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篇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8
年湖南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5
篇
< br>
关于《经典咏流传》的主题阅读
【<
/p>
材料一
】
《经典咏流传》
是中央电视台
2018
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
/p>
由撒贝宁担
任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震、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
乐
人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从文学、音乐、情感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
共同为观众解读经
典背后的文化内涵。成龙、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凤凰传奇、谭维维等近百位经典传
唱
人用流行传唱经典。
【
材料二
】节目总策划许文广指出
:
“我们一直在寻找央视文化节目新的突破,这种突
破不只在于电视节目形式的创
新,
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创新。
”
《
经典咏流传》
抛弃了音乐
节目的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
,重新研发出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架构,核心
诉求紧紧围绕古典诗词的旋律新编、
歌曲演绎、大众传播,强化时代性和时尚感,
从而让主
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同时,节目还引入微信“摇一摇”互动模式,观众在收看的
同时达成分享,发酵和引爆二次传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
花如米小,也学牡丹
开。
”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沉寂了近
300
年的诗,通过支教老师梁俊和山区孩子“纯净到让
人心疼”的演唱,一夜之间刷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圈粉无数。
【
材料三
】康震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
表示
:
“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和诗以歌,
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但是经典怎么样才能流行呢?
< br>《经典咏流传》
旨在
‘再
造当下
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
,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
p>
到全民参与的高度。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伴着优美<
/p>
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
/p>
”
当代知名作家梁晓声也表示,节目在未来的影响,会激活古典诗
词,
“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
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
意义非常之大”
。
【
材料四
】
《经典咏流传》走红后,不少家长给孩子购买
古诗词方面的书籍,但也有批
评的声音说这是盲目“跟风”
。对
此,多次担任《中国诗词大会》嘉宾评委的蒙曼老师认为,
先不妨有一个浪潮存在,然后
再推动建构。家长可以把书、音频、视频放在那儿,孩子只要
表现出兴趣,就赞美或提点
他,
但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必须喜欢。
家长要忌市井气。家长表
现出兴趣,对孩子是最好的引导。
5
.
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经典咏流传》走红的原因。
(
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
.<
/p>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
) <
/p>
A.
经典传唱人中,不仅有成龙、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等名人
,也有普通人。
B.
一首沉寂了近<
/p>
300
年的诗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与社交媒体的推动不无关系。
C.
康震认为,经典要流行,应将传
统文化的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上来。
D.
针对家长给孩子买古诗词方面的书籍这一盲目的“跟风”行为,蒙曼提出了批评。
【参考答案】
5.
【答案】①《经典咏流传》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激活了古典诗词,不仅有形式上< p>
的创新,还有立意上的创新。
②“轻赛制、重传
播”,引入微信“摇一摇”互动模式,带动了全民参与的热情。
③经典文化唤醒了今人与古人的
“共同情感”
,
让大家感受到了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和
对生命的感悟。
< br>
【解析】做这类题,可按以下步骤:一、审题,确定题目要求,梳理并分析关键
词。二、定
位,找出题目中提示语句的位置或意义覆盖的范围。三、
分析筛选,
分析筛选时要根据题目
分析要点,圈画出解答的
有效信息。该题依据题干要求
(
“走红的原因”
)
和材料内容,就可
锁定答案内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
然后提取其中心句或概括其主要内容即可。
6.
【答案】
D
【解析】
“针对……行为”
错,
< br>文中
“对此”
指的是针对
“但也
有批评的声音说这是盲目‘跟
风’这种观点”;
“蒙曼提出了批
评”错,蒙曼的观点应是“先不妨有一个浪潮存在,然后
再推动建构”。
(
2018
湖南常德)
p>
关于肥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
/p>
7
至
18
岁的儿
童青少年中,
100
个男生就有
12<
/p>
个超重、
5
个肥胖,
100
个女生就有
7
个超重、
p>
3
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
< br>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
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
.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
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
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
。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
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 br>
2
.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
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
耗体内的糖类,
只
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
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
而且
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
键
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
1
图
2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
(
节选
)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
,
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
需要分
阶段补
充各种营养。
比如
2
岁至
6
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
并做到平衡膳食,<
/p>
每天饮奶
及足量水;
6
< br>至
17
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
铁及维生素摄入,并
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
/p>
6
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
至少
60
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
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
实
际上,
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肥胖
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
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
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
生。
因此,肥
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
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
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
2015
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
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
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
p>
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
.
< br>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
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
求及营
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
烹调培训;
鼓励
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
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5
.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
1
和图
2
所表达的信息。
(
2
分)
16
.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
2
分)
17
.<
/p>
“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
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
胖、超重等健康问题”
.
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
<
/p>
18
.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
现”吗?为什么?(
2
分)
【参考答案】
15.
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写出一
点给
1
分,写出两点给满分)
16.
举例子:
< br>(
1
)
“如长跑、
跳绳、
打篮
球、
踢足球、
游泳、
爬山等活动,
< br>关键在持之以恒。
”
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
(
2
)
p>
“比如
2
岁至
6<
/p>
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
6
至
17
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
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
量体重增长。
”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和保证哪些营养。
列数字:
(
1
)
“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
”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
(
2
)
“
6
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
至少
60
分钟的充足运动。
”作用:用
“
60
分钟”具体
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
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
。
分类别:
(
1
)
“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
.要控制饮食。
2
.要增强运动。
”作用:
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任意写出一种方法给
p>
1
分,同时分析出作用给满分)
17.
不能删去。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去掉“尽”
,意思
就变
了。
(判断
1
分,分析
1
分)
18.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宜答“同意”
,理由见原文:
“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
养不良的发生。
”<
/p>
(写出“同意”或“不同意”
1
分,说出
理由,有根有据言之有理
1
分)
p>
(
2018
湖南邵阳)
关于“愉悦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本
1
】
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
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
商业大片、
娱
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
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改做的事情
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
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
最详尽的数据,<
/p>
通过
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
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
精心打造而成的。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
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
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
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
时的心理阻力,
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
什么,让你很难保
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
2
】
这个时代,
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
专注
地去做一件事情。
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
举获得大量愉悦
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
更持续、
p>
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
付出更多、
p>
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
阅读、
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
3
】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
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
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
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每当走路坐车时,
附加了一个新目的,
那可真是
新鲜有趣之
极:
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
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
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
的反光,
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
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
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
在每
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
的兴味。