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
高中数学必修一、二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x
A
x
C
U
A
,
x
C
U<
/p>
A
x
A
.
2.
包含关系
A
I
B
A
A
U
B
p>
B
A
B
C
U
B
C
< br>U
A
A
I
C
U
B
C
p>
U
A
U
B
R
3
.集合
{
a
1
,
a
2
,
< br>L
,
a
n
}
的子集个数共有
2
n
个;真子集有
2
n
–
1
个;非空
子集有
2
n
–
p>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
< br>n
–
2
个
.
4.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
/p>
(1)
一般式
f
(
x
)
ax
bx
c<
/p>
(
a
0)
p>
;
(2)
顶点式
f
(
x
)
<
/p>
a
(
x
h
)
k
(
a
0)
;
(3)
零点式
f
(
x
)
a
(
x
x
1
)(
x
< br>
x
2
)(
a
0)
.
2
2
5.
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
值
二次函数
f
(
x
)
ax
bx
c
(
a
0
)
在闭区间
p
,
q
上的最值只能在
x
< br>
2
b
处及区
< br>2
a
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
当
a>0
时,
若
x
< br>
b
b
则
f
(
x
)
m
in
f
(
p
p>
,
q
,
),
f
(
x
)
max
max
f
(
p
),
f
(
q
)
;
2
< br>a
2
a
b
p
,
q
,
f
(
p>
x
)
max
p>
max
f
(
p>
p
),
f
(
q
)
,
f
(
x
)
min
min
f
(
p
),
f
(
q
)
< br>
.
2
a
b
(2)
当
a<0
时
,
若
x
p
,
q
,<
/p>
则
f
(
x
)
min
min<
/p>
f
(
p
),
f
(
q
)
,
若
2
a
b
x
< br>
p
,
q
,
则
f
(
x
)<
/p>
max
max
f
(
p
),
f
(
q
)
p>
,
f
(
x
)
min
min
f
(
p
),
f
(
q
)
.
2
a
x
< br>
6.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画抛物线帮助理解)<
/p>
依据:若
f
(
m
)
f
(
p>
n
)
0
,则方程
f
(
x
)
0
在区间
(
m
,
n
)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
f
(<
/p>
x
)
x
2
px
q
,则
p
2
4
q
0
(
1
)方程
f
(
x
)
0
在区间
(
m
,
)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f
(
m
)
0
或
< br>p
;
m
2
f
(
m
p>
)
0
f
(
n
)
0
< br>(
2
)方程
f
< br>(
x
)
0
在区间
(
m
,
n
)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f
(
m
)
f
(
n
)
< br>
0
或
p
2
4
q
0
p>
m
p
n
2
f
(
< br>m
)
0
f
(
n
)
0
或
p>
或
;
af
(
n
)
0
af
(
m
)
< br>
0
p
2
4
q
0
(
3
p>
)方程
f
(
x
p>
)
0
在区间
p>
(
,
n
)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f
(
m
)
0
或
p
.
m
p>
2
7.
定区间上
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
(1)
在给定区间
(
,
)
的子区间
L
p>
(形如
,
p>
,
,
,
< br>,
不同)
上含参数
(2)
在给定区间
(
,
)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
f
(<
/p>
x
,
t
)
0
(
t
为参数
)
恒成立
的二次不
等式
f
(
x
,
t
)
0
p>
(
t
为参数
)
p>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f
(
< br>x
,
t
)
min
0(
x
L
)
.
的充要条件是
f
(
x
,
t
)
man
0(
x
< br>L
)
.
8.
函数的单调性
< br>(1)
设
x
1
< br>
x
2
a
,
b
,
x
1
p>
x
2
那么
(
x
1
x
2
)
f
(
x
1
)
f
(
x
2
)
<
/p>
0
f
(
x
1
)
f
(
x
2
)
0
f
(
x
)
在
a
,
b<
/p>
上是增函数;
x
1
x
2
f
(
x
1
p>
)
f
(
x
2
)
0
f
(
< br>x
)
在
a
,
b
上
是减函数
.
(
x
1
x
2
)
f
(
x<
/p>
1
)
f
(
x
2
)
0
x
1
x
2
9.
如果函数
f
(
x
)
和
g
(
x
)
都是减函数
,
则在公共定义域内
,
p>
和函数
f
(
x
p>
)
g
(
x
)
也是减函数
; <
/p>
如果函数
y
f
(
u
)
和
p>
u
g
(
x
)
在其对应的定义
域
上都是减函数
,
则复合函数
y
f
[
g
(
x
)]
是增函数
.
10
.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
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
象关于原点对称,
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
关于
y
轴对称,
那么这个函
数是偶函数.
11.
对
于函数
y
f
(
x
)
(
x<
/p>
R
),
f
p>
(
x
a
)
f
(
b
x
)
< br>恒成立
,
则函数
f
(
x
)
的
< br>a
b
;
2
12
.多项式函数
P
(
x
)
a
n
x
n
a
n
1
x
n
1<
/p>
L
a
0
的奇偶性
多项式
函数
P
(
x
)
是奇函数
P
(
x
)
的偶次项
(
即奇数项
)
的系数全为零
.
多项式函数
P
(<
/p>
x
)
是偶函数
P
(
x
)
p>
的奇次项
(
即偶数项
)
的系数全为零
.
对称轴是函数<
/p>
x
13.
两个
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
函数
y
f
(
x
)
与函数
y
f
(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0
(
即
y
轴
)
对称
.
(2)
函数
y
f
(
x
)
和它的反函数
y
f
1
(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
.
14.
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
正比例函数
f
(
x
)
cx
,
f
(
x
y
)
f
(
x
)
f
(
y<
/p>
),
f
(1)
c
.
(2)
指数函数
f
(
x
)
a
,
f
(
x
y
p>
)
f
(
x
)
f
(
y
),
f
(1)
a
0
.
(3)
对数函数
f
(
x
)
log
a
x
,
f
(
xy
)
f
(
x
< br>)
f
(
y
),
f
(
a
)
1(
a
0,
a
<
/p>
1)
.
(4
)
幂函数
f
(
x
)
x
,<
/p>
f
(
xy
)
p>
f
(
x
)
f
(
y
),
f
(1)
.
'
x
15.
分数指数幂
(1
)
a
(2)
a
m
n
1<
/p>
n
m
n
a
m
1
m
n
(
a
0,
m
,
n
< br>
N
,且
n
1
)
.
(
a
0,
m
,
n
N<
/p>
,且
n
1
p>
)
.
a
16
.根式的性质
n
(
1
)
p>
(
n
a
)
a
.
(
2
)当
n
为奇数时,
p>
n
a
n
a
;
当
n
为偶数时,
n
a
n
|
a
|
< br>a
,
a
0
.
a
,
a
0
<
/p>
17
.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a
a
a
r
s
r
rs
r
r<
/p>
r
s
r
s
(
a
0,
r
,
s
Q
)
.
(2)
(
a
)
a
(
a<
/p>
0,
r
,
p>
s
Q
)
.
(3)
(
ab
p>
)
a
b
(
a
0,
b
0,
r
Q
)
.
注:
若
a<
/p>
>
0
,
p
是一个无理数,则
a
p
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
18.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log
a
N
b
a
p>
b
N
(
a
0,
a
1,
N
0)
.
19.
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
a
N
log
m
N
(
a
0
,
且
a
1
< br>,
m
0
,
且
m
1
,
N
0
).
log
m
a
2
0
.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
a
>
0
,
a
≠
1
,
< br>M
>
0
,
N
>
0
,则
(1)
log
a
(
MN
)
log
a
M
log
a
N
;
M
log
a
M
log
a
N
;
N
n
(3)
log
a
M
n
log
a
M
(
n
R
)
.
n
n
推论
<
/p>
log
a
m
b<
/p>
log
a
b<
/p>
(
a
0
,
且
a
1
,
m
,
n
0
,
且
m
1
,
n
1
,<
/p>
N
0
).
m
21.
设函数
f
(
x
)
log
m
(
a
x
2
bx
c
)(
a
<
/p>
0
)
,
记
b
2
4
ac
.
若
f
(
x
< br>)
的定义
(2)
log
a
域为
R
,
则
a
0
,且
0
;
若
f
(
x
)
的值域为
R
< br>,
则
a
0
,且
0
.
对于
a
0
的情形
,
需
要单独检验
.
32.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
础数为
N
,平均增长率为
p
,则对于时间
x
的总产值
y
,有
y
N
(1
p
)<
/p>
x
.
33.
一
元二次不等式
ax
2
bx
c
< br>0(
或
0)
< br>的解的步骤:
求两根,
画草图,
确定解集。注意判别式的值小于
0
时的情况。结合图象解决问题
。
3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
a>
0
时,有
x
a
x
2<
/p>
a
a
x
a
.
2
x
a
x
< br>2
a
2
x
a
或
x
a
p>
.
35.
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
/p>
(1)
当
a
<
/p>
1
时
,
a
p>
f
(
x
)
a
g
(
x
)
f
< br>(
x
)
g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