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翻译1
-
文选《淮阴侯列传》研究性学习问题解答
谢序华
学生自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
7
10
页。
(
解答:到达南郑的时候,众将在半路上逃跑的按十来计算。
课
文注[
1
]云:
“行
< br>(h
á
ng)
,等,辈。诸将行
,等于说将官们。
”
(P705)
按:
此注大误。第一、从汉语语法来看,
“诸将”以有表复数之“诸
”
,后不能再有表
示复数的助词
“行”
。
第二、
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
p>
“行”
作等、
辈讲表示复数,
大约最早在唐代,
两汉未有此用法。
两汉
“行”
有表示辈分的用法。
如
《礼记·
祭
统》
: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
也。
”郑注:
“子行,
.
犹子列也。
”
《史记·匈奴列传》
:
“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
《史记·汲郑列传》
:
.
“
(
郑庄
)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天下有名之士也
。
”约至唐代才用
.
在名词或代词后作
助词,表示复数,相当于“们”
“等”
。如韩愈《陪杜侍御游湘
西两寺》
:
“群行
忘先后,朋息弃拘检。
”第三、
《尔雅·释宫》
:
“行,道也。
”
“行<
/p>
.
道”在《诗经》里就有了同义连文的用法,如俞樾《群经平议·
毛诗四》
:
“行道
兑矣。
”俞按:
“行道连文,
‘行’亦‘道’也。
”至两汉已凝固成词,
《史记》中
多用作一个词
。
例如
“高祖击布时,
为流矢所中,<
/p>
行道
病。
病甚,
吕后迎良医。
”
..
(《史记卷八·本
记第八》)
“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
/p>
鲁,行道
卒,子景公头曼立。”
(《史记
卷三八·世家第八》)
“袁盎时为中郎
..
将,乃谏曰:
“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
p>
刚,
如有遇雾露行道
死,
< br>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有杀弟之名。
奈何?”
p>
(
《史
..
记卷一
0
一·列传第四一》)
“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
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
从之,行道
遇沛公。”《汉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
颜师古注云:
“犯罪者则衣赭衣,
行道之人半著赭衣,
p>
言被罪者众也。盗贼皆依山为阻,故云满山也。”颜师古用“行道”释“道”,
知“行”
“道”为同义连文。
《汉书卷五一·列传第
二一》
“羽林孤儿诸生合四
百人挽送,车万余两,道路皆举音以
过丧。”
(《汉书卷八一·列传五一》)
颜师古注云:“丧到之处,行道之人皆举音哭,须过乃止。”
颜师古亦用“行
道”释释“道路”,知“行”“道”同义。从以上可知“行道”已凝
固为词。
1
2
、新喋血于与(
“新”是“新近、最近”之意吗?)
710
页
注释
4
。
<
/p>
(
解答:刚在阏与进行了一场血战。新:刚刚。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
:
“新,引
申为凡始基之称。
p>
”即新近、刚刚之意。
)
3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710
页。
(
解答:希望您给我三万奇兵,
从偏僻的小路断绝敌军的军用物资。假:授予,
给予。如《逸周书·史记》
:
“任之以国,假之以权。
”
《汉书·儒林传·辕固》
:
“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
假固利兵。
”颜师古注:
“假,给予也。
”
)
4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
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
711
页。
(
解答:赵军已事先占据有利地形修建了营垒,
(
因此
)
他们如果没有
见到我军大
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击我军先头部队的。前行:即前锋。便:有利的。如因利
乘
便。行音
h
á
ng
,行列。且:假若。
《公羊传·隐公元年》
: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
夫不能相幼君也。
”何休注:
“且如,假设之词。
”
《史记·齐太公世家》
:
“君且欲
< br>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
)
5
、
P714
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意思不明。
(
解答:愚钝之人的话,圣人也选择采纳。
《诗·齐
风·东方未明》
:
“折柳樊圃,
狂夫瞿
瞿。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折下柳条编篱笆,愚钝的人见了好惊讶。
”樊:
篱也,此处为动词,编篱笆之意。瞿瞿:惊顾之貌。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
: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 br>”
)
6
、
“燕赵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一句如何翻译
714
页
注释
13
处
(
解答:燕、赵二国
(
跟汉军相对抗
)
不肯投降,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轻重就没
有什
么区别。
《广雅·释诂三》
:
p>
“權,重也。
”
)
7
、
“北首燕路”是不是可译为“朝着北边通往燕国的道路”
714
页
注释
19
处
(
正确
)
8
、
“百姓疲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中“怨望”作何解?
(
解答:怨望:怨恨。望、怨同义连用。
p>
《史记·外戚世家》
:
“景帝以故望之。<
/p>
”
唐司马贞索隐:
“望,犹责望,谓恨之
也。
”
《字汇·月部》
:
“望,怨望,责望。
”
疲极:疲惫。疲、极同义连用
,都是疲惫之意。清吴善述《说文广义校订》
:
“极
又因穷极之义引申为困也,病也,疲也。
”如《汉书·王
< br>
传》
:
“胸喘肤汗,人极
p>
马困。
”
)
9<
/p>
、
“其势莫敢先动”是否可译为“这种形势下没有哪一方敢先发动
战争”
721
2
页
首行
(
正确
)
10
、
“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耳、陈泽。<
/p>
(如何翻译)
”
721
< br>页
注释
36
前
(
解答:
(
您
跟汉王的交情
)
一定不会比这两个人的交情更牢固,而您做错的
事多
比张耳、陈泽之间的事大。
)
1
1
、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赏”做何解?
721
页最后
一句
< br>(
解答:况且,我听说勇敢和谋略震惊君主的人,自己会招致危险;功劳超过
p>
天下所有人的人,无法赏赐。
)
12
p>
“足下涉西河·
·
·
·
·
·徇赵,胁齐·
·
·
·
·
·西向以报。此所谓
功无二于天下,而
略不世出者也”
722
页前三行
(
< br>解答:
徇赵:
夺取了赵国。
徇,
夺取、
攻占之意。
脅齐:
威逼齐国。
《汉书·
常
惠传
》
:
“使使脅求公主。
”
颜师古注:
“脅,
谓以威迫之也。
< br>”
“西向以报”
,
“以”
表示状中关系,无义。意即到西边报告汉王。
“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
而略不
世出者也”这句话可译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功劳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可比,
p>
并且谋略也是世上所稀有的。
)
13
p>
、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
“安归”是否为“平安地归来
/
回去”
722
页第五行主
(
p>
解答:您想要带着这些功劳和谋略归向谁呢
!
“安”
,疑问代词,非形容词平
安之意。
)
14
、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
齐王军”
725
页第二行
(
译:项羽被消灭以后,高祖乘其不备夺取了齐王的军权。袭:出其不意。
)
15
、
“
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
”
726
p>
页
(
译:就骂韩
信说:
“你不是有德之人”或“你不是个善良的人”
。长者:有
德
行的人。
)
16
< br>、
“三至,必怒而自将”
728
页(自己带兵攻打?)
(
译:
(
汉王
)
一定会发怒
(
夺了您的军队
)
亲自统率。
)
17
、
P719
< br>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故吾得以至于
此。
(5)
(
译:汉王授予我上
将军的官印,交给我几万军队,解下他穿的衣服给我穿,把
他吃的食物给我吃,言听计从
,所以我能够有今天这个成就。衆:军队。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