



临床意义



过度的侧屈移 动可引起齿突顶韧带和翼状韧带的


损伤,出现颅颈连接段的失稳。3,枕寰枢复合关节的 旋转


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可看作是寰枢节段旋转运动的


延续



临床意义



寰枢关节旋转时,影响最大的重要结构是椎动脉。


< p>
第三到第七颈椎称下颈椎,具有颈椎骨的典型结构:椎体上


面的中央凹陷而 两侧及后方有嵴状突起称钩突;椎体下面的


中央凹隆而两侧及后方凹陷成斜坡状,与下一 椎体的钩突组


成钩椎关节,具有限制节段侧向运动,保护臂丛神经免受过


度牵拉和防止椎间盘组织突入椎间孔的作用。横突的根部有


横突孔,容纳椎动脉 ;横突的末端分裂为前后两个结节,有


时第七颈椎横突前结节和前支可变异肥大而成为颈 肋。



关节和韧带


< br>脊柱的后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两对关节突组成,起着控制节段


运动的方向及幅度的作 用,椎间关节还有一定的承载功能。


关节突和椎体间的载荷分配因人的你年龄,生理状态 ,姿势


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颈椎后关节节关节面的排列有其


特殊性,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且其与水平线的角度呈自上


而下逐段增加的规律。



连接和稳定颈椎的韧带有三长三短,前后纵韧带分别附着于


椎体的前后方,项韧带连接颈椎棘突和枕骨下缘,为三长;


后关节囊及 其韧带连接上下关节突,黄韧带连接上下椎板,


棘间韧带连接上下棘突,是为三短。



【运动生理和临床意义】



前屈运动



颈椎椎体的上下面均呈弧形 ,其后关节面又自前上方向后下


方倾斜,故颈椎活动节段进行屈伸运动,其上椎骨在下椎 骨


上面成前后滑移。颈椎前屈运动的限制因素是后纵韧带,后


关 节囊,棘间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因拉伸而出现的张力增


高。



颈椎前屈时,活动节段上一椎的下关节突在下一椎上关节突


上向 前上方滑移,后关节间隙有增大的趋势,有利于减少关


节面活动的摩擦阻力。前屈对神经 根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


看,



其一,< /p>


前屈时椎间孔上下径扩大,


有利于神经根减压;

< br>其二,


前屈时脊髓及神经根向头端移动,过度前屈又能使已受压迫


的神经根张力增高。



前屈运动使髓核在椎间盘内向后 滚动,盘内压增高,前屈过


度易诱发颈椎间盘突出;前屈也有使黄韧带拉长变薄,有利< /p>


于膜性椎管管径的增加有利变化。但对已存在颈椎向前滑脱


的患者 进行大幅度的前屈操作,有使颈椎滑脱增大的可能;


对已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巨 大骨赘的病人进行操


作,则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



后伸运动



颈椎活动节段后伸的限制因 素是前纵韧带迅速提高的张力


和下一椎骨上关节突与上一椎骨横突的骨质碰撞。曾有报< /p>


道:由于颈椎复位手法过于粗暴,造成第七颈椎上关节突骨


折。据 分析,可能是颈椎后伸运动过度所致。



颈椎的后伸运动使活动 节段上椎骨的下关节突向后下方滑


移,后关节间隙更加狭窄,增加了关节面相互运动的摩 擦阻


力,后伸运动使椎间孔的上下径减小,同时因后关节囊及黄


韧带皱缩的关系,椎间孔前后径也相应减小后伸运动对髓核


的影响与前屈运动相反,但椎 间盘压力也呈增高趋势由于后


纵韧带及黄韧带的皱缩,膜性椎管的前后径则趋向减小。< /p>



颈椎后伸时,其生理前凸加大,穿行于横突骨通道中的椎动


脉行程也相应延伸,可能对椎动脉产生强烈的牵拉而塌陷;


或虽不致 直接造成椎动脉的机械压迫,但对椎动脉外周交感


神经丛的强烈刺激可导致椎动脉分支的 平滑肌痉挛而同样


引起椎


-


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


对已存在颈椎向后滑脱的患者进


行大幅度的后伸操作, 有使颈椎滑脱增大的可能;对已存在


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病人进行后伸操 作,同


样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



旋转运动



颈椎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寰 枢关节,其次是中颈段,越往低


位,活动节段的旋转幅度越小。旋转运动的主要限制因素 主


要是诸韧带及关节囊的弹性张力,骨性障碍在旋转运动中的


作 用不明显。



活动节段的旋转可使棘突凸向对侧,并使旋转侧的 横突向后


凸起,而对侧的横突向颈前方凸起。以上棘突和横突的变化

既可作为临床体检的依据,也可作为手法整复时候着力位置


的选择。旋转运动时,活 动节段上椎骨的下关节突向后向内


移动,因而旋转侧椎间孔孔径扩大;但由于对侧下关节 突向


前向外移动,故对侧的椎间孔孔径相应减小。颈椎旋转性手


法常用以调整椎间孔孔径,减少或消除神经根的压迫或刺


激,即此机理。



颈椎旋转时,影响最大的重要结构是椎动脉除了寰枢椎骨质

< br>对椎动脉,颈内动脉的直接压迫外,还有三条病理环节可能


在颈椎旋转造成急性脑 缺血发作中起着作用。椎动脉和颈内


动脉的外周有丰富的交感神经丛分布,旋转运动引起 的血管


壁牵拉及受压,必然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导致动脉分支平滑


肌的痉挛,同样可造成脑组织缺血,血管阻力的增大,又引


起血流缓慢,容易在脑血管 内部引发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


中风的发生。颈椎的急剧旋转及寰枢椎骨质对颈内动脉的 挤


压作用还可造成动脉内附壁血栓的脱落,经血流栓塞于脑内


血 管,是颈椎手法诱发缺血性中风的另一途径。



侧屈运动



除寰枢关节外,颈椎其他活 动节段的侧屈运动与旋转运动紧


密地连带在一起,没有单纯的侧屈运动,也不存在单纯的 旋


转运动。



侧屈运动可使对侧钩椎关 节面互相分离,扩大对侧椎间孔,


并使椎骨向对侧旋转(指棘突的旋转方向)

< p>
,而对同侧钩椎


关节面,椎间孔的作用正好相反。侧屈运动同时使对侧颈神


经根,椎动脉处于紧张,受牵拉的状态,过度侧屈容易对此


两种 组织产生伤害。



(二)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1,


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坐于凳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


以一侧拇指 顶住患者错位颈椎骨对侧后凸的关节突内下侧


(棘突偏歪侧的对侧)

,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支及颞枕


骨下缘。


< p>
〔动作〕医者托患者头颈部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


头颈施加纵向拔 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


10


度左

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


再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 幅度


3



5


度 ,拇指同时向上,向


外推冲关节突,即可整复。



〔临床应用〕适用于整复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旋转型错位及



2.3


节段旋转型错位。



2 ,


侧卧位上颈椎十字交叉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棘突偏凸侧朝上,颈部肌肉


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以 一侧拇指自上而下顶住患者错位


颈椎偏凸之棘突,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抵住上一椎之同侧 下


关节突,两拇指成十字形垂直交叉关节。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