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与毛泽东:大迂回战略比较
-
成吉思汗与毛泽东:大迂回战略比较
2004
年
10
月<
/p>
19
日
04:39
作者:军魂
来源:千龙网
成吉思汗
毛泽东
上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有道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然而,在我看来,成吉思汗与毛泽东才是世界
军事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代英雄。当
年,他们凭借历史这一舞台所导演的大迂回战略,无疑具有
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神奇魅
力。
大
迂回,
乃是进攻部队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
向敌之翼侧或后方
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
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是战略追击的最高阶段。
< br>
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著
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谋攻篇》就有“十则围之”的论述。瑞
士军事家若米尼也曾指出
,一些伟大军事统帅,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秘密就在于,善于“集中
他的主力迂回攻击敌
人的一翼”。他确信,如果在战略上采用这一原则,“那就发现了全部战
争科学的钥匙。
”
据史
载:公元前
718
年
4
月,郑国曾大败卫国之属国南燕军队。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的
采用迂回战,克敌
制胜的战例。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今天,当我们回顾成吉思汗和毛泽
东匠心独俱,独步千古的大迂回战略之时,怎能不为这
两位军事奇才那高瞻远瞩,气吞山
河的战争谋略而折服?
(一)大迂回战略是最高军事统帅智慧与胆量的结晶
一般来说,在实施大迂回战略时,
首先要明确退却敌人之兵力,撤退方向和企图,以及在
退却中可能的抵抗地区和低抗方式
,然后椐此确定迂回战略的目标,主要方向,使用兵力等。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最高军事
统帅决策中的智慧与胆量。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成吉思汗和毛泽
东堪称泰斗。
远见卓识是智慧与胆量的灵魂。
早在公元
1216
< br>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郭答
曰:“中
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郭氏
这番
高论,无疑对“一代天骄”有所启示。于是,成吉思汗在临终之前,便以超人的胆识和气
魄,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
决策。这一杰出的战略构想,后由其子窝阔台和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大显身手,付诸实施。
七百年后,即公元
p>
1949
的
5
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渡过长江之时,
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权,为避免与
中共正面作战,企图立足西南,进行顽抗。对此,雄才大略
的毛泽东果断地提出了,对敌
实施大迂回作战的决策。毛泽东确定,一野进军西北,四野从两
湖进军两广,三野进军福
建,二野攻略皖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进军川,黔,康。他指出:
“我对白崇禧及西南
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洞悉战争态势是智慧与胆识的精髓。
从战争的实际出发,着眼与其特点和发展,制定符合一定战略
阶段要求的作战原则,是实
施大迂回战略的关键。
成吉思汗的大
迂回战略之构想,
就是基于当时金朝与蒙古军隔黄河对峙
这一战
场势态的产物。对南宋的大迂回战略,同样是在透彻地分析了当时双方政治,军事,地
理
诸形势之后而做出的决策。
而毛泽东只所以在
1949
年
5
月提出了大迂回作战这一战略构想,
也是对政治,军事形势正确分析的结果。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早已支离破碎,且<
/p>
后方空虚,各防御集团之间更是矛盾重重。此时,对敌实施迂回包围无疑是最佳时机。
p>
我们说,在
战争艺术中,胆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发挥胆识的途径。但这并不是说任何
智慧都体现
出胆识。因为,没有智慧的胆识是蛮勇。历史已经证明,成吉思汗和毛泽东的大迂
回战略
是符合战争形势发展,
适应战争规律的正确的指导方针。
而这一
切正是他们胆识与智慧
的结晶。
当然,
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客
观形势,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与毛泽东的大迂回战
略,也必然
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在当时蒙古军与金军或蒙古军与南宋的军力对比中,
虽然,
在总体上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但在局部上,蒙古军则处于劣势。不过,蒙古军却能巧施
以
实避虚,声东击西之战术,变劣势为优势而最终取得了大迂回战略的胜利。相反,从
19
49
年之下半年,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中来看,无论是在全局还是在局部,解放军无
疑占有优
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吉思汗在大迂回战略中所表现出的胆识与智慧,
比之毛泽东,
略胜一筹。
(二)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是大迂回战略的前提
实施大迂回战略,必然依托于广阔
的战争空间。反之,不能营造一个广阔的战争空间,就
很难对敌战而胜之。
公元
1244
年,根据成吉思汗生前的战略构想,蒙古军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
夹击南
宋”的第一次大迂回战略。即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
攻打长江中
下游重镇襄樊。为此,蒙古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只部队,从金沙江
上游的丽江进攻
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
到了公元
1253
年,忽必烈兴兵十万开始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迂回战略。蒙古军首先经临兆
进入藏族地区,然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军。同年
12
< br>月,三路大军合力进攻,大理城遂破。所
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
广大地域之间纵横驰骋,实乃十三世纪的战争奇观。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所营造的战争空间,历史上是
空前的。
然而,毛泽东在
1949
年所营造的大迂回作战的战争空间,
无疑更为广阔。因为,当时的
长江以南和西南,
横跨
500
公里的战线均是解放军的作战区域。
为了营
造广阔的战争空间,
毛
泽东分别制定了对广西和西南的双层大迂
回和大包围。
他指示四野和二野的陈庚兵团在占领广
州之后,即
从两广最南端向滇南进军,以切断企图退往海南岛和国外的国民党军之后路,全面
包抄与
围歼广西和西南之国民党军。以上是第一层包围圈。接着,毛泽东又指示二野主力从华
东
速往湖南和湖北以西,从南面攻入四川,与川北之贺龙部配合。以上是第二层包围圈。
无独有偶,在蒙古军对南宋的大迂
回作战中,也实施了双层包围圈。公元
1251
年,蒙古
大军自临兆行青海山谷二千余里,渡金沙江,攻丽江,大理,昆明。灭亡大理国之后,又西进<
/p>
攻取吐蕃。
以上是第一层包围圈。
公元<
/p>
1258
年,
蒙古军兵分三路:
一路自陕西入成都攻川东,
一路自南向北进围潭洲。一路自河南以南进攻
鄂州。以上是第二层包围圈。
<
/p>
当然,毛泽东和成吉思汗继承者们,所营造的这双层大包围圈,绝不是互为翻版。在不同<
/p>
的历史条件下,二者有着不同的特征。但两位军事奇才这前无古人的大手笔,堪称交相辉映
。
仅此一点,二人实在难分伯仲。
此外,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是以一系列战役而体现的。譬如,
在解放军对长江以南的大进
军中,相继取得了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的胜
利;歼灭胡宗南,宋希廉集团的
贵阳战役,重庆战役和成都战役的胜利。虽然,成吉思汗
和他的继承者们的大迂回战略,也是
以一系列的战役所体现(如丽江战役,襄樊战役等)
,但就大迂回战略中所贯穿的战役数量而
言,毛泽东无疑略优之。
从另一方面看,毛泽东的大迂
回战略所函盖的战役中,大都是追击战和伏击战;成吉思汗
继承者们的大迂回战略中除了
追击战外,大都是攻坚战(如著名的襄樊攻坚战)。
所以,从战争的残酷性分析,后者自然略胜一筹。
中篇:“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三)大纵深作战:大迂回战略之法宝
在战争中对敌实施纵深打击,古已
有之。我国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西方的坎尼之战,
都是因为攻击敌方的纵深而制胜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
大纵深作战打击方式则获
得了重大发
展。如在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就是在左翼实施纵深迂回作战而一
< br>战而一举围歼伊拉克军的。
相比之下,
成吉思与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之大纵深作战,
足以令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相
形见拙。
先从大纵深作战的方位看。
成吉思汗继承者们是按逆时针走向,
即从西北向东南纵深包
抄敌方;毛泽东则按顺时针走向,即从中南向西南纵深包抄敌方。具体地说,蒙古军是在东
起江淮西至川陕的宽大正面,
对南宋实施大纵深作战的;
解放军则是在东起京广线西至云贵
的宽大正面,对国民党军实施大纵深作战的。
再从大
纵深作战之方式看。
对蒙古军而言,
以骑兵大兵团实施大纵深迂
回作战,
无疑是
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比如,
蒙古军骑兵大兵团的锋芒所向,
往往是以密集的队形冲击
敌方
的。据《圣武成吉思汗战书》载:
“我们蒙古骑兵的冲杀拼
搏极为厉害,我们的骑兵在冲锋
临阵时大喊:‘喔噢’杀声,真是震天动地地吓破敌人。
”
到了
20
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是大纵深作战杀手剑的骑兵大兵团,已
经逐渐失去了以往
的威力,因为,在敌我交战中更多的是倚重于大炮和坦克等重兵器。所
以,我认为,在大纵
深作战中,比之于成吉思汗时代,毛泽东无疑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众所周
知,在
20
世纪四十年代末,毛泽东领导的军队之装备大都是小
米加步枪(仅有
少量的大炮),而他们的对手,国民党军之装备无疑优于自己。因此,就
一般的战争规律而
言,装备劣势的军队实施大纵深作战,其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