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心组学习专题
调研报告
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实施以来,
我市按照
全省统一部署,于
2008
年上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的各级行
政机关、
p>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部分与
人民群众利益
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全力推进政府信息公
开工作。
市领导
对此十分重视,
时任市长的陈启涛亲自启动开通
政府信息公开网
站;时任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市政务公开工
作领导小组组长
李壮在工作上提要求,
在经费上予以确保;
我和
市政府办公室有关领导更是全力以赴,
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
调研、
部署和指导。
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具体承担政府信
息公开指
南和目录的编制任务,采取集中办公、会议培训、通报进度、检
查督办、效能考核、舆论引导等方式,
有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
作。
在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br>至
2010
年底,全市所有政府部门、县(区)政府和部
分公共事业
单位共
86
家一级信息编码
单位及所属的
225
家信息公开单位全
部在“蚌埠政府信息公开网”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
共计发布信息
8.45
万条,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诉
求。
1
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实践科学
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
存在
的问题依然较多,
有的
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
些单位和领导没有认识到政府信息
公开对于依法行政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对人
民群众
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没有认真组织学习
《条
例》
,把自身臵于事外,在适用《条例》中思想保守,观
念陈旧;
在实施《条例》时行动滞后,动作缓慢。表现在只是把政府信息
公开工作看作是一项事务性、
阶段性工作去应付,
工作
缺乏主动
性。这些单位和领导认为公开的内容、时机、方式、范围等都是
本部门的权力,存在“让老百姓知道的东西多了只能添乱”
的错
误思想,
因此不愿也不敢将重要政务信息公开,
对上级
的工作部
署采取拖延、敷衍、消极应付的态度。工作不主动,不积极,避
重就轻,流于形式。
2
、公
开的重点不突出。
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政府信息公开工
作只注重形
式,
不注重内容,
致使公开的效果不好,
干部不满意,
群众不认可。从蚌埠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反映出,有
20%
左右的
单位信息公开存在着内容简单、
流于形式的现象。
他们只是公布
了机关的工作流程、
机构设臵和少量法规规定,
其他方面的公开
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抽象、
过时现象。
公布的信息偏重
决策
最终结果,
而对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布较少。
p>
甚至一些
部门只公开那些不得不公开的、
大
家都知道的事项,
把有可能影
2
响部门利益的事项加以回避。
部分单
位网上公开甚至变成了政绩
公开,
政务公开栏变成了政绩光荣榜
。
多数单位没有结合自己的
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细则,<
/p>
没有明确本单位重点应公开哪
些信息。
反
映在他们的网站上,
就是照搬照转相关法律法规和上
级文件,而
鲜有本单位产生的信息,对重点工作、重点环节避重
就轻,
对群
众反映强烈的敏感问题和关键信息没有公开。
经对市
直政府部门
应公开的本单位行政职权及行政处罚依据、
执法程序
情况的统计
,有三分之一的部门未在规定时间内公开相关信息,
他们中既包括部分专业性较强、
p>
公众关注度不高的政府部门,
也
包括一些与
社会经济密切相关、
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政府重要
职能部门。
还有少数单位,
甚至几个月未在指定的网站上添加和
更新信息。另外,县区一些基层政府单位,也存在同样问题,即
对群众关心
的热点问题未能做到全部公开,
使群众难以了解政府
工作全貌;
许多应事前公开的内容变成了事后公开;
有的公开内
容长期不更新或缺乏动态内容,
失去了公开的意义;
还有相当一
部分的单位对公开的内容避实就虚,群众无法实施监督。
< br>
3
、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多数
政府信息公开单位没有建立健
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普遍缺乏与
政务公开相适应的内部监督制
度。
虽然市政府印发了一系列政府
信息公开相关工作规范,
对主
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
信息的公开方式、
内容、时限
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只有少数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更加具
备可操作性的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制度。
制度上的不完善,
使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